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不修气海,止步筑基
汜阳城,坐落于陇右十七州最北,虽说在秦国各大城郡之中按规模排在末席,但其实也只比位列倒数第二的丰宁城稍逊一筹。
在这样的城池中,主掌外院的首席,按常理而论,理应是一位筑基后期的修士。
然而,莫师以金丹初期修为,坐镇汜阳外院,自是引来外界诸多猜想,有人私下议论他在秦都必然触怒了当朝权贵。
对于汜阳外院众多弟子而言,莫师的到来无疑是一种馈赠,炼气之境,得以观摩金丹期大能风采,受教其修行心得,这对求道之人而言,实乃一生难得的良机。
在外院静室内,莫师身着一袭无尘的灰色道袍,神色庄重地端坐于蒲团之上。
他背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道者人像,那是一位身着尊贵紫色道袍的人物,画作细腻入微,生动至极。然而,那道者的面容似被云雾遮掩,朦胧不清,让人无法洞察其真实面目。
“如此说来,除去赵得柱的证词,赵要谋你玄丹一事,你并无其他确凿证据?“
看着眼前之人,莫师缓缓开口道。
陈长安低着头,恭敬地站在莫师面前。听到莫师的提问,他努力使自己的语气平静如水,缓缓陈述道:
“我知晓那人正是赵要,此事于我而言已然足够。至于铁证,他死前却已亲口承认,更有外院众多弟子在场,想来已无不妥。”
莫师中自然明了,陈长安所指的,是那颗被赵要服用的玄脉丹。莫师微微颔首,又问:
“是否过操之过急?“
”本应按部就班,逐一搜集证据,再让外院进行公正裁决。两日后便是内院选拔之期,赵要既已迈入炼气后期,定能成为内院弟子,、时间紧迫,只得铤而走险。”
陈长安心知肚明,外院不过是入道的门槛,内院弟子才是真正的玄天宗精英。
若是赵要入了内院,再想死斗,实非易事。
在对话之时,陈长安虽然仍是低着头,表现出弟子的谦逊与规矩,但脑海中却忍不住浮现出那个在荒郊,从西方而来的剑啸声!
那位名为季玄的男子,仅凭一剑之力便将慕容无忌这等金丹后期的大能斩于剑下。在他那惊天的剑意面前,一切术法皆显得多余。
相较于荒郊的那一战,他自感渺小无比。他所自豪的剑法,在那等剑威面前,又显得何等脆弱。他哪有余暇去细致周旋,谋求万全之策?
再者,若非他今日以一剑决断,已然开启死斗,若是其他手段对抗,他又怎敌得过有汜阳赵家作靠山的赵要?
莫师的声音再度响起,打破了陈长安的沉思:
“若说赵要所用的开脉丹是由你所得,那你如今如何入得这炼气后期?”
这话语宛如一道惊雷,让陈长安的心思陡然一紧,但他面上依旧波澜不惊。
陈长安明白,外界对于秦地荒郊的那场战斗的关注绝不会只是一时的风波。即便当时由于当事者的强大威势,无人敢接近,但随后定会引起一番深入的调查。
魔教中人在秦国境内布阵,怎可能不与秦国的强者有所通气?万里强秦,若无内应,何人胆敢以身犯险!
