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 章 我们冤枉了帝启
有扈氏知道了帝启亲率大军来讨伐国都。慌了手脚,没了主张,后悔自己一时固执,没有听家臣的话,闯下了祸。有扈氏赶紧派人去找家臣,回来的人说,家臣在几天前就带着家人出城了。有扈氏只能自做主张,开始调集军士,准备战车。要与帝启开战。虽然时间短,准备有些仓促,但有扈氏还是武装成一支有模有样的军队,开拔出都城。
有扈氏之所以敢同帝启叫板,是因为有扈氏的封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他的封地三面环山,一面靠河,可以说无懈可击,只要把大门守住了,就算天兵天将也进不来。有扈氏带兵迎战前做了安排,留有足够的兵力守山门,告诉守门官员说:如果我们兵败撤回,你们要快速接应我们,拦住朝廷战车,迅速关闭山门,我们就赢了。
有扈氏战车在甘地迎到帝启的战车,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有扈氏见朝廷战车军容整肃,武士个个顶盔戴甲,威严不可侵犯。再看自家的战车武士,七拼八凑,军容不整。又一想,打仗靠士气勇气,穿着并不重要。两军对垒话不投机,帝启率队冲杀过来。有扈氏也驱赶战车,奋力拼杀。朝廷的武士个个神勇无敌,是帝启出发前的训诫起了作用,武士们怕表现不好,会在神社被杀,一家老小还会沦为奴婢,哪个敢不向前。对朝廷战车的冲杀,有扈氏的战车根本无法抵抗,有扈氏的战车掉转车头赶紧逃命,其它武士的战车也无心抵抗,逃命要紧。有扈氏的战车互相碰撞人仰马翻,能跟上有扈氏战车逃走的,一半都没有。
帝启身先士卒,率战车猛追。前面不远便是有扈氏山门,有扈氏以为只要进了山门,把山门关闭就万事大吉了。哪曾想朝廷战车紧随其后,守门武士想要拦截朝廷战车,根本拦不住。朝廷战车横冲直撞,守城武士四处逃散,山门被轻松踏平,有扈氏已无险可守,又被朝廷战车围住,有扈氏只好下车,束手就擒。
帝启一举剿灭有扈氏,有扈氏诸侯被处决。宗庙被毁掉,家族一干人犯被贬为奴婢,封地分封给其他诸侯,不识好歹的有扈氏从此不复存在。帝启一战成名,令诸侯胆寒,天下诸侯都来归顺,没有哪个诸侯敢再造次。从此以后帝启稳定了天下,做了太平天子到逝世。帝启没有推荐继承人,他逝世后就由他的长子太康继承了天子之位。
史学家都以为是帝启开启了家天下的先河,结束了禅让的传承制度。其实在五帝时代,就有父传子的例子。帝喾生前没有推荐继承人,逝世后就由他嫡长子执继承了天子之位。执登基后,整日无所事事,没能把国家管理好,四方诸侯与朝中大臣很是担心,怕继续下去国家会出大问题,就罢免了执,立帝喾的庶出儿子放勋为天子,就是帝尧。因为天子没有作为是可以罢免的,天子被罢免也是一件挺丢人的事,所以帝尧没有立儿子丹朱为继承人,而是立了有孝心的流浪汉舜。
帝禹也没有立儿子为继承人,先立的是皋陶,没多久皋陶去世了。后立益为天子继承人,但诸侯和大臣不拥戴益,而是朝拜夏后启,启才登上天子位。帝启在对待继承人的问题上,与帝喾有些相似,生前都没有推荐继承人,死后都是由诸侯及大臣拥立儿子登天子位。帝喾儿子执做了天子后,没有政绩被罢免。帝启儿子太康做了天子,终日打猎游荡荒废国事被流放。儿子太康被诸侯立为天子,和废除天子,都与帝启没有什么关系,看来是我们冤枉了帝启,
不管帝启做了什么,还是没做什么,世袭制确实是从帝启开始的。一个原始的,禅让制度结束了。一个能者上,庸者下的君主选拔制度,本来是个好制度,是一个社会大家庭,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老百姓会得到更多的好处。君主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君主不为老百姓办事了,老百姓可以罢免君主。如果君主的儿子无德无才,是不可能继承君主之位的,君位是有德者而居之。世袭制是把一个社会大家庭,变为皇家自己的了,帝王的儿子不论多么差劲,都可以做帝王,痴傻呆也行。从此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生活在被层层盘剝压榨中。世袭制并不好,但老百姓左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