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贵州分店
李宗羲一行到了省城贵阳后,找到了“杨记米行”贵州分店的掌柜吕再青。吕再青爽爽快快地承认,上一年合计有3000多两银子的款项,尚未拨付给总店。
“那么,钱呢,吕掌柜?”李宗羲直截了当地问。
“钱在几家酿酒坊那里。”吕再青苦笑道。
他招呼李宗羲一行人坐下,泡上茶来,详细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贵州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传统习俗。特别是沿着赤水河两岸的遵义府仁怀厅,到处都是酿造酱酒的作坊。酿造酱酒最好的原材料,是贵州本地产的红缨子糯高粱和冬小麦。可是,有的酿酒作坊为了谋取暴利,从外地收购高粱和小麦,运到贵州来,混在本地红缨子糯高粱和冬小麦里酿酒。当然,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要从外地收购高粱和小麦,没有实力雄厚的商贩,也是做不到的。有几家酿酒作坊便找到“杨记米行”贵州分店,希望通过他们从外地收购高粱和小麦。
“这样的事情,怕是不好吧?”李宗羲皱眉说。
“我们做生意,向来是讲究诚信,鄙人虽不成材,也是不敢违背了这条规矩。”吕再青说。
吕再青婉拒了几家酿酒作坊的请求,原想着此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几家酿酒作坊不死心,居然说服了贵阳府知府李士桢,请他来做吕再青的工作。吕再青感到左右为难。因为贵阳府是贵州分店的老主顾。
每年秋冬时节,粮食丰收后,米价便宜,贵阳府会从贵州分店订购一批新鲜大米,替代粮仓里的陈米,作为漕粮送到京城。第二年春夏时节,青黄不接,米价上涨,贵阳府便会把这批陈米卖到市场上,所得款项返还给贵州分店。这样一来,京城官民吃到了新鲜大米,贵阳府和贵州分店赚取了大米差价,皆大欢喜,因此年年都这样操作。
迫于无奈之下,贵州分店与几家酿酒作坊达成了合作协议,从外地收购大量高粱和小麦,送到酿酒作坊。
“原来你们从四川、云南收购高粱和小麦,是作这样的勾当。”李宗羲有些生气了。
“李爷,鄙人也是出于分店的长期发展考虑啊。您想,‘灭门知府,破家县令,’真要是把知府大人得罪了,我们分店还能在贵州立足吗?”吕再青辩解说。
李宗羲心里雪亮,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贵州分店冒着违规的风险,与贵阳府一起帮助酿酒作坊收购、运送高粱和小麦,里面的油水定然不少。
他微笑着说:“吕掌柜,你们这样做,一年能赚多少钱?”
“李爷见笑,也就是挣一碗稀饭钱。”吕再青脸色微微一红。话说到这份上,他也知道瞒不住李宗羲,干脆爽快承认。
“这些不说了,请问为什么钱会到了贵阳府?”李宗羲继续问。
吕再青解释说,贵州分店每年垫钱从四川、云南等地收购高粱和小麦,等几家酿酒坊酿出酒销售后,再一起结账。这本是极为正常的运作方式。前几年,酱酒销路很好,大家都能赚得盆满钵满。可是,这两年天灾人祸不断,酱酒销售大幅下滑,几家酿酒坊卖不出去酒,纷纷倒闭了,累计欠了贵州分店3000多两银子货款。
“是谁担保的?”李宗羲知道,这种交易一定会请当地的士绅富豪作为担保。
“担保人正是贵阳府知府李士桢。让人头疼的就在这里。半年前李士桢已经调到云南任职了,现在的知府根本就不认账。”吕再青两手一摊,连声叹气。
事已至此,一昧责怪吕再青已经毫无意义。当务之急,则是得想个办法,把事情解决了。
李宗羲在贵州分店忙碌了好一大阵,总算理清了运营情况。
在写信征求杨玉科的意见后,李宗羲辞掉了一批奸诈、滑头的伙计,聘用了几个老实、踏实的伙计,让近于瘫痪的贵州分店逐渐恢复了正常。他把稳重的陈三留在贵州分店,协助吕再青处理事情。说是“协助”,其实是以他为主。吕再青暂时留着,需要靠他稳定军心。以后一定要请杨玉科把他辞退了。
这段时间,李宗羲反复衡量后,想到了一个办法,因此来找张锳,请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