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苦难挣扎 > 第八十四章 婆媳夜话

第八十四章 婆媳夜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这天起,小娟就打定主意要让孩子们上学。天赋得不到发挥,就等于害了他们。

    小娟找到杜三爷,说要兴办学堂。她相信三爷会帮这个忙。

    杜三爷说,他曾在合兴街办过私塾,但从来没有超过八个学生,今年校舍被台风吹倒,学堂就此停办。他动员沙民出资重建,但沙民们说,两年水灾让日子变得非常艰难,人都快饿死了,哪有心思和力量新建校舍!

    小娟道:“我们搬来后,一下子多了几百个学龄儿童,孩子们不能没有书读。要是重建学堂,苏家愿捐助两百大洋。”

    杜三爷点头道:“这件事我不是没有想过,但目前怕是招不到学生。只能待两三年后日子好过些再作打算。”

    小娟想想也是,说那就过两年再办。

    年底,戚彩莲收到了大女儿的来信。巧珍说她去了南方,不能回家过年,还说因为忙碌,以后回家的机会会更少。

    戚彩莲拿着信纸,连连摇头叹息,说这女儿算是白养了。

    这天晚上,戚彩莲见儿媳在做课前准备,就嗔怪道:“你看你,自己连走路都抬不起腿了,还教什么书啊!”

    “无论多忙,也不能荒废了孩子的学业。我自己定下的规矩,自然得遵守。”小娟有气无力地说道。

    “今天破例,休息一晚。福安,带儿女们睡觉去,我跟女先生聊会儿天。”

    小娟以为婆婆有什么要紧事要说,就放下书本,找了把椅子坐在她对面。

    做婆婆的在儿媳身旁坐下,拉着她的手问道:“小娟,见你突然胃口不好,今天还吐了两次,想必是有喜了?”

    儿媳点点头,说是的。

    “接下去得千万小心,可不能再有闪失了。从明天起,不能再下地干活了。”

    “这些天活不多,不去地里倒也不要紧,天气转热后是一定要下的,不然,他们肯定忙不过来。”

    “我就两个孙辈,太少了!你不但不能下地干活,就连熬夜教书也不行。”

    “姆妈,我还没有那么娇贵。不要紧的。”

    “流产过一次,得特别小心。孩子们读书识字的事,你也不用太上心。要我说,读书未必是好事,就拿巧珍来说,她不但长得俊俏,还乖巧懂事有主见。原以为长大了她会找一户好人家,平平安安地相夫教子,还能隔三差五地回娘家看看。如今倒好,读书把人的心读野了,一个大姑娘,满世界的跑,一年也见不到一面。要是再不回来,我连她的相貌都记不得了。”

    “书读得多,眼界开阔了,心自然也就大了。巧珍是个干大事的人,沙地又怎么容得下她?姆妈,目不识丁的人改变不了世界,要想国家强大、社会进步,还得靠读书人。”小娟笑道。看来,婆婆没什么要紧事。

    “理是这个理,但我就是不想让她出远门。做个平民百姓有什么不好,这世道兵荒马乱,她要是有个闪失,身边连个亲人也没有。”

    “信里说,和她在一起的都是亲如姐妹的同志,情谊好着呢。大妹长得又漂亮,说话也讨人喜欢,献殷勤的人怕是不会少。”

    听儿媳这么一说,做婆婆的心放宽了些,她笑着说道:“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当初娶你进门,除了福安喜欢,更重要的是你公公看中了你知书达理。因为吃过很多苦,他料定你能勤俭持家。现在想想,这些都被他料到了,想不到的是,你和我们还这么合得来。相比之下,反而是我这个做母亲的和巧珍说不到一起去了。”

    “你对晚辈知冷知热,大小事情想得细心周到,我们都很敬重你的。”

    “都说婆媳是冤家,听你说话、和你相处却一点也不觉得别扭。在南阳老宅,我曾经生过两个孩子,但都没有活过三岁,当时,我伤心得都不想再要孩子了。你公公却说:‘我们不但要生,还要生很多!有子嗣才有明天,才有希望!’你为苏家生了一儿一女,他若泉下有知,一定倍感欣慰!做女人不容易啊,不但要经历十月怀胎,生产时还要走一遭鬼门关,小娟,苦了你了!”

