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功理
本节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任、督二脉,使真气运行畅通无阻。任、督二脉的真气运行在气功里称为“小周天”。小周天是真气沿任脉下降,沿腹部正中经会阴,再由督脉上升到百会,然后复由任脉下降,这样往返循环无端。小周天一通,其余18条脉就逐渐先后相通了。有的气功流派称周天派,主要讲任、督二脉,即小周天;当然还有大周天,在此不予赘述。因为混元气行气走片,包罗了大、小周天,故无须刻意追求,乃功到自然成之事。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中),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通过胸、颈部到达承浆穴,然后环绕口唇,上至龈交穴,再分行至两目下。任脉共有24个穴位,它们是: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脐中)、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六条阴经与任脉相交。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对阴经有总的调节作用),因起于胞中,又有妊养之意。通过任脉上的各个穴位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以下举例述之。
“会阴”。它在二便之间,如果气比较足,便会常有跳动,可以防治前列腺炎等症,特别是老年性前列腺炎。
“关元”和“气海”。有的气功称之为下丹田,也有的称之为中丹田。而鹤翔庄气功的丹田并不是某个穴位,是盛丹的腔室。我们讲的下丹田是位于脐下至会阴之间的腹、盆腔交界处,即膀胱后直肠前的夹室,此处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关于丹田的进一步解释见本书中编第一章)。气海和关元是元气比较活跃和充足的穴位,这一点从它们的名称上即可看出,但是不能作为丹田来用,此点望鹤功习练者注意。
“中脘”和“上脘”。可以治疗胃呆、胃消化不良、胃神经紊乱、脾胃消化功能减退,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下脘”主要是向下通气的,可以治疗便秘。
“膻中”。它在两乳之间,不但有治疗胸闷、胸憋和气喘的作用,而且可调整心肌功能,还可治疗因两肺功能失调引起的哮喘、咳嗽等气管疾病。此外,古气功所讲的斩赤龙(即女性将月经斩掉)和斩白龙(即男性将精在体内化成气),即是通过对膻中的意守而达到的。练鹤功的人,在捧气贯顶、外导内行时,如果意念导至膻中便断掉了,则气在膻中停滞不下,会产生胸闷、胸憋;如果意念经常在此处断掉,或经常意守该穴,则月经亦会逐渐断掉。如欲恢复,则需导气入下丹田,意守下丹田,意守子宫内,月经即可复原。
“天突”。它在两根锁骨的正中间,也是一个重要穴位。我们以“一指禅”为自己或他人发气点按此穴,可以治疗咳嗽、咽炎、气机上逆等;特别是治疗粘痰,点天突穴,一点一起,反复数次,粘痰即可咳出。
“廉泉”。顾名思义,通过对此穴的意守,可使津液似甘泉一样泌出。有的人练功不能放松,舌抵上腭过紧,或个性比较强,或因体力、脑力劳累过度而伤了津液,产生口干舌燥的现象,则可以意守廉泉,产生“金津玉液”,香甜清醇,然后将津液吞咽,即可以水灭火,较之单纯的降火效果更佳;此外,练功中产生的津液还有杀菌消炎的作用,食道炎、咽炎、慢性肾炎、慢性肠炎等患者,意守此穴,吞咽口水,即可生津止渴,治病健身。(关于吞津,详见本书中编第一章)
以上仅举几例,总之,诸穴位各有其作用,各有其主司的疾病。任脉发病时,在男子主要患各种疝症,如小肠疝气即是任脉与下丹田气不足引起的;在女子主要可见痛经、赤白带下和小腹结块等症。任脉为阴经之海,又有妊养作用,任脉的畅通,气血充足对繁衍后代有着极大的意义,故任脉对女性至关重要。
督脉,亦起于小腹内(胞中),经会阴穴沿腰背正中线上行,到脑后凹陷部的风府穴进入脑内,再沿头部正中线经百会、前额下行至鼻柱(鼻正中),到达上唇的龈交穴与任脉相交,共二十八穴,它们是: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合、神道、神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臆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人中、兑端、龈交。督脉还有支脉络肾、贯心。督脉为“阳脉之海”,六条阳经与督脉在大椎穴相交,因而督脉具有总督与调节一身阳经的作用。督脉属脑、络肾,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所以,督脉与脑、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进而与提高智力,激发潜能相关。督脉上的28个穴位对督脉运行起着枢纽作用,以下举例述之。
