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混元功法 > 五脏与六腑

五脏与六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探讨气功与阴阳五行理论,还需要了解气功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讲的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以及奇恒之腑(胆、脑、髓、骨、脉、女子胞)。本节,着重讲鹤功与五脏的密切关系。

    一、五脏

    1心脏

    古代医家认为:心主神志,心主血脉。所谓“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这实际指的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谓“血脉”,是指血液和脉管,这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脏的功能。

    脉为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能在脉中运行不息,有赖于心的推动和脉的共同作用,而以心为主导。正如《素问·五藏生成论》所说的:“诸血皆属于心”。故《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即人全身之血脉,皆受心之统辖。血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于心脏是推动血行的主要器官,因此,心脏功能的强弱,血液的盛衰,可以影响身体的营养状况,并通过面部气色和脉搏可以反映出来。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主言语和辨味,如《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舌能知五味矣。”所以,心脏的某些病变,也可以从舌体反映出来。

    鹤功主要是通过意念的集中、思想上的入静、肌体的松弛、人体能场的调整,达到调养心神。除此之外,在鹤功的动功中,还特别着重地安排了调节心脏功能的动作,如:双目平视,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展翅观天,拢气入胸等。这些动作主要是针对心脏而编排的。当然,动功中的各个动作不是只针对某一脏腑而编排的,它们之间还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象拢气入胸这个动作,它不仅对心脏有调节作用,还有利于肺的呼吸。因此,每个动作的作用不能说单对某个脏腑有效果,动作的安排只能说各有侧重。气功锻炼对于心脏的调节是否有效,可以从练功者的面目、脉搏上看出来。因为,“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练功的人在锻炼一段时间后,脸上出现了红润,有了光泽,脉搏和缓有力。这些都能说明练功对心脏机能的改善。

    附:心包络

    中医学名词,简称心包,见《灵枢·经脉》,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是包络心脏的外层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属手厥阴经,与手少阳经相表里。

    心包络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故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灵枢·邪客》说:“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如,在外感热病,高热而见神志昏迷时,通常称为热入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的功能失常的表现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2肺脏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明代赵献可(注:赵献可,明末医学家。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著有《医贯》一书,倡论“命门之火”是人体十二脏腑的主宰,凡脏腑的功能活动,都靠它来推动。治疗上偏重补肾,在理论上有独特的见解。)在《医贯》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清浊之交运,人身之囊箫(音yue月)。”此囊箭即指往来之呼吸。古代气功资料中,还常以“巽风”来指呼吸。所以,通过气功中的呼吸锻炼,使天地之精气以纳,脏腑之浊气以吐。《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呼吸精气”,即指呼吸锻炼。通过呼吸锻炼,吸入天气,不但充实了体内的真气,而且因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所以还能进一步推动气血的运行,使全身气血流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营养与活力。由于肺主降,肾主纳,所以《景岳全书》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

    在呼吸方面,鹤功主要是强调用穴位的开阖、气沉丹田及柱地通天、拢气入胸、折翅甩出、贯气入丹田等动作来进行自然的呼吸锻炼。这些动作是结合着意念进行的。

    肺还主皮毛,“皮毛”是皮肤、汗腺、毫毛等的总称,为一身之表,有抗御外邪侵袭的作用。《素问·五藏生成论》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肺主皮毛是因为肺脏的宣发功能,把水谷精微输布于周身以滋养皮毛,其中宣发到体表的卫气,就有温养皮毛、调节汗腺开合、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

    因此,气功中呼吸锻炼的结果,可以从人的皮表显示出来。练功后皮肤有了光泽,变得细腻、柔润,对易感冒鼻塞的人,其感冒现象也就减少。并且,人们可以发现,作功中呼吸的频率减慢,次数减少,有的一分钟四、五次,有的三、四次,有的

    一、二次,还有的一段时间内停止了呼吸(即达到毛孔呼吸),这都是正常现象。另外,在气功锻炼到高级阶段,有可能出现九种呼吸形式(口吸口呼、鼻吸鼻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单吸不呼、单呼不吸、不吸不呼、神阙呼吸、呼吸无碍-毛孔呼吸),这些呼吸形式不是人为追求而来的,它是随着练功深化而自然出现的。因此,气功的呼吸锻炼贵乎自然,不可做作。硬性做作,反使真气耗衰,气机悖逆,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3肾脏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包括命门,主要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髓通于脑)、其华在发等功能。因此,称之为生命之源、先天之本。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则把动力说联系到五脏六腑:“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渎;膀胱得命门而收藏。”

    气功锻炼中,特别注意肾脏元气,也就是对命门的锻炼。鹤功在动功中也加强了对肾脏和命门的锻炼。如贯气入丹田,第三节“鹤首通关”中两手外劳宫穴紧靠两肾俞穴、松腰转胯,第五节“混元归一”中左右调正、外劳宫穴轻拍命门穴等动作,都是加强对肾脏和命门的调节。命门和肾的功能加强了,从而使五脏六腑更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质可以得到全面的增强、改善。又因肾有主骨生髓的功能,故肾中元气充足后,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记忆力增强,有开发智力的作用;肾又为“作强之官”,肾气充足则筋骨强健,行动轻捷,步履轻快,这是练功中最常见到的效果;肾气充盈以后,骨骼、牙齿等方面的疾病,及颈椎病、脊椎病、骨刺、骨质增生等症状会迅速癒复。另外,真气充足后,因心肾不交造成的心悸失眠、遗精、遗尿等病症,也可得到治疗。