    “生儿育女是女人的本份。之前,你在鬼门关走了五次,孙辈出生后,一个个帮我们带过来,倒比我更辛苦。”

    “见他们这么聪明可爱,也就不觉得辛苦了。好了,我们不说这些了,一家人太客气倒显得生分了。小娟,家里还不到十亩地,你就不用劳碌了,福安和长生两个人应该来得及。”

    “地还是要下的,但我会量力而行。长生倒是勤快,但他年纪小,不能劳累过度。影响了生长发育,会耽误他一辈子的。”

    戚彩莲朝房里看看,见长生和嘉依他们正玩得起劲,就小声说道:“长生这孩子善良老实,来我家快半年了,还改不了寄人篱下的自卑,连夹筷菜都觉得难为情,一碗饭吃完,明明没有饱,却不好意思去盛,我只好给他换成大碗,一次装满。”

    “我也看出来了。虽然我们把他当一家人对待,但他却自卑得很。男孩子得昂首挺胸,不亢不卑才是,这样下去可要不得。”

    “倒也不用过于担心,他人生得聪明,待长大了自然会好的。当然,我们也要鼓励他。“对了,昨天他跟我说,要把自家的三亩土地和箍桶舍从堂叔那里要回来给我们,说只待了这么几天,把家里仅有的一点财产都给了他们,总觉得心有不甘,另一方面,也觉得亏欠了我们。我说我们家土地已经够了,草舍要回来也没什么用。”

    “不能要!不然,别人还以为是我们的主意。”小娟微笑道:“长生小小年纪,想法倒不少。”

    “他住在苏家,以后长大成人了,我们是不是得给他张罗婚事?”

    “那时,他翅膀硬了,也许就搬出去自立门户了,当然,被人看中,去做上门女婿也不是没有可能。他成亲是廿岁以后的事,还远着呢。”

    婆婆点点头。“倒也是。但愿他有一个好的归宿。”

    逃难来江北的第一年,老天仿佛动了恻隐之心,整整一年居然风调雨顺,不要说台风洪水,连一场狂风骤雨也没有,这让被灾难折磨得几近绝望的沙民又看到了希望。

    麦子刚刚转黄,就被人们迫不及待地拿来充饥。大麦成熟后,吃饭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沙民们将新收的麦子脱去外皮,压扁后做成麦粞,这种饭虽然粗糙,但非常耐饥。对从事体力劳动的沙民来说,再没有比耐饥更重要的了。

    这年夏季,瓜类、毛豆、鲜玉米等农产品不但喜获丰收,还卖出了从未有过的好价钱,大部分农产品货畅其流,出现了购销两旺的喜人景象。

    年底,张法和其他沙民一样,还清了欠苏家的债务,他还在箍桶舍东侧造了间直头舍。对有未婚男子的家庭来说,拥有一幢宽敞的草舍显得尤其重要,不然,是不会被姑娘看上的。

    鹤年还在东西两侧的屋面上割出长一尺、宽六寸的口子,然后装上玻璃。有了这种被称为亮瓦窗装置,家里便明亮了许多,只要太阳升起,就有两束金色的阳光照射进来。两块薄薄的玻璃和一担米等价,但张法觉得非常值得。

    箍桶舍没有被拆除,它正好用来堆放杂物、圈养牲畜,有了它,主屋就变得宽敞了,还干净了许多。

    虽然收成不错,因钱都用在了还债和建造新居上,过年时,张法仍然没有留下什么积蓄,但他并不担心,家中有米,外面有地,日子就有了盼头,他开始托人给鹤年物色姑娘。来年要是还有这样的好年景,就有钱给他成亲了。

    给儿子成家是父母的责任,即使再老再穷也责无旁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