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章 因游猎太康失国
帝启一战成名,灭了有扈氏,帝启时代没有诸侯敢反叛,做了太平天子一直到逝世。帝启生前没有推荐天子继承人,帝启逝世后由诸侯与朝中大臣,立长子太康为天子继承人。帝太康热衷于游玩与狩猎,有时玩疯了,几天也不上朝理政,诸侯大臣多次劝诫,帝太康不知悔改,我行我素。诸侯与众位大臣深感忧虑,后悔当初怎么立个这么不靠谱的人做天子。
帝太康的行为终于惹恼了一位诸侯,这位诸侯叫羿。羿带领本部落人马在半路迎到了正在打猎的帝太康,羿希望帝太康能以国事为重,多为人民着想,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帝太康不为所动,并训斥羿:犯上作乱,想造反啊?羿一气之下,把帝太康流放荒野。
帝禹,帝启都是刚毅果敢的君主,国家也管理的好,政治清明,人民幸福。帝启的几个儿子都不够贤能,当听说兄长太康被流放后,帝太康的几个兄弟只站在洛水北岸,唱着为兄长太康作的《五子歌》等待着兄长的归来,五个兄弟没有一个能想点办法,去迎救帝太康。羿流放帝太康并不合法,满朝廷诸侯大臣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太康说句话,夏进入了衰落期。
帝太康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被流放了,做为天子是有些窝囊。回想自己的所做所为,也没有做错什么,政务六卿在做。自己无非是游猎了几次,有什么了不起的,做了天子怎么还没有自由了。帝太康越想越生气,这明显是羿犯上作乱,流放天子这就是谋权篡位,是造反,怎么就没有诸侯大臣来救驾。把一个天子流放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还能活得了吗?在宫殿里生活是锦衣玉食,嫔妃宫女成群结队侍候着,现在想喝口热汤也喝不上了。没过多久,太康就死在了流放地。
羿流放了帝太康,国家君主失位,羿并没有自己去做天子。而是立太康的弟弟中康继位,就是帝中康。而羿做监国,在六卿所掌握政务中,安插自己的人,这些人不懂政务,难免瞎指挥,帝中康只是个傀儡帝王,一切都是羿说了算。羿不是以德治国,而是与民争利,加紧了对人民的盘剝,人民有苦难言。而帝禹时期建立的政绩考核制度,用人制度,礼法制度等等,也没有人监管了,一切都乱了套。
因羿的专权,乱了朝纲,一切都没了规矩。上古时期,朝廷的主要收入是农业。而农业生产主要靠主管天地四时的官员,按照规律核算出一年四季的准确时间,来指导春种秋收,这样就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所以核算一年四季,四时节令是不允许出错的,也从未出过错。可就这么重要的工作,因没有监管和考核,竟然出了错。掌管天地四时官员羲氏,和氏是两个酒鬼,没事就爱喝两口。两个人边喝酒边谈论对羿专权乱政的不满,牢骚满腹,又不敢上外面去讲。终日以酒解愁,又没有人考核工作,检查工作。马马虎虎核算,就把每年的四时节令给搞乱了。
四时节令搞乱了,人民种地就不能按时播种,播种晚了,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人民收入减少了,直接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粮食收获少了,有的地方闹饥荒。人民开始流离失所,社会有了不安定因素。抢劫,盗窃时有发生,有的诸侯反叛了朝廷,多次发生局部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能自拔。国家风雨飘摇,危机四伏。羿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却把罪责一股脑的推给羲氏,和氏。
羿决定向羲氏,和氏问责,算是给人民一个交待。便令胤去征讨羲氏,和氏。胤为了制造声势,做了一篇讨伐徼文《胤征》徼文中历数了羲氏,和氏的罪过,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带领兵士灭了羲氏,和氏。羲氏,和氏虽有过错,应该受到惩罚,但并不是谋反大罪,不应灭族,这是羿乱杀无辜,视人民如草芥,人民敢怒不敢言。人民盼望着能出一位有德望的君主,知人民疾苦,为人民着想,能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像这样动荡不安的日子,人民过够了,一天也不想再过下去了。可真的能再出一位尧舜那样以德治天下的君主吗?人民翘首以待,渴望着从前的好日子,和平安康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