    还有一点,在练功中产生的津液,也能补充肾阴。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因此,它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枯,足以降火养心……”。程中龄在《医学心悟》中指出,咽津液是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

    4肝脏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五行中肝属风木,风喜疏散,木性条达,故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之说。《灵枢·本神篇》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因过度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导致肝气不畅,失去疏泄,可出现精神抑郁,肝气郁结。肝主藏血,故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素问·气血形整篇》说:“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说:“诸筋皆络于节”。筋属肝所主,只有肝血充盈,才能使筋得到濡养,从而维持正常运动。另外,《素问·五藏生成论》还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故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肝血虚则筋软无力,爪甲多薄而软,甚则易脆。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因此,目能有视力,是来源于肝脏气血的营养。同时,目是“神”所聚集之处,受心的指使,如《灵枢·大盛论》说:“目者,心使也,神之舍也”,说明目与心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

    鹤功根据肝主疏泄、喜条达的特性,特别编制了“疏肝法”。“疏肝法”的作用,主要以疏泄为主,但不可过多,因为“肝气虚则恐”。另外,鹤功还强调,在练功期间,加强道德涵养,禁忌气恼,以防肝气上逆、冲达大脑、神智不清。练功中要求放松入静,情绪稳定,便可使肝气舒和条达,不致横逆克土脾,也可以使上亢之肝阳自潜,肝火自降。所以,练功后能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鹤功非常注重对眼睛的保护,如双目平视、内视丹田、展翅观天、目视劳宫穴等动作,都兼有加强双目锻炼的作用。所以,它对近视眼、青光眼、远视眼、老花眼等有一定的疗效。

    5脾脏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在谈到其功能时,往往与胃同述。古人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因此,对脾胃的锻炼也很重要,同时效果也比较明显。如,初练功者都会觉察到吃得比以前多了,体重也比以前增加了,这体现了“脾主身之肌肉”的道理。有肠胃病的人练功后会溏泻几天排掉年久成积的污秽,这些都说明脾胃的功能改善和加强了。《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所以,脾的功能加强就表现在它的消化、吸收、排泄方面总的改善。

    “中国鹤翔庄气功”是根据中医理论创编的,它与中医阴阳五行的关系,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总结提高。

    二、六腑

    1胆

    胆与肝相表里,附于肝之短叶间,又有经络与肝相连,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及主决断的功能。鹤功动功中的混元归一、展翅观天、通地合阴、三起三蹲等动作均对胆囊及胆道有抻扯和蠕动作用,起到了按摩师所起不到的按摩作用,改善了胆的机能,促进了胆汁的分泌,提高了消化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到,胆的横径大而短的人,胆量较大;而横径窄而长的人,胆量较小。从患病的角度看,粗短者少病,细长者多病。人们通过气功锻炼及修养,心情舒畅,性格随和,胆量亦随之增大,因为练功中出现的种种幻景开间了人们的视野,无疑也就“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见魔不魔,其魔自矬”。这就是心胸开阔、形象高大的一种有益的气功锻炼。

    2胃

    胃与脾相表里,同居中焦,经络与脾相连,具有受纳、腐熟之功能。鹤功双回气中的捧气贯天目穴、外导内行、拢气入胸、展翅观天、似笑非笑、吞津入下丹田等动作,对胃腑均有治疗作用,可增加胃消化液,提高胃的消化功能。

    3小肠

    小肠与心相表里,其经络与心相连,故在生理上互相联系,病理上互相影响。小肠具有分清泌浊之功能,即将饮食进一步消化吸收。鹤功中第一、二节的转腕折翅,先从小指开始,此即对心与小肠的锻炼,因为小指属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又如通地合阴抻腰椎、展翅观天、松腰转胯、混元归一等动作,均对心与小肠有增强功能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4大肠

    大肠与肺相表里,其经络与肺相连,具有传导糟粕,吸收水分的作用。若大肠出现病变则可产生肠垢、痢疾、\泻痢不爽或津亏之便结便闭。鹤功中的松腰转胯及混元归一等动作,都可对大肠的功能进行调整。又如通臂时的剑指、剑指变丹顶指等动作,通过对手阳明大肠经所在的食指的锻炼,对大肠起到调治的作用。

    5膀胱

    膀胱与肾相表里,其经络与肾相连,具有贮存尿液、排泄小便的功能。膀胱之此功能,全赖于肾之功能。鹤功中第三节的三起三蹲、第五节的足运阴阳、各节的意守下丹田等,对膀胱均有治疗和增强功能的作用。

    6三焦

    三焦是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实际上,三焦就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其具体功能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它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