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混元功法 > 闻诊第章 问诊第章 切诊

闻诊第章 问诊第章 切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二、闻诊

    1听声音:即诊察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变化。(<1〉新病声哑,多是外感风寒风热;<2〉久病失音,多是肺及肾承亏虚;

    <3〉病人语声高亢有力,烦燥多言,多为实症、热症;<4〉语音低弱无力,静而懒言,多为虚症、寒症,<5)咳声重浊,为实症;(<6〉咳声无力,为虚症。

    2嗅气味:即诊察病人口气及排泄物气味变化。<1〉口气秽臭为胃热,酸臭多为胃有缩食;

    〈2〉痰腥臭者为肺热,痰臭甚而呈脓样,为肺痛;<3〉大便秽臭为热,气味腥为寒;(4〉小便臊臭为湿热下注;<5〉白带稠粘臭气重为湿热。

    三、问诊

    这是医生通过谈话形式向病人或家属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历代医家重视问诊,提出“行诊先向”原则,以了解病人自觉症状、现病史、既往病史等。前人总结向诊要点成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向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及睡眠,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须问经、带、产,小儿疽疹是否见。”

    四、切诊

    1触诊:主要指触胸腹、手足、皮肤等以帮助诊断。(按院腹痛为“喜按”,多展虚症:按之痛甚者为“拒按”,多属实症;手足冷、不发热、畏寒,为阳虚症;手足皮肤灼热,多为热症;

    手足心发热,多为阴虚内热症。

    2脉诊

    通过诊察脉象,了解病人心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机能。异常脉象称“病脉”,前人记载有病脉28种:按脉搏频率分迟、数;按脉搏形态分洪、细、滑、涩、强、濡;按脉搏节律分促、结、代等等。

    △几个是名词的解释

    1寸口:切脉在手太阴肺经脉所在的寸口部位,该部位全长一寸九分(中指同身寸法)“口”是出入、往来的意思,故称“寸口”。

    2寸关尺:患者掌心向上,自然平摆,掌后高骨隆起部为“关脉”之所在,关部前方为“寸脉”,属阳;关部后方为“尺脉”,属阴。取脉时,男左女右为好,将中指按在“关脉”,前后两指类落在“寸脉”、“尺脉”。左手寸、关、尺分属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属肺、脾、命门。

    3七诊九候:七诊是浮、中、沉、上、下、左、右七种诊脉手法。

    每只手有寸、关、尺三部,每一部又分浮、中、沉三候,成九候。

    △以下是28种脉象及所主病

    1浮脉: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浮而有力为外感表症;浮而无力为里虚血弱。

    2沉脉:沉脉法地,近于筋骨。重手按至筋骨乃得,如石投水,必极其底。男子尺脉多沉,女子寸脉多沉。沉而有力多为实症,如寒凝、气滞、积聚、水饮等;沉而无力多为虚症,如阳虚气少。

    3迟脉: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去来极慢。(注,一呼一吸称为“一息”,在一息之间,脉搏只有三至,故称“一息三至”。)迟脉是阳虚阴盛的脉象,一般属脏气方面所发生的病变。迟而有力,常见于积寒疼痛的里寒实症;迟而无力,多为阳气亏损的虚寒症。一般适于散寒温补。

    4数脉:数脉属阳,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数脉是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的病变造成的。数而有力为实热症;数而无力为虚热症;数大而软属阳虚;数小而细弱属阴虚。实症宜凉宜泻,虚症则宜温宜补。

    5滑脉:滑脉流利展转,如珠圆活,往往搏动有力。滑脉主痰,或伤于食,是邪气内盛的脉象,阳气盛但元气衰。女子停经无病而见滑脉,为受胎之征象。

    6涩脉: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滞涩不爽利,短且散,或一止复来。涩脉是精亏血少的现象,寒湿入血、反胃、便秘、及大汗伤津之后往往见此脉。女子出现涩脉则难于受孕、养胎。

    7虚脉: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指下隐隐蠕动,有豁然空虚的感觉。虚脉出现是正气亏损所致。阴虚脉,虚而数;阳虚脉,虚而迟;气虚脉,沉而虚;血虚脉,浮而虚。

    8实脉: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指下有坚实感。实脉是阳热邪盛,郁积不散的病变造成的,凡大热、大积、大聚都可见此脉。热邪在表,以辛凉发汗;热邪在里,以苦寒泻下。

    9长脉:长脉不大不小,长度超过尺、寸部位。柔和安定则为平脉,若如拉直的绳索或长竿一般硬直则为病脉。平脉说明正气旺盛,病脉多因阳热炽盛。

    10短脉:短脉不及本位,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令人有不满足、短缩之感。短脉为气血虚损的反映,所以气虚血少的慢性病人常见此脉。有时也因伤于酒毒,或湿热内盛而见短脉。

