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混元功法 > 第四节:引气归元法

第四节:引气归元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功法

    两脚平行,与肩等宽,双膝微曲;松肩,两手自然下垂,松静站立。舌抵上腭,似笑非笑,双目平视,心澄目洁。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松,将气沉入下丹田,开始意守。引丹田气经会阴穴沿督脉上升,至大椎穴,经两肩、两臂至两手劳宫穴。

    2双回气

    两手转掌心向前,捧气似球,以肩为轴,从体前缓慢托起,贯入百会穴。张臂开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外导内行,将气导入下丹田 。

    3收功

    两手平脐后,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与外推同时,突出尾闻,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翻掌内收,指尖斜向相对,在下丹田前拢气抱球。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直 。

    二、功理

    引气归元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初学者将散于体内外的真气收入丹田,加强收功意识。有些老学员由于收功做得不好,影响练功质量,也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如作引气归元法之后仍感不适时,可再作“八方引气归元法”,将气引入下丹田。

    第五节八方引气归元法

    一、功法

    从面向正南开始,分别向着八个方向(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东、东南)做“引气归元法”(每次都要认真做好预备动作与收功动作),然后恢复到面向正南。

    2捧气贯顶

    此处与第四节双回气前面一样。“张臂开胸,手腕放松,手、臂与肩成六边形,略停片刻 。”(重点是后面不一样)

    3通天合阳

    两手在头顶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上。以颈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拔颈椎;以胸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拔胸椎;以腰椎为轴,左右松动双肩,上下抻腰椎 。

    4通地合阴

    掌心向上,两臂伸直,同时两腿直立。后以腰为轴,两臂夹头缓慢向下俯落,在两脚前正中部位作第一次通地合阴,松腰;在左脚前作第二次通地合阴,松腰;在右脚前作第三次通地合阴,松腰。然后起身,自然站立 。(以上“通天合阳”与“通地合阴”动作的要领与意念均同第一节的相同动作)。

    5

    此处与第四节双回气一样。

    6收功

    这里也和第四节收工一样。

    二、功理

    八方引气归元法的主要作用是对引气归元法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不仅收回散于体内外之真气,而且和合八方上下之宇宙浩然正气,引入体内,培元固本。此功法中共有十个方位、十个双回气,此谓“十全大补法”练此功法必须动作认真,意念集一,自始至终,一丝不苟,方能收到预期良好效果。

    第六节左四右三回阳法

    一、功法

    这里还是和第四节一的功法一致。(重复太多不给过)

    2“双回气”

    这里与第四节第二:双回气 一样。(因为重复一直不过审核所以这边只能这样改动)不好意思了!

    3抱球

    两手平脐后,掌指放松,微曲,分别向左、右各约45度方向外推。与外推同时,突出尾闾,上身保持正直,鼻准对脐中。翻掌内收,指尖前拢气抱球,并保持斜向相对,在下丹田 抱球姿势 。

    4垂帘

    用意念将双目平视的神光由远而近地收回,上眼皮象帘子似的缓慢下垂,眼观鼻尖,意念入膻中穴,沿中脉内视下丹田。

    5左四

    用意念将神光调至正前方三米处,头缓慢向左转约90度(视线随之向左平移),然后再缓慢转回(视线也随之向右平移),至面向正前方后,将双目神光收回,内视下丹田。如此反复做四遍 。

    6右三

    右三的做法和左四一样,只是方向不同按照左四反着做即可,如此反复做三遍 。

    7收功

    松肩,提肛,两手向小腹收拢,距小腹约两厘米时,经两胯沿体侧自然放下,同时两腿立直。

    二、功理

    左四右三回阳法是一个防偏和纠偏的功法,可以解决练功中受惊、真气散乱、精气神窜离体外,以及由于情志失常而出现的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或疲劳思睡等现象。左四右三,合数为七。七,在天上为七星北斗;在人身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通过练功,调整七情,达到防偏纠偏之功效。练此功法时应注意:垂帘之后,神光内视下丹田,而每次左右转头之前,都要先用意念将神光调出,向正前方放出三米;每次头转正后,又都要将神光调回,内视下丹田。练此功法一般都在受惊之后,因此,特别需要镇定、自制,通过练功使自己心神宁静下来,以免受他害。此法有回天之力,必须重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