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混元功法 > 气功及中医诊病基础

气功及中医诊病基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一节中医诊病方法

    中医诊断学,以望、闻、问、切为诊病方法,以此作为辨证、立法、用药之依据。

    一、望诊

    人体外表,尤其是面部和舌部和脏腑关系密切,由望诊即可大致寻找出病源与病因,此谓“望诊”。分述如下:,

    1望精神

    观察患者表情、神态以及整体精神,从而知其正气盛衰、疾病轻重。

    2望气色

    观察患者面部颜色、光泽,以知气血盛衰和脏腑病变。△从部位上看---

    前额上方属心,两眉之间以及两额属肺,两眼中间(山根穴)属肝,两眼下部属胆,鼻孔上方中间属脾,两凸出部属胃,鼻准下口唇上属子宫和膀胱。口屑下方‘承浆穴)属肾。

    △从颜色上看———

    红色,面色红赤为实热证,两颧红为阴虚内热(如高血压、精神分裂症)。

    白色,面色苍白为虚寒证,白而枯槁为血虚(贫血或低血压)。

    黄色,面黄而无光,为脾胃虚弱。面黄、身黄、目黄为“黄疸”,其中阳黄颜色鲜明,属湿热;阴黄颜色晦暗,属寒湿(比如胃病,黄疸性肝炎、肝癌等)。

    青紫色,面色青紫为寒证或瘀血,有时因为外伤疼痛剧烈。严重的色暗发黑,为肾阳衰弱、阴邪内盛之症(如冷痛、病危)。

    总之(红色——心(高血压、精神分裂症)

    白色肺(贫血)

    青色——肝(冷、痛)

    黄色——脾(胃病、黄疸、肝炎、肝癌)

    黑色——肾(冷、痛、病危)

    3望形态

    体形结实为正气充盛;形体肥胖为脾虚有痰湿;形体瘦弱,饮食减少,为中气虚弱;形体消瘦,两颧骨潮红为阴虚。

    4舌部望诊

    舌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它通过经络与脏腑直接联系,并有相应的反映部位:舌根属肾,舌中后属脾胃,舌中两边属肝胆(右为肝,左为胆)脾胃前属肺,肺前即舌尖属心。

    舌诊分为望舌质、望舌苔两部分,正常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1望舌质

    舌质又称舌体,望舌质可诊察脏腑的虚实寒热和营卫气血的疾病,对于判断疾病轻重及预后意义重大,分以下三部分望诊内容一△舌色‘

    淡白色,较正常色淡白,主虚寒症及气血两亏。

    口诀:淡白舌是虚寒症,

    气血两亏瘦薄形,阴虚寒湿舌胖嫩,滑润多津齿痕明。

    红色,较正常色偏红,主实热症、虚热症。

    口诀:红舌主热分虚实,

    润燥色泽详辨之,实热红干有裂刺,鲜红少苔是阴虚。

    绛色,即深红色,是红舌的发展,主里热亢盛。

    口诀:绛舌里热色深红,

    干热芒刺热入营,少苔而绛虚火旺,阴竭枯萎镜面同。

    青紫色,或有青紫斑,主里热亢盛、阴寒内盛及瘀血症。

    口诀:青紫舌干属热极,

    淡紫湿润寒盛医,青紫而暗有斑点,痛有定处是血瘀。

    △舌形

    胖大舌,舌体肿胀而胖大。其中——

    色淡白:脾胃阳虚痰湿内停。色深红:心脾热盛。

    色青紫而暗:多为中毒。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为阴血亏虚、舌体不完之象。其中一

    (色淡:气血两虚

    色红绛: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强硬舌,舌体强直不柔和,伸缩不便或不能转动,为外感热病

    之热入心包,痰蒙心窍,高热津亏,邪热内积或中风先兆。

    歪斜舌,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或其先兆。卷缩舌,舌体卷于口内不能伸出,多见于危候。△舌质