    洪脉:洪脉指下极大,来盛去衰,来大去长。夏季出现为正常,其他季节出现是阳热亢盛,阴血虚少的病变反映。尤其心火上炎时多见洪脉。

    微脉: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细而稍长。微脉是气血两虚,尤其是气虚病变之反映。男子的“五劳”、“六极”,以及女子的崩漏带下等病,都会见到微脉。

    紧脉:紧脉来往有力,指下有一种左右旋绞而紧急的感觉。紧脉属寒邪过盛之脉象,如寒邪太盛而引起的疼痛症,肺有寒邪之喘咳,肝有寒邪之风痫,脾有寒邪之吐冷痰,皆见紧脉。

    缓脉:缓脉去来稍快于迟,一息四至,指下感觉和缓面均匀。缓脉从容和缓,是神气充足的反映,是正常脉象。脉中有缓象说明人的正气还在,因为这是胃气不衰,肾气充沛的结果。病变的缓脉,必兼见其他脉形。

    芤脉: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周边实,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芤脉外实内虚,是失血过多而致,男子为失精过多。关脉芤,因为胃中大量吐血;尺脉芤,因为血淋、红痢、便血、血崩、漏经等症引起。

    10弦脉:弦脉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中直过挺然指下。肝胆病变多见弦脉,疟疾、痛症、饮闰、痰症亦见此脉。是寒热邪气夹杂而成,尤其是属寒居多。热盛弦数,进盛弦迟,病轻弦软,病重弦硬。

    革脉: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轻取坚急,重按空虚。它是由于精血内虚,又感寒邪所造成的。大凡妇女小产、血崩、漏经,男子营气虚损、遗精等病,多可见到这个虚寒性的革脉。

    牢脉: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它在极深的部位出现,具有弦、长、实、大的形象和坚实深在的意义。牢脉为阴寒凝积病变的反映,主要为邪气有余的脉象,多属里实证,见于心腹寒痛、肝气郁结、脾呆不运等症。

    濡脉:濡脉极软而浮细,如绵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如水上浮沤。它主要是由于精血亏损或脾虚不能制湿所致。大病后或妇人产后见此脉是气血损伤没有复元的症侯,但容易治。一般人出现此脉,是脾肾两虚的征象。

    弱脉: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弱脉出现是由于阴精虚损,阳气衰微之故,为阴脉。因为营气卫气不足,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而见恶寒发热。寸脉弱为心肺阳气虚弱,关脉弱为脾胃虚弱,尺脉弱为下焦阳气陷而不振,阴精亏极。

    散脉: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搏不齐,浮而虚大。散脉为气血涣散,元气大虚。孕妇见此脉为临产。久病见此脉为脾肾阳气损伤严重,须急救治。

    细脉:细脉小大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此脉是气血虚衰所致。大凡各种因七情不和而致的虚损劳伤诸病,易见到细脉。另外,由阳气虚弱,水湿侵袭而得的腰肾病,或精气内伤、阳不因外而得的自汗病,亦可见细脉。

    伏脉: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行筋下,它是由于寒邪凝滞经络脏腑所造成的。主要见于伤于饮食,阳热外逼、阴寒内伏所引起的急发呕吐腹泻症。热症少、寒症多,常见于剧痛时。

    动脉:动乃数脉的一种,兼有紧、滑、短之脉象,脉搏坚紧有力,无头无尾,像豆粒般大,高起而摇动不休。“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动脉多因阴阳两气互相搏击所致,属阳脉。多见于疼痛、惊悸、腹泻、痢疾、经脉拘挛、男子亡精及妇子血崩等症。

    促脉:促脉来去数,但随时都有间歇且极不规律。这是由于三焦郁火内炽,以致阳热炎盛,阴液消亡,血气运行受到严重阻遇的结果,如气、血、痰、饮、食郁积可见促脉。歇止少为病轻,歇止多为病重。病后见此脉最要注意。

    四结脉: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它是阴寒偏盛、邪结于里,阳热不足、正气衰减的症侯。常见于因血气渐衰、精力不继的久病或虚劳病,属于阴阳虚损病变,如老痰结滞,各种积聚、痛肿、疝瘕等。

    代脉: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时间较长,即所谓“良久方来”。代脉由于气血亏损,元阳不足所致,见于脏气衰弱,下元亏损而病的腹痛、沤痢,中阳不足引起的脾胃虚弱、呕吐泄泻等。比“结、”两脉的病情重。女子怀孕三月见此脉为元气不足的征兆。

    四疾脉:脉搏急速,一息七八至。常见于温病热盛,心气虚弱,或劳瘵(音同“债”,指肺结核病)等症。

    以上脉形前二十七种为李时珍总结,第二十八种是后人加上的,见于明代医书《诊家正眼》。早在五百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系统地分析、归纳出这些不同的脉形及所主疾病,比如同为间歇型脉,分为“促、结、代”三种,并作区别和详述,而现代西医对此则仅仅概括为心脏病。可见祖国医学之发达与先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