作为汜阳城中名副其实的最强者,莫师自然对于那场战斗的内情了如指掌。
好在陈长安在这整个事件中并没有什么隐瞒之事,以金丹后期的修为,欲要知晓此事,他所留下的痕迹也绝不可能完全被掩盖。
于是,陈长安便开始尽可能从客观的视角去描述他所知的一切,包括他当时的身体状况、他的想法,以及他如何在那模糊不清的血肉之中摸索出一枚玄色丹药,以及他如何将那些尸体进行掩埋。在这一切叙述中,他唯一略去不提的,便是关于那枚蕴含奥秘的阔刀。
整个叙述过程中,莫师始终保持着的沉默,只是偶尔的问上一两句,让陈长安补充,再听完整个事件后,莫师陷入了较长的思考。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流逝,在这静室中的对峙中,只能听到陈长安和莫师二人的呼吸。
莫师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深深的古井中汲取而出,沉稳而有力:
“据你所言,你如今气海尽废,无法引气入体,那你方才所用灵力”
果然,还是问到了这个问题,陈长安早有应对,于是定声答道:
“回莫师,自从服用那枚玄丹后,我体内灵气陡然上涌,直至天灵,方才我使用灵气,便是从天灵中来。”
寻气问海,乃是太虚境大能才有的神通,莫师止步金丹三十余年,自是无法查看陈长安的气海,不过看着陈长安自天灵引气出体,心中已有了答案:
“果真如此,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陈长安露出失落之色,低声答道:
“凡入修行,必修气海,若无气海,纵使灵根万丈,终其一生,只得止步于筑基。”
听闻此言,莫师轻叹了口气,说道:
“那枚玄丹,是你的机缘,亦是你的劫数,罢了,哪怕是筑基,进内院,亦是足够!”、
莫师深深看了眼陈长安,眼神中,既有欣赏,亦有惋惜,常叹了口气后,说道:
“自今日起,在我面前,你可自称弟子。”
陈长安内心的紧绷线索终于得到了松弛,他明白自己已经通过了这一关,并且得到了莫师的认可,这无疑是认可自己进到内院。
他交叉双手,左手覆上,盖右手于下,双拳呈握状举至胸前,微微颔首,以弟子之礼道谢:“谢恩师。”
莫师微微闭上双眼,不再多言,轻声道:“去吧。”
离开了的静室,陈长安默念道:
“虽无气海,但若吸收十方灵台后精纯的灵气,我未必不能破海成丹,我陈长安,不可能止步于筑基!”
就在陈长安出神之际,一直在外守候的郭华、成南君踏影而来,很快,三人肩并肩地走在一起。他们之间沉默寡言,气氛显得有些低沉。
赵要的死去让原本亲密无间的五兄弟变得消极起来。秦奉安未出现在这里,很可能是躲到某个角落淹没了自己的悲伤与愤怒。
他虽然平时嬉皮笑脸,但在面对这样的变故时,恐怕也是最为脆弱的那一个。外表的粗犷掩饰不了内心的情感,赵要的背叛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郭华作为五人中的老大,他的心性更为成熟,率先打破了沉默,语气沉稳地说道:
“你们先回去吧,我还得去处理赵要的身后之事。”
汜阳外院的外门弟子们六人一舍,而他们五人因为志同道合,自然而然地聚在了同一屋檐下。他们的关系,旁人难以插足,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一直是五人共享悲喜。
陈长安没有开口,他的心情复杂。他知道郭华之所以坚持要处理赵要的后事,并非接受了了赵要的背叛,而是因为他对于兄弟情义的坚持与尊重。
“长安,你还在怨恨赵要吗?”郭华忍不住询问。
陈长安还未开口,成南君却是一副愤懑的模样,俊美的脸庞上带着一丝厌弃:
“别再提那个人了,一个背叛兄弟、心狠手辣之人不值得被念及。”
郭华的脸上有着比实际年龄更为沧桑的痕迹,或许这也是他在兄弟之中能够得到众人信重的原因。他在五人中一直扮演着大哥的角色,对其他几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他的成熟和稳重往往让人忽视了他实际上的年龄——他仅比陈长安大一岁,比秦奉安大两岁。可是贫穷和生活的磨练让他早早就承担起了大哥的责任。
陈长安望着郭华,轻轻摇头,声音中带着几分自嘲:
“恨他?我只恨自己的愚蠢,恨自己的轻信于人。”
郭华听出了陈长安话语中那隐秘的怨气,他明白其中的失望与沉痛。
于是,他对着陈长安正声说道:
“信任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之一,长安。信任本身不是错误,错误的是那个辜负了你信任的人。”
郭华没有再多说,但他那充满深意的眼神似乎在告诉陈长安,兄弟之间的情谊是纯粹的,不应该因为赵要的背叛而有任何改变。
他之所以要处理赵要的后事,不是出于对赵要的认可,而是出于对曾经兄弟情义的尊重,以及对那份情义的维护。
这样的郭华,即使面对粗暴的秦奉安和傲慢的赵要,也总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跟随,这绝不是因为他的年纪。
陈长安终于停下脚步,眼神复杂地说道:
“你去吧,人死如灯灭,恩怨自此消。只是我,无法陪你同行。”
秦奉安也跟着说出了自己的决定:
“我也一样。”
郭华向两人投去了深情的一瞥,然后拍拍陈长安的肩膀,独自一人,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