    细嫩:舌体纹理细腻,形色娇嫩,主虚寒症。

    粗老: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干燥,主实热症。

    裂纹:舌面有不同形状的裂沟,若色绛红,为热盛伤津;色淡

    白则为血虚不润。

    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多见于红绛舌,为热邪亢

    盛。如红点大者为“红星舌”,是热毒内蕴,常见于发疹性热病。

    齿痕:舌边有齿印,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光滑:舌面光滑无苔,平面如镜,为久病胃阴枯竭。归结为口诀如下:

    舌体细嫩主虚寒,粗老坚敛实热烦,瘦薄阴亏气血弱,胖大阳虚热湿痰,裂纹白虚红主热,齿痕阳虚水肿病,光滑如镜阴精干。

    2望舌苔

    舌苔是舌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生气上熏、胃津上潮、凝聚于舌面所生。病态舌苔是诸邪气挟食浊之气上泛而成的。分苔色和苔质作分别论述:△苔色

    (薄白而滑者:为表寒症。

    白色薄白而干者:为表热症。苔白而厚腐:是内有痰湿停浊所致。

    苔白腻粘滑;是内有痰湿,湿浊上泛。

    总之,白苔主表症、寒症、湿症。多见于初症、轻病,预后较好。

    歌诀:白苔薄滑主表寒,

    表热苔见薄白干,厚腐食浊滑痰饮,白砂白粉湿疫缠。

    苔色淡黄薄润:是里热不甚,津液未伤的表现,见于表邪初入里化热阶段。

    苔黄厚干燥者,里热亢盛,津液已伤,热盛熏蒸于舌面

    黄色则苔黄,病人身热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苔黄燥裂:是里热极盛,津液大伤,病人因肠道津亏,出

    现大便秘结,腹胀痛等症。

    苔黄滑腻而面有粘液,是湿热内蕴,湿热上蒸于舌面的结果。

    总之,黄苔主里热症,是热邪熏灼于舌面的表现,热邪愈重,色愈黄。主要见于急性热病,邪盛而正气未衰,邪正激烈相争。

    歌诀:舌苔黄干里热蒸,

    深黄热重浅黄轻,黄滑粘腻多湿热,焦黄燥裂腑实成。

    灰黑而干燥:由焦黄苔发展而成,是热极津枯的表现,伴灰黑灰黑润滑:由白苔转化而来,是阳虚寒盛的表现,病人有壮热面赤,口渴饮冷,便秘尿黄,乃至神昏澹语等症。

    可有面色皖白,畏寒肢冷,腹痛吐利等症。总之,灰即浅黑色,黑苔比灰苔者病重。

    主热极津枯和阳虚寒盛之症。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病人抵抗力极低,预后较差。

    歌诀:灰黑苔主寒热极,

    灰轻黑重性质一,热极津枯苔燥裂,淡嫩润滑是寒虚。

    △苔质

    厚薄{薄苔:透过苔面能隐隐看到舌体,说明病邪轻浅;

    {厚苔:透过苔面看不到舌体,病邪深重;

    总之,望舌苔厚薄可知病邪深浅和病情进退。舌苔由厚转薄为病退(阴虚病人除外),由薄变厚为病进。

    润燥润苔:苔面润滑多津,是津液未伤,水湿内停之表现;燥苔:苔面干燥少津,是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之表现;

