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贺长龄和张瑛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几场秋雨落下来,天气就很快转凉了。
一天,张锳正在处理公务时,收到贵州巡抚贺长龄的信件。在信中,贺长龄对张锳率队进剿盗匪一事表示赞扬,称已经奏报到朝廷,为他请功。同时,贺长龄催促张锳尽快出发,到兴义府担任知府一职。
原来,早在一年前,在贺长龄的推荐下,张锳被朝廷提拔为兴义府知府。可是,由于剿匪、抗灾等事情接踵而来,张锳忙得不可开交,一再推迟前往兴义府到任之事。现在,贺长龄也感到很着急了,因此再三催促。
“事不宜迟,我最多七日之后就走马上任。”张锳马上修书一封,派一名差役送到省城贵阳。差役正要走,张锳说:“且慢,送一坛偈盛酒号的茅台酱酒给巡抚大人。”
贺长龄是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他自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直隶布政使擢升为贵州巡抚后,在贵州任职长达十年,追剿盗匪、查禁罂粟、劝民耕种、振兴文教,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员。他惜才爱才,对有才华的年轻人总是青眼有加。晚清名臣左宗棠、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首批知识分子代表魏源都获得过他的鼓励和点拨。
贺长龄刚来贵州,就帮了张锳一次大忙。
这事儿还得从5年前说起。道光十六年(1836年),张锳由贵筑知县调任黎平府古州同知。可是,就在这一年九月丁酉(10月26日),御史刘梦兰参了张锳一本,说他担任贵筑知县期间,“在官靡费”,并“将所买房屋,增加价值,抵作交代”。
张锳初入贵州做官,一家子都租住在民房。随着子女增加,房子已经不够住了。他便在担任贵筑知县时,用多年积攒的俸禄在六洞桥附近添置了一处房产,并对房屋进行改造与装修。此后,张锳经常邀请幕僚亲友、文人雅士聚会,还隔三差五到城外扶风山寺、观音寺等处宴饮、聚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盛事。可是,刘梦兰却以此做文章,到道光皇帝那里参奏张锳。
道光皇帝委托刚刚上任的贵州巡抚贺长龄,调查这件事。贺长龄经过调查后,奏报朝廷,认为张锳担任贵筑知县期间,并无奢靡等事,离任移交也清清白白。道光皇帝搞清楚这件事后,发布上谕称“所奏着毋庸议”,结束了这桩公案。
贺长龄在调查本案中,发现了张锳的品格和才华,对他信任有加。张锳曾经署理过遵义知府。期间,贺长龄在贵州动员各地知府兴修府志。张锳聘任“西南巨儒”郑珍与莫友芝合编《遵义府志》,历时3年,成书48卷、80余万字,以内容详博、考证精审、不袭故习,体例新颖、重视经济、关怀民生闻名遐迩,后来被梁启超誉为“天下第一府志”。
贺长龄和张锳为上下级关系,他们惺惺相惜,互相支持,关系融洽,成为晚清官场泥石流中一股少有的“清流”。
“老爷,有一个姓李的秀才来拜见您。”送信差役刚走,就有另一名差役前来报告。
“姓李的秀才?”张锳一边想,一边吩咐召他来见。等到见到来客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正是一个月前见过的李宗羲一行人。
“老师,晚生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烦请相助。”李宗羲向张锳行礼道。
“有什么事,先生尽管吩咐。”张锳说,“只要力所能及,定当竭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