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苦难挣扎 > 第八十三章 关根其人

第八十三章 关根其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关根来到国利家,厉声谴责发小临阵脱逃,使他势孤力单,脸面尽失。

    国利老实,头脑也简单,但他老婆却能干得很,这个叫桃花的女人据理力争,说自己的男人本来不该淌这趟混水,沙地别的没有,但土地到处都是。如今,不但落得个强取豪夺的坏名声,还平白无故被挨了打。最后,女人还举起了手,说丈夫是昏了头,净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厮混,得给他吃个巴掌清醒清醒。

    到了这个份上,关根自知多说无益,便悻悻地低头离去。

    在沙地,关根是唯一不种地、不经商、没有正当职业的人,他的足迹遍布了附近各个赌场。风光时,人们总能看到他肩扛钩头阳伞,头戴铜盆帽,身穿仿绸衫,吹着口哨从合兴街西边走来,而钩头阳伞上通常挂着一块肉,一条鱼或者一只红毛阉鸡。认识他的人都晓得,关根是赢了钱了。这段时间,关根霉运当头,不但输掉了身上的闲钱,连铜盆帽和钩头阳伞也输掉了。趁妻子熟睡的档口,他已把她的头饰拿去换了现大洋,但依然不能填补欠下的亏空。眼看着年关将至,关根囊中羞涩,已没有了进赌场的本钱。连续几天路过那片荒地,关根发现,拓荒的只有一人,且身材瘦小。他寻思着把地弄过来卖给发小。昨天晚上,他带着国利来到地里,经过丈量核算,讨价还价,最后,发小愿意出六块大洋买下。

    但关根低估了那个小个子捍卫劳动成果的决心,也低估了对方的智商。本以为恐吓和狡辩能让对方就范,谁知刚一交手他就失去了底气。对方不但毫不畏惧,还据理力争、主动出手,那气势,大有拼个你死我活的势头。人越聚越多,关根清楚,再纠缠下去对自己肯定不利,但他又找不到台阶下,思来想去,只好编了三条罪状,以引起人们的愤慨。但随着杜三爷的到来,自己的小算盘彻底落空了。

    回到家里,小娟把长生领到婆婆跟前,将男孩的遭遇逐一禀告。戚彩莲听了双眼湿润,她拉着那双冷得瑟瑟发抖的手,说了些阿弥陀佛、罪过之类的口头语,然后话锋一转,说家里多了口人,就多了各种用度。看来,这点地是不够了,趁着冬闲,得开些荒地出来,要是天气好,动作快,兴许还能播上麦种。

    福安道:“我和小娟也是这么想的。安顿好长生得半天时间,房间、床铺、被褥、衣裳鞋袜,没有一样是现成的,都得去合兴街买,买不到的就得抓紧制作。丈人的旁边还有很多荒地,那里杂草是多了些,但地势高,土质好,我打算明天一早就去开荒。和丈人的土地连在一起,以后也有个照应。”

    第二天下午,福安夫妇和长生赶着牛车去了荒地。

    那几天特别的冷,虽然不是冰天雪地,但天空乌云密布,见不到一丝阳光,潮湿的江风阵阵吹来,仿佛要把人们身上的热量全部带走。这种被当地人称为乌风冻的天气能冷到骨髓里去。

    小娟和长生的手上都生了冻疮,手背又红又肿,看上去随时都会破裂。女人不忍心孩子跟着受苦,一定不让他出门,长生拉了拉厚厚的新棉袄,说只要身上暖和就没事。便固执地爬上牛车。

    经过一年多的练历,福安已是种地的一把好手,扶犁耕地得心应手,平地、开沟如行云流水、潇洒自如,播洒麦种也是又快又匀称。三十不到的年纪,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要体力有体力,要经验有经验。

    人们说,龙生龙,凤生凤,福安的劳动能力已不亚于当年的昌之。

    开垦出五亩土地,播上麦种,当天晚上就扬扬洒洒地下起了雪。

    “鞋子还合脚吗?”早上,小娟看着长生脚上的新棉鞋问道。屋外已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合脚。大嫂,棉鞋真好,下雪天也变得不冷了。”男孩正津津有味地喝着蕃薯粥,吃了几天饱饭,他的脸上开始有了血色。

    “长生,到来年天气转暖前地上没什么活了,吃完早饭,我就教你读书识字。现在,嘉依已经认识了一些字,还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你是叔叔,得抓紧赶上去。”

    “大嫂,我,我哪会读书啊,你就让我做点别的吧……。”男孩怯生生地看着小娟,对他来说,读书是一件高深而遥远的事,跟自己完全沾不到边。

    “读书能改变命运。肚子里有了墨水,你的眼界、见识就会高于常人,就会被人高看一眼。不然,你只能吃苦受累,受人欺负。”

    长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父亲说过,人的命运是落地时定下的,从第一声哭喊开始就注定了贫富贵贱,是不可更改的。但大嫂见多识广,她的话总不会有错。因为父亲还说过,在沙地,再也找不出比大嫂更聪明的女人了。

    一碗粥吃完,碗边还沾着浓稠的汁液,长生用筷子不断地划拉着。要是在以往,他会把它舔得干干净净。来到苏家后,第一次舔碗就被大嫂以不雅为由阻止了。长生不解地看着大嫂。小娟告诉他,不雅就是难看。长生想不通,舔碗怎么就难看了?在堂叔家,他不但舔自己的碗,还把所有盛过粥的碗都舔了,也不见叔叔婶婶说什么。只是,他舔得再多也没有填饱肚子。

    “没吃饱吗?没饱再去盛,镬里还有。”小娟柔声说道。

    长生连忙说饱了。他这才发现大嫂在看着他。他庆幸自己没有舔碗,不然大嫂会不高兴的。

    长生捧着空碗,迟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碗镶着金边,碗身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外面还带有天女撒花、嫦娥奔月图案。进苏家后他才晓得,原来吃饭用的餐具可以做得这么好看,只要捧上它,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在他的记忆中,家里的饭碗不但粗糙、厚重、畸形,还布满了瑕疵。即便这样,万一失手打破,父亲还要心疼两天。

    待孩子们吃完饭,小娟开始教他们《三字经》。

    不得不说,读书需要天赋。长生干活非常用心,小小年纪,有十分力,一定要用到九分九,如今,他是有力也使不上。一本《三字经》,一开始就把长生难倒了,“人”字倒还好,像两根相互支撑的木棒;“之”字看上去简单,要写到纸上,手却不听使唤,两个急转弯就把他累得够呛;初“字”不但难写,也难认,刚教过,马上就忘了。

    为加深印象,小娟告诉她的学生,“初”为左右结构,左边为“衣”边旁,右边是“刀”,表示用刀裁制新衣初成。由制衣初成,延伸为事物的初始、开始。

    嘉依默默地点点头,母亲的讲解不但使她加深了对初字的印象,同时,她还认识了“刀”字。

    嘉依喜欢读书,还很有悟性。小娟觉得女儿像自己。

    子俊比姐姐小一岁半,小娟让他坐在一边听讲,只是年龄太小,加上男孩贪玩,坐不到半顿饭功夫就顶着个大脑袋跑去玩了。

    年后一测试,嘉依成绩还优于长生。小娟心下喜欢,觉得嘉依是读书的料。一想到家道中落,又没有可供上学的学堂,小娟就更加怀念公公,怀念在昌盛街的点点滴滴。现在想来,公公真是深谋远虑,他凭一己之力,硬是办起了学堂;生源不够,就挨家挨户上门劝说。对极度贫困的沙地来说,要组织起廿多名学生,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