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大将军来了
刘裕闻言回道:“用左耳记功的方法太过残忍,同样也不太准确,我准备改革记功制度。”
刘穆之摇头道:“可是从古至今,各家军队都是按照首级,斩获来进行记功的,我觉得没什么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刘裕笑问道:“此法若是好,你为什么当初在淝水战场上要求前锋要把人头分给后勤呢?”
“这个嘛。当时我确实以为,后勤部队同样功劳巨大,不赏赐说不过去啊。”
刘裕点头道:“没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由所有部队共同完成的,有些军种确实没有收割首级的条件,难道就该不计功?
所以我有个想法,把军功分割成两块儿,一个是集体评功,一个是个人评功。而这两类又分两种,一种是战场表现,一种是战后评选。”
“什么意思?”刘穆之疑惑。
一听说军功制度要变,在场的所有军人同时竖起了耳朵。
“简单来说就是,首级功的优先级以后可能会下降,不再作为立功的首要条件,而是参照军队整体编制的战役完成度记功。”
刘裕伸手指向孙处道:“比如特战旅接到了三天之内穿插敌后阻断敌人粮道的任务,如果他们在三天内执行到位,那么就是立功,
若提前完成任务,或者在完成基本任务的情况下有了更大的斩获,那就会提高军功。
若是未能完成穿插任务,导致战役失败或者战役任务未能圆满完成,不论特战旅斩获了多少首级,都是败军,要接受处罚。
放在个人层面同样也是这样,每个士兵的使命是完成任务,而不是杀人。”
这句话得到了在场不少指挥官的认同,不少人都是北府军出身,
当初要不是刘牢之的部队争抢燕军的物资以及收割人头,导致战役失败前锋营损失殆尽。北伐的第一仗也不会草草结束。
“刚才说的是战场表现记功,每个士兵或者集体在战场上的表现肉眼可见,而战后评选又是另一套方式了。”
刘裕停顿一下继续道:“军部会按照参战人数制定名额,这个数量会大一些,比如一成人员将评选立功。
比如设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按照人员比例计算,一等功最少,三等功最多。
首先要考虑牺牲的战士,次之有英雄壮举的战士和集体,比如先登陷阵,斩将夺旗,这些集体和个人将会优先评功,
立功的集体或者个人,将由基层的班组,以及士兵委员会,两相上报,经过层层审查,最后报告军部,
之后军部会派军情参谋进行再次核查,确保评功的公平性,最后登记立功。”
孙处点头道:“这个好,既能增加指挥效率,又能保证各参战部队军功的公平性,就是手段略微麻烦了些,不像以前,数人头就好了。”
刘裕回道:“都是在战场上拼杀,你不能说哪个部队因为位置在后方,拿不到人头,就不算军功,这不是打击战士们的积极性嘛。
所以哪怕麻烦一点也要改,不然刘牢之的前车之鉴不远啊。
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军部商讨以后可能会在海军,以及海军陆战旅中率先试点,如果作用是积极的,那就扩大到全军。”
刘穆之点头道:“没错,这套方案前任从来没用过,是应该先小范围测试一下。”
就在众人纷纷议论这套军工制度优劣的时候,新的统计数据终于呈报上来。
臧涛看了一眼,喜笑颜开地将统计纸再次铺上桌面。
刘穆之看着数据表总结道:“战阵摧毁六成,三艘战船全部击沉。”
孙处点头道:“这还差不多,那么大动静,怎么可能只打上来几只小鱼小虾?”
“没错,按照武器的三步范围来看,确实已经将战船都摧毁了,只是因为舢板太小,没落到上面而已。”
“战阵也差不多,如果是这么密集的散布,就算没杀死多少人,军队也该掉头崩溃了。”
听见众人的议论,臧涛喜笑颜开,终于没那么丢人了,本想露个脸,没想到差点现了个大眼。
建康城,大司马门。
满朝的文武百官肃立两旁,皇帝桓熙乘着御辇,看着桓玄一身战甲面露微笑。
等桓熙将自己胸前的皮扣解开,桓玄立刻拱手下拜道:“臣桓玄,拜见陛下,吾皇万岁!”
桓熙笑着将桓玄扶起道:“大将军威武雄壮,朕心甚慰啊。”
桓玄起身道:“陛下放心,臣既然领旨,必保建康固若金汤,些许跳梁宵小再无威胁陛下的机会!”
“哈哈,好!”桓熙闻言大笑,拉起桓玄的手臂直趋御辇。
走到御辇前,桓玄立刻停步,再次躬身道:“陛下,臣不敢。请为陛下领车。”
“有什么敢不敢的,朕的安危就靠你了。上辇,与朕一同回宫!”
看见皇帝如此作态,王谧心中感慨道:“桓氏的皇位怕是要易主了。真如同德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啊。”
其余不少大臣心中也有同样的想法,但是朝堂上激烈的争论终究没能阻止桓玄入城,
西府军六万人也同时来到石头津,旁边的石头城已经做好了规划,建康外城墙还未合拢,皇帝又从内库中自掏腰包,准备新建石头城。
建康城外尘土飞扬,修建城墙的二十多万民夫已经干了三年多,河对岸的十几万民夫再一次到达。
先是淝水之战和北伐,而后又是修建建康城,现在又是石头城,连续十年的巨大支出,让整个江南地区民生凋敝,
不论是大族捐款,还是皇帝内库,终究还是会转嫁到百姓头上,淝水之战的特别征税到现在为止还未取消。
当世道艰难之时,没有什么反抗能力的百姓们自然会祈求神明保佑,五斗米教在三吴之地迅速传播。
王恭起兵之时,五斗米教的天师孙泰立刻响应,打着征讨乱军的旗号聚集数千人,准备军械辎重。
朝廷也不是吃素的,接到会稽内史谢友的密报,立刻派出谢琰为将,率领五百人出征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