    总之,望舌苔润燥可了解津液盈亏。舌苔由润到燥为津液已伤,由燥变润为津液渐复。

    腻苔:苔面粘腻,为痰湿内盛,阳内湿抑的表现。

    腻腐{腐苔:厚如腐渣,是内有食浊而阳气未衰,蒸化胃中浊

    腐上现于舌面的表现。

    总之,望舌苔腻腐可知病邪的性质,多见于虚症、寒症,

    有根苔:苔从舌里长出,如草生地上,舌苔难以刮掉。

    有无根无根苔:舌与苔界限分明,不能合为一体,或苔极薄,或如堆在舌上;舌苔容易刮掉,刮后舌面洁净

    光滑,舌质光润。

    总之,望舌苔有根无根可知邪正盛衰和胃气有无。诊断虚症时,有根者为有胃气,无根者无胃气;辨别邪正之虚实的时候,有根者为热症、实症,无根者为寒症、虚症。

    综上所述:苔薄邪浅厚邪深,

    干燥伤液润湿津,滑腻痰湿阴邪盛,厚腐食痰阳热分,舌苔花剥胃气弱,光洁似镜竭胃阳,有根坚敛实热症,无根浮涂胃衰因。

    舌与经络直通,能迅速反映体内营血之病变,六淫深浅从舌苔上辨,五脏虚实从舌质上辨。

    5眼部望诊

    《灵枢·大惑论》讲:“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眼聚集了五脏六腑的精华,按“五轮”学说,眼部五轮分属五脏:

    胞脸部称“肉轮”属脾,为肌肉之精;两眦部称“血轮”属心,为血之精;白睛部称“气轮”属肺,为气之精;黑睛部称“风轮”属肝,为筋之精;瞳神部称“水轮”属肾,为骨之精。1望目色

    △目赤:病在心,多为实热症。如果白睛赤,多为肺水,见于

    暴发火眼;若目眦赤,为心火,见于心火上炎;若全目色赤肿痛,为肝经风热。

    △目眦白:病在肺,为血虚症。是由于血少脉络亏虚,不得上

    荣于目。伴有贫血。

    △白睛黄:属黄疸症。是湿热熏蒸,胆汁外溢所致。外感病,目

    色若黄若赤,多为邪已传里;如果小儿目黄含泪,发热赤腮,手指尖稍冷,为将发痘疹之状。

    △目胞黑:黑而明亮者,多为痰饮症;黑而青,晦暗无泽,多

    为肾虚。见于失眠、月经不调,遗精症。2望眼神

    △眼有神:视物清晰,眼睛黑白分明,精采内含,神光充沛,有

    泪有眵。病属阳症,易治。

    △眼无神:白睛色浊,黑睛色滞,浮光暴露,无眵无泪。病属

    阴症,难治。

    △清浊:黑白分明为内无热邪;昏暗不明多为热邪传里,肾水被却。

    △视力:不能远视,眼有火,有血丝,不能近视,眼内无水,应

    补肾;不能近视,眼内有水,不能远视,眼中无火,应当补心。

    △雀盲症:日出则明,日入则暗,为原阳不足,阳气不升,应

    ·补肾水升阳。3望目形

    △眼胞浮肿:属水肿症。若目帘上微肿,松软无力,为脾虚不

    运,水湿内停之症;下眼胞浮肿,色黑暗者,多为肾虚水泛。

    △目帘凹陷:为津液损伤,或气血大伤之症。若久病、重病中

    出现,则预后不良。

    △目睛凸起:若伴有颈肿,心悸易怒,多食而消瘦,则为甲状

    腺肿大症“甲亢”;若呼吸困难,目青紫,多为肺胀;单眼肿起,为眶内肿瘤。

    4望目态

    △开目向明,喜见人者为阳症;闭目恶明,慎见人者为阴证。△目上视为太阳不足;下视为中气亏损;斜视为少阳已绝;直视为少阴已绝。均属肝风内动病重、病危之象。△忽然双目不明,为气血已脱。

    △昏睡露睛(睁眼睡),为小儿脾胃虚弱或慢脾风症。

    △瞳仁扩大或缩小,多属肾精耗竭,濒死先兆,或中毒症。△眼睑下垂者,先天则为脾肾双亏;后天则为脾虚气弱,或外伤后气血不和。5望目眵

    多属热风之邪外袭或肺肝脾湿热蕴状,上攻于目而成。

    [<1〉眼窜浮肿,白睛赤痛,目眵粘稠,多为风热之邪容于肺经

    <2〉眼帘红肿,白睛赤涩而痛,目眵粘稠,为肺、肝郁热;

    〈3〉若眼帘微肿,白睛徼赤,目眵稀薄而量少,属脾肺两经湿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