第45章 灭赵,背水一战(一)
不管怎么样,人多也好,人少也罢,都挡不住兵仙前进的步伐。
韩信把下一个目标指向赵国。
前面说了,刘季抽走韩信的精锐部队后,韩信军队战斗力大幅锐减,兵力只剩大约3万人。
听说韩信要伐赵,陈馀集结赵国士兵,号称20万,驻扎在井陉,实际肯定没有这么多人,因为虚张声势,是行业惯例。
比如项羽拥兵40万,放出风声,我有百万雄兵;至于刘季嘛,口袋空空的时候,就能喊出1万钱的人,水分当然比霸王只多不少。
不过,即使按照行业惯例给陈馀打完五折,赵军也还有10万人,韩信只有3万人,在士兵数量上,韩信明显处于劣势。
除了士兵数量少,汉军此时还面临着地利上的巨大劣势。
陈馀驻军的井陉,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井陉难攻,不是因为城墙有多么结实,而是因为井陉是一条很小的小路。
赵国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韩信要进入华北平原只能翻越太行山,太行山有八陉,其中井陉是入赵的交通要道之一。
井陉的小道,小到什么程度?
车马不能并行前进,几万人的部队进入井陉,至少要绵延数十里,一旦打起仗来,首尾不能兼顾,这是用兵之大忌。
韩信是大神级的人物,不世出的天才,但他再厉害,也不可能开出挖掘机挖出一条路来。
要入赵就得翻越太行山,要翻越太行山就得走井陉小道,道路千万条,能走的路就这么一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陈馀手下也有明白人,这个人叫李左车,他向陈馀献上计策:不管韩信怎么挑衅,你都不要出城和他交战。
只要你拨给我三万人马,去偷袭韩信的运粮部队,不出十天,汉军进又不能进,退又没法退,必然会大败。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这么明显的地形劣势,韩信如果没能看出来,那就不叫兵仙了,直接回家种番薯吧,不好意思,番薯也没得种,那是明朝万历年间才从南美引进的品种。
陈馀是个读书人,人们总说读书人迂腐,当然我是不信这种诋毁读书人言论的,按照概率,在1万个人里面,肯定能找出几个迂腐的人,也能找出几个愚蠢的人,当然也能找出几个聪明的人。
但是陈馀不但迂腐而且愚蠢,是两个小概率事件的并集,属于超小概率事件。
你不得不感叹概率论真的太伟大了,当两个小概率事件集中在一个十万人的将领身上,这已经是三个小概率事件的并集了。
又扯偏话题了。
听完李左车胸有成竹的计划,陈馀表示偷袭的阴谋太低劣,有损我读书人的颜面,还有,赵军是正义之师,既然是正义之师,当然会有天助,哪里用得着耍阴谋诡计。
陈馀的看法是这样的:
第一,他认为韩信不过徒有虚名耳,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几千人,而他目前有10万大军,10万人打几千人,如果躲在城里当缩头乌龟,让人看了笑话,以后还怎么混下去。
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连敌人有多少人都没搞清楚,还打个毛线!
第二,要打韩信就得趁早打,时间拖得越久越危险,万一刘季在前方战场缓过来,派人来增援韩信,就不好打了。
陈馀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打,一定要打,而且是马上打!
评:这个作战时机对错先不说,但是为什么不利用地形优势呢?前面干啥去了?
迂腐害死人啊!
愚蠢得无可救药!
韩信派人了解道,陈馀并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于是大胆率领汉军进入井陉,在到达井陉口还有三十里的地方宿营。
因为汉军人少,又是一帮乌合之众,正面硬碰,汉军估计输多胜少,因此韩信作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韩信计划把城里的赵军全部引出城,再派骑兵出其不意攻占赵军的城池。
他的具体作战计划是这样的:
一,他挑选了2000名骑兵,拿着红旗,从隐蔽的小道上山,在暗处观察城里赵军的一举一动。
二,韩信派出一万人的部队,出井陉口,背靠河水列阵,一旦军队失利,将没有任何退路。
这一万人其实是一个诱饵,目的是引出城里的赵军士兵,韩信还留有后手,他还有两万士兵没出动。
计划就是这样,但是严格来说,这个计划的漏洞非常大,问题就是你怎么知道城里的赵军一定会倾城而出呢?
你只有2000人的偷袭部队,人家有10万人,万一人家留个一万人在城里,你也不一定能偷袭成功啊。
所以,以上并不是韩信真实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