“长强”。在尾阊下方,在神经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穴位。患神经系统疾病的人,经常意守此穴,可以治疗健记症、神经失调、神经衰弱等,这种意守的方法,较之针灸中以大针刺长强的作法,更为安全有效。
“命门”。在腰的正中间。中医认为:命门命门,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藏于命门,关系到人的生命长短和兴衰。因此,意守此穴应特别予以强调,尤其是青少年,命门穴长期开阖,智力可得以开发,甚至可以保持特异功能,保持自身遗留下来的潜在功能。
“百会”。在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百会至会阴的一条直通气脉,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以外的一条脉,即“中脉”。通中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中脉打通了,则是光亮的,像40w日光灯管粗细。鹤功中的捧气贯顶、外导内行沿中脉下降,实际即是通中脉时对意念的锻炼。静坐意守上丹田,可以加快中脉的出现。但是五节动功锻炼不好,同时意守三个丹田是有困难的;而且对中脉之出现绝不可追求。
“人中”。在人中沟中央近鼻处。此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昏迷或休克之人以一指禅点此穴,可使其很快苏醒;在特别兴奋时,点人中穴,可产生抑制作用。
督脉与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在此意义上讲比任脉还要重要。督脉发病时,主要是脊柱强直和背弓反张。督脉气足髓满,不但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反应能力加快,亦即智慧提高。
本节功的几个动作也各有其作用:
鹤之长寿与首有关。鹤颈长,嘴可以上下活动,能够抚着自己的尾闾;本节功就模仿了仙鹤颈部的活动。“引颈”、“摆头”即为模仿鹤颈、鹤首的前后运动和左右摆动,以活动头、颈、躯干和疏通任、督二脉为主要目的。鹤性主静,做动作时要体现出仙鹤的性情(恬静、安舒、柔软、圆活)。引颈时,下颌沿45度方向向前下点出,后收是下颌由下向内上划弧。前点后收,前点是松,主静,点时任脉气下降;后收是紧,收时督脉气上升。这样一点一收调整了任、督二脉,起到了阳升阴降的作用,使小周天逐渐形成,一般慢性病也随之好转。通周天需通六层(皮、肉、筋、骨、脉、脏),只有六层全通了才算真通。短期练功,病情一般只是好转;当通到第二层、第三层……时,仍有气冲病灶的反应(类似旧病复发,但程度一般会依次减轻,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直至痊愈),此时必须坚持修炼,否则前功尽弃。练功到了一定程度,有人百会穴练通了,出现了跳动似蚁爬等现象;也有人从百会到会阴之间出现了中脉,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应该任其自然,不可故意追求。在任、督二脉疏通以后,冲脉也会随之被疏通。其次,前点后收活动了椎体,对大椎穴的真气流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由于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汇之处,所以能引导清阳上升。
“摆头”不是简单地左右摆动,要表现出一种活泼喜悦、兴致勃勃的样子。意念放在两承灵穴和尾闾上,全身放松,左摆右摆上承天(向上伸展躯干),在头的牵引下,松动椎体,真气就会随脊柱、颈、头呈“s”形上升与天阳相接。这一动作主要是活动颈椎,通过自我牵引防治颈椎病。此外,颈部前方两侧有两条大动脉,左右各一。左摆时左边动脉中的气血可以下降,使火下降,有降压、消炎作用;右摆时右边动脉的气血下降。这样不仅大椎穴得到活动,血液循环也得到了改善。百会和承灵打通,承接天阳和宇宙信息,可使头脑清醒,开智生慧。
“松腰转胯”,是“分手理气”以后,两手外劳宫紧贴肾俞穴,即两手内劳宫向手里收气,外劳宫向体内发气,可以改善肾俞穴的功能,改善肾脏真气不足或真气受阻的状况。松腰转胯的动作要求放松腰、胯关节,膝以下、脐以上不动,只转动胯部。该动作可以活动骨盆、膀胱、直肠,蠕动小肠,增强其生理功能和下丹田的活力,可以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腰肌风湿和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治疗大肠、小肠、直肠、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的疾病;妇科的盆腔炎、输卵管炎、子宫炎、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等以及男性阳萎病等,亦可通过此动作对性功能的锻炼而得到治疗。此外,这个动作还可以起到松腰和运动尾间的作用。腰部为全身上下活动的主宰,腰部放松是全身放松的关键,也是疏通带脉的主要一环。而运动尾闾可以启动真气沿督脉上升,达到运精补脑的作用,促进大脑发育,增强人的智慧,开发人体潜能。
