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苦难挣扎 > 第七十一章 心愿已了

第七十一章 心愿已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晚饭后,福安带着妻子来到母亲房间。

    小娟问道:“姆妈,去江北的事定下来了吗?”

    老人看着蹒跚学步的孙子,道:“亲家公把江北说得这么好,我倒有些动心了。只是种地没有开店、做街上人来得快活。小娟,要是去了江北,你会很苦很累的。”

    “从小苦惯了,我倒无所谓。”

    “其实,我们是可以不去沙地的。家里的钱还能在南阳买几亩地,盖两间瓦房,置办完这些,钱就没有多少了,但还不至于很窘迫。但这样一来就不能和巧珠一家在一起了。若去了江北,虽然土地不用钱,但我被坍江坍怕了。想来想去,不知如何是好?”

    福安道:“我已经习惯了沙地的生活,要是让我选,我会选择去江北。”

    “我老了,活不了几年了,这事还是你们决定吧。前天,望潮楼的老板娘蹲在自己的屋基上哭得死去活来,我是一边劝,一边也跟着流泪。这么大家业,说没就没了,谁受得了呀!小娟,现在想想真的好后怕,要不是你,我们不但无力还债,连活下去都会变得很困难。”

    “这是一着险棋。要是房子被冲走了,除了一点吃的,我们可是什么也没有带出来。姆妈,如果没有你和福安的支持,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只是想不出好办法罢了,怎么会糊涂到不支持你呢?小娟,得写封信给巧珍,不然她会找不到我们的。”

    “是得抓紧告诉她。新的落脚点找好后,还要写信给她。”说到这里,儿媳话锋一转。“姆妈,有件事我一直想跟你商量,但就是开不了口。”

    “尽管说,有啥开不了口的!”

    “临走前,我想去看望两位舅舅,顺便把我父亲欠下的债还了。”

    戚彩莲点点头。“是我粗心了,这钱不应该欠这么多年的。借钱的时候你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如今,都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

    “姆妈,对不起!我父亲欠下的债,要让苏家来偿还!

    这两年收成不好,舅舅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十多年了,这事一直压在我心里。去了江北离绍兴更远,隔江过海的也不方便,就想着了却这桩心事。”

    “你父亲只有你一个女儿,父债女还,天经地义。明天带些礼品,让福安和你一起去。回来后你们还得去一趟王家,看看你奶奶和叔伯他们。”

    “不去了。经历了这么多大事,我们也没有走动。”

    “要去的,毕竟血浓于水。”

    次日一早,福安夫妇在南阳小镇雇了辆马车,直奔绍兴两位舅舅家。

    如小娟所料,两位舅舅的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不但房屋破旧,和她一般年纪的几位表兄弟到现在连个毛脚媳妇也没有。除了归还本金,小娟还多给了每人十块大洋,算是给舅舅们的利息。

    外甥女的到来让两位舅舅既惊喜又惭愧。喜的是,不指望归还的钱送上门来了;愧的是,当时没有尽到舅舅的责任,将幼小的外甥女养大成人,他们甚至舍不得在她身上花费一文钱!

    小娟刚怀有身孕,又经历了一连串的磨难,气色并不很好,但她穿着考究,身上的首饰看上去价格不菲;外甥女婿身体微胖,黝黑的脸庞透着光亮,他上穿月白色绸衫,下穿黑裤黑皮鞋,面带微笑,静静地坐在他们对面。看得出,他们夫妻恩爱,家境优渥,衣食无忧。这总算让舅舅们好受了许多。

    从娘舅家出来,小娟没有照婆婆的吩咐去王家,而是买了银锭蜡烛等祭品去了父亲和苏家墓地,向先人作了告别。

    晚饭后,戚彩莲来到小两口房间,说道:“这次水灾多亏了两位叔叔收留,十多个人,又是吃又是住,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这些天相处下来,我看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就想着贴些钱给人家。但不知给多少合适合?”

