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 章 涂山氏助子登基
禹登上了天子之位,接受天下诸侯及大臣的朝拜,立国号为夏后,改姓为姒氏。涂山氏如愿以偿做了帝妃。因舜帝在位时间长,禹登天子位时年龄已经很大了,面临第一个大问题便是选谁做自己的继承人。涂山氏希望儿子启能当上天子继承人,便常对帝禹吹枕边风。帝禹说:推举天子继承人,一定是品德高尚,能力超群,咱家的启显然还不够标准。
涂山氏说:儿子虽然暂时还谈不上品德高尚,能力超群。但儿子的品德还是不错的,不像帝尧的儿子丹朱那么骄奢淫逸,胡作非为。也比帝舜的儿子商均要优秀的多。
帝禹说:这些话千万别跟外人说,我们一定要做到谦虚谨慎,对外说的话,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我们的品德好不好,能力强不强,不是我们自己说的,人民会为我们做出评价。
涂山氏说:我知道,这不是跟你商量吗!
帝禹要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把朝中有品德有能力的大臣及诸侯,认真考虑一遍,符合品德高,能力强的官员少之又少,总有一些这样那样的缺点,不适合做继承人。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只有皋陶。但皋陶的年龄偏大,比自己还大两岁。帝禹思虑再三,最后决定,就用皋陶了。帝禹祈祷上苍,把皋陶推荐给上天,国事也交给皋陶去处理,皋陶尽职尽责,每天都把政务处理完才下班。终因年龄过大,朝廷事务繁忙,不久便去世了,帝禹为一个人才出众的好官员去世而惋惜。
涂山氏见帝禹举荐的天子继承人皋陶,累倒在工作中,很是伤心,就劝帝禹说:皋陶虽然品德高,能力强,毕竟年龄大了,经不起劳累倒下了,你也不用过分难过,现在应该思考,看举荐谁更合适,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咱家的启儿可以考虑。
帝禹说:你以为我真的不希望启继承帝位?错了,我比谁都想启儿能登上天子位。别说我,帝尧想不想叫丹朱继承帝位,帝舜想不想叫商均继承帝位。他们是君主,同时又是父亲,哪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那为什么都不举荐自己的儿子,而是举荐了他人呢?因为能不能最终继承帝位,是看这些诸侯大臣去朝拜谁。万一哪个帝王举荐了自己的儿子,而诸侯却不去朝拜他,那这个帝王的一世英名就这么给毁了。所以没有哪个帝王敢冒这个险,举荐自己的儿子。
帝禹的一席话,让涂山氏明白一个道理,做天子得有真本事,本事从哪里来,得从小事做起。涂山氏叫启学驾车,学各种技能,放下身段,向诸侯学习拉近了与诸侯的关系,多与人民接触,向人民学习。通过几年勤学苦练,启掌握了各种技能,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启。
帝禹又举荐益为天子继承人,益也是帝尧时期举荐的二十二位贤才之一。在帝舜时代得以重用,与禹同朝为官,禹治水时,益曾为禹的助手,协同禹治水有功,一直为朝廷所重用。现在益又成为天子继承人,益与皋陶一样,更加努力工作,把工作做好。
帝禹时代是一个比较和谐的时代,自然灾害对人类已经不构成威胁,各部落已经归顺中原,很少发生战争,有广袤的土地可以耕种,人民衣食无忧。好日子总会很快过去,就这样过了十年,帝禹已垂垂老矣!一次到东方视察,病逝在会稽山。此时益是天子继承人,按着惯例,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隐居,而最后谁登天子位,是由诸侯及大臣决定的。
益隐居的箕山之南,是在有扈氏封地境内,有扈氏为益提供了财力支持。因益是朝廷重臣,在诸侯中有威望,现在又以天子继承人的身份隐居箕山,有扈氏怎敢怠慢,忙派人与其他诸侯联系,看什么时候能来箕山朝拜益,好登天子位。没过多久,有扈氏派出的人,陆续都回来了,带回来的都是不好的消息。原来涂山氏早已捷足先登,已和众多诸侯商议好了,不日将朝拜夏后启,举行登基仪式。这个消息令有扈氏非常不满意,认为夏后启做事不规矩,不应该为了登天子位就拉帮结伙,实在令人不耻。
不久天下诸侯以益辅佐帝禹时间短为由,不拥戴益,去朝拜启。于是启继承了天子之位,就是夏后帝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