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真的看不到吗?中华的前路
隔年。
陆言心所在的教会中学召开文艺汇演。
灯火通明的小礼堂内。
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紧锣密鼓地筹备节目。
陆言心则静静坐在台下当观众。
有人准备的是新体诗朗诵,有人准备的是小提琴独奏,有人准备的是表演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放眼望去,尽是些西洋玩意。
陆言心也不感到诧异。
那时候,“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虽然告一段落。
可它带来的影响却远未停息。
人们样样都求一个新字。
那天底下什么最新?
自然是西洋传过来的东西。
雕梁画栋无人问,洋房门庭若市集。
洁白婚纱身上披,哪有人记得凤冠霞帔。
李杜诗篇万口传,比不上刚认识没几年的拜伦但丁。
陆言心不知道这些变化是好是坏。
她只是觉得这样下去中华将再不是中华。
它可以是西华,东华。
却唯独不能被称之为中华。
另一方面,陆言心却清楚知晓。
她似乎并没有资格说这些话。
如果不是这些变化。
她可能现在还是未出阁楼的闺中小姐。
女工刺绣,良人踏马,举案齐眉,相夫教子。
一生打眼望去就能看到尽头。
绝不会像如今这般坐在这里见识许多世面。
陆言心心中还在矛盾之际。
却忽然听到台上传来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声音。
那声音婉转悠长,小提琴声,舞台剧唱声根本压它不住。
陆言心抬头望去。
竟是一个女生角落中唱起了折子戏。
唱的还是昆曲中《牡丹亭》那一折《游园惊梦》。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女生翘起一条腿,一只手搭在膝盖上,另一只手在椅背上轻轻打着节拍,浸入“牡丹亭”中浑然不知外物。
她唱得并不娴熟,有些地方甚至磕磕绊绊。
却仍然令陆言心难得听了进去。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颓垣。”
这偌大的中华又何尝不是如此。
现场的其他声音不知何时停了下来。
整个礼堂只余这折《游园惊梦》。
倒给陆言心一种身处梨园戏院的错觉。
直到一声嗤笑蓦然响起。
“这是唱的什么?”
“昆曲,《牡丹亭》。”
戏曲声停止,女生小声回答。
“我知道,我是说你怎么敢唱这种东西的。”
“都什么年代了,现在谁还喜欢这种老掉牙的东西。”
台上人很多,陆言心一时不知道是谁在说话。
稍微抬了抬身子后,发现是舞台中央的另一女生在说话。
陆言心认出她正是刚才排练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位。
角落女生可能是并不习惯这种场合,说话更小声了。
“别的不会。”
“不会就去学啊,少在这丢人现眼。”
舞台中央女生说得很刻薄,却没人阻止。
陆言心知道为什么。
现实已经证明了。
古人是错的。
古人流传下来的是愚昧落后的。
就因为坚持传统。
中华才沦落到今天国将不国的地步。
所以要改变,要学习。
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东西。
陆言心感到无趣了,她无力地瘫软在座位上。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包括她自己在内都挺奇怪的。
一面拼命可怜巴巴想要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
一面却又迷信西洋先进甚至到了盲从的地步。
可是这又能怪谁呢?
怪年轻人?
他们想救亡图存有什么错。
怪边疆卫国的士兵?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难道还要背负这等冤屈。
寻来寻去似乎也只能怪到古人身上。
怪他们愚昧无知,怪他们封建落后。
………………
节目看到这里,观众的情绪愈发激动。
“现在不一样了。”
“我记得前些年纽约的时代广场还举行了独属于中华的跨年晚会。”
“还有,印有中国制造标志的商品也在销往全球。”
“中国的文化正陆续地传往世界各地。”
“是啊,现在不一样了。”
“国家的科技水平在不断追赶。”
“每个外国人来华夏也要遵守中国的规矩。”
“现在该外国人为中华五千年的悠久美丽而着迷。”
“先辈们看到这一刻也可以九泉之下也可以瞑目了。”
“对啊,曾经国家落后崇洋情有可原。”
“现在国家富强起来了,媚外那跟汉奸有什么区别。”
………………
苏州,一方小小的庭院。
屋内电视机正在播放央视的这档节目。
屋外一个女童则双手叠在腹部吊嗓子。
“奴把袈裟扯破。”
“埋了藏经,弃了木鱼,丢了铙钹。”
“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
“学不得南海水月观音座。”
“夜深沉,独自卧。”
“起来时,独自坐。”
“有谁人孤凄似我。”
女童翻来覆去地唱,声音愈来愈高。
旁边正在假寐的老人却听出了不对劲。
“错了,错了,这首《思凡》不是这么唱的。”
老人遥遥地用竹竿轻轻敲打女童的腿部。
女童有些泄气。
“爷爷,外面的人都是听个热闹,根本听不出差别,何必这么认真。”
“再说如今也没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听戏了。”
老人闻言始终未曾睁开双眼,只是淡淡说道:
“只要还有一个人听。”
“我们就得继续唱,而且还要唱得好。”
“别人花了钱来听戏,你糊弄人家,那是要遭报应的。”
女童见与老人说不通,索性撇过头去继续吊嗓子,声音明显听出几分赌气的意思。
老人竖起耳朵听了一会,才微不可察地叹了一口气。
如今中国的戏曲大师老的老,死的死。
他算是硕果仅存的几人之一了。
年轻人追逐潮流。
可总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喜欢这老掉牙的东西。
有人听,他们就得唱。
起码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断在自己手里。
老人都打算好了。
如果有一天戏曲死了。
他就当个守墓人。
告诉后来人,这里葬着中国的戏曲。
这世间还曾有过如此绚烂的东西。
也幸好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扶持。
如果可能,老人也希望那一天永远不会来临。
屋内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在这时断断续续传入老人耳中。
老人闭着眼睛,眼角却挤出几滴热泪。
“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
睥睨不可一世的大唐倒了,与小小的杨玉环有何关系。
中国人曾经遭受的苦难,又怎能全都归咎于传统文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