    “都是二叔管的饭,三叔家除了住宿,并无多少开销,他家也得给吗?”福安停顿片刻,继续说道,“要是不给,好像也说不过去,我看三婶的脸上冷得都快结冰了。”

    小娟道:“我看都得给,给多给少姆妈心里自有一本账。”

    戚彩莲先去了三弟家。见大嫂将十块大洋放到桌上,小妯娌两眼放光,冷冷的脸上不但冰雪消融,还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荣之本不想收,一想到若是拒绝,今后将不得安宁,就只好笑纳了。

    和荣之夫妇不咸不淡地聊了一会儿,戚彩莲便回到盛之家,见张法等人已经离去,八仙桌前只坐着盛之夫妇还在和侄儿侄媳聊天。

    戚彩莲将三十块钱放到盛之面前,并说明意图。

    “亲人来避难,我怎么能收钱呢!再说了,粮食、腊肉、鸡都是你们带来的,我们家还沾了光呢!”盛之拒绝道。

    盛之妻子苏蒋氏道:“大嫂,世上哪有自己人来避难还要收钱的道理?你这不是打我们脸吗!”

    “这如何使得?二弟、二妹,你们不但收留了我们,还帮了大忙,卖房的事要是没有二弟操心,哪有这么顺利!这点小钱全当是我谢你们的。”

    “自己人哪里用得着谢!大嫂,把洋钿收起来,这事,你就别放在心里了。”盛之妻子回答道。

    “姆妈,把钱收起来吧,倘若被三叔他们看见就难为情了。”小娟小声说道:“二叔,去江北后,有上千个家庭要重建家园,搭草舍用的材料肯定会供不应求,而商家会借此哄抬价格。对难民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啊。”

    “是啊,倘若奸商联合起来哄抬物价,有的人怕是很难挺过去。”妻子的话让福安想起了丈人和妹夫两个家庭,在沙地,他们的经济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两年灾难几乎亏光了所有家底。到了新的地方,除了抢出来的几担物品,生活用品、农具、肥料种子等等都得重新购置。他们尚且如此,家境差、有老弱病残的家庭就更加艰难了。

    见丈夫的脸上布满愁云,小娟道:“我们不能任人宰割,得想办法应对。”

    “有什么办法呢?除非你不买,不然,只能任由人家漫天要价。”

    “说得对!不买,就不会被他们宰割!”小娟说道。

    做婆婆的清楚,儿媳又有了奇思妙想。果然,只听她说道:“其实,这也是商机。与其任人宰割,不如自己进货!我有一个想法,我想让二叔、松年、福安一起去山里。毛竹、雷竹、木料、竹篾……,凡是盖草舍的材料都可以进。房子卖掉后,进货的本钱也有,接下来,刚好又是小潮汛,货物顺流而下,既省力又安全。但不知二叔和姆妈是否赞同?”

    思忖片刻,盛之道:“好,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

    福安却变得迟疑不决。小娟晓得,丈夫对被抢的事还心有余悸,便鼓励说:“你不是一直想出去见世面吗?如今机会来了,倒变得犹豫不决了?唉,要不是肚子里的孩子,我倒想出去看看。”

    戚彩莲笑道:“你一个女人家怎么能抛头露面去进货?倒是福安年轻力壮,搬上搬下的力气也大。”

    小娟笑道:“看来姆妈也赞同做这趟买卖了?”

    “当然赞同。二弟也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福安,男子汉一定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有所作为,想当年,你爹为了采购小米种子,曾跑遍了整个杭嘉湖。他去世后,我正愁苏家后继无人呢。竹器生意是我们的老本行,沙民的搭草舍用的竹子十有八九是从我们家买的。你爹去世后,这生意停了一年多了,但山里的生意伙伴还时有书信往来,这次过去会方便许多。”

    福安道:“太好了!既然姆妈赞同,我自然愿意去。二叔,我们明天一早出发吗?”

    二叔道:“做生意如同打仗,机会稍纵即逝,一定得把握住。我这就去租马车,如果能租到,明早五更出发。”

    戚彩莲小声说道:“这件事除了我们几人,千万不能传扬出去,不然,三弟一家会把我们当仇人的。大家要统一口径,当别人问起时,就说二弟去江北帮我们干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