在做“四转膝”之前的“拇指扣紧劳宫穴,两手沿臀部下推……手臂上抬,小臂略平”的动作,亦不容忽视。它里面包含有“诀法”,亦即发放外气时所用的“定心禅”;通过经常地练功,拇指扣紧劳宫,掌心内自腕中伸向虎口的这条“生命线”就会变得清晰、深刻、简洁,免除灾病。
“四转膝”和“气通关”则是进一步活动下肢关节,强肾强筋,抗衰老。人至老年,脏腑功能开始衰退,肾气也开始衰弱。肾主骨,故有“人老先老腿”之说。中医认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常活动下身关节,利于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使得骨节灵活,步履敏捷轻健,同时对关节炎等病也有明显疗效。
活动下身关节,对疏通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里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等脉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认为:“经脉者,所以央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同时还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作用。阴跷为病,肢体外侧肌肉驰缓而内侧肌肉拘急、喉疼嗜睡;阳跷为病,肢体内侧肌肉驰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癫狂、不眠、目内眦赤痛。
阴维脉维系三阴经,阳维脉维系三阳经。阴维脉为病,常患胸痛、心痛、胃疼等症;阳维脉为病,常患寒热反复发作等症。
足三阴、三阳和奇经里的这四条脉如果疏通了,就能调整人体之阴阳,使病气浊气下降,治病健身。这几条经脉的疏通,可治疗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精神不宁、抽筋、运动障碍以及·妇科一些疾病。
“气通关”所通的“膝关”是很重要的一关。这里的膝关,一是指膝关穴(在膝关节内侧的曲泉穴之下,中督穴之上),二是指膝关节部位。这里是足三阴、足三阳及阴维、阳维、阴跷、阳跷的必经之道。所以疏通这一关,对调整人体阴阳、治病健身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三起三蹲”,要尽量达到小腿与地面、大腿与小腿、上身与大腿各成约90度角,上身尽量正直,百会向上,中脉顺通。这个动作要领是刚柔并济,柔中寓刚;它的主要作用是舒筋活络。“蹲”是将气集中于膝关节部位,加大膝部气血的冲击力,“起”是使滕部所聚之气集中通关而过。这一起一蹲,即气通关,使足三阴、足三阳以及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得以疏通。好像倾盆大雨之后,山洪直泻而下,随着意念,直冲涌泉穴,乃至脚掌、脚趾,与地阴相通。而且,在体内病气浊气直冲涌泉而入地的同时,还有一部分阳气上冲百会穴,这对于打开百会穴有明显的作用。三起三蹲虽为下肢运动,但上身之气同样得以调整,是为上病下治,下病下治。
下蹲时拇指扣住血海穴(血海穴是脾经的穴位,拇指是肺经所在的一个部位,肺主全身之气),脾经得到肺气的补充,增强了脾胃的运化功能,食欲增加,如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病体就会迅速康复。如患有肝病,肝病传之于脾(用五行的生克关系讲,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木便去乘土),就是“木乘土”。脾经得到肺气的补充,使脾胃功能改善,抑制肝病入侵,就叫“扶土抑木”。然后用“疏肝法”对肝脏进行疏导,则有利于肝病的治疗。
此外,要做好三起三蹲,必然会自动地进行“调息”。下蹲时紧,上起时松,一起一蹲必然会要求呼吸的加深、延缓等。吸气时会使心气下降,呼气时会使肾气上升,此为水火相济、坎离交媾。心肾相交对开发智慧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此处所出现的调息,乃是练功中自发产生的需要,练功者无须专加意念,否则反会影响练功效果。
总之,如此反复锻炼,全身上下、内外层层相通,气血周流不息,即可增强免疫功能、治病健身、开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