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京中之事
洛阳 北宫 德阳殿。
灵帝在西园安逸没多久便被朝中大臣胁迫回到了宫中处理政务,这群人也真是手眼通天,竟然请动了一向深居宫中不问政事的董太后。
灵帝虽然满腹牢骚,但终究不好违背母亲的劝诫,只得回到德阳殿面对满桌的案牍奏章。
亲自批阅奏章终究是有些劳费心神,所以灵帝没坚持多久,便由张让赵忠在一旁伺候笔墨,代为批复。
灵帝则是悠闲地怀抱美女,欣赏春图。
“启禀陛下,这封自侍御史张谦的奏章,兹事体大,还请陛下亲裁。”
张让见灵帝自后庭走出,很有眼色地送上一封奏章,灵帝顺手接过,随意看了几眼便清楚其中的梗概。
“哦,这件事这么快就传到了御史那边了吗?”
灵帝眯着眼睛,目光下垂审视着张让与赵忠,奏折内容二人自然是看过,也明白灵帝言下之意。
张让、赵忠慌忙跪下身子,趴伏在地,口中哀求道。“请陛下圣裁,此事绝不是我二人泄露,臣等忠心,日月可鉴。”
灵帝嗤笑一声将奏章合上按在桌前,话锋一转。“张谦这个侍御史当了多久了?”
“大约一年左右。”
张让咽了咽口水,回答道。
“一年时间不见动静,怎么在这件事上格外积极。”灵帝眼中闪过一抹危险的光芒。
虽然皇帝依旧面带笑意,但与灵帝常年相伴的张让很清楚这是怒火到达极致的表现。
“恐怕是有人鼓动。”
擦了擦额头渗出的冷汗,张让颤栗地说出了皇帝想要他说出的话。
“既然如此,你觉得是谁在鼓动呢?”灵帝继续追问道。
“恐怕……是朝中的某些肉食者。”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灵帝虽然荒诞昏庸,但一向雅好儒学,对于这段出自于《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的典故自然不陌生。
“哼,肉食者都是一个德行,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灵帝似乎想到了什么,看向张让。“刘陶最近在干嘛?”
张让闻言,面色微变,但却不敢隐瞒“刘尚书已经在家赋闲半年有余了。”
“好,拔擢刘陶为侍御史,让他半月之内返京,入宫奏对。”
张让只得点头称是,然后开始草拟诏令。
灵帝见事情已经下达,便靠在龙椅上闭目养神。
自西汉景帝时期,皇帝就有意着手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武帝时期更是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地方设立监察刺史钳制地方郡守豪强。
光武中兴后,因为光武帝夺得天下得益于世家的支持,给予了世家大族很大的便利,再加上后来皇帝年幼,主少国疑,对于地方的监管日渐松散。
到了灵帝继位时,地方监察刺史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监察职能,中央的御史也沦为世家的口舌,大汉的监察体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灵帝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皇帝,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宦官集团对抗朝中的世家和清流们。基于同样的原因,灵帝绝不可能允许自己成为聋子瞎子,只能高坐庙堂,垂拱而治。
灵帝很久以前就想要重新建立一套直属于自己的监察体系,但是官职变革,权力重新分配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常言道覆水难收,改革一旦开始除了失败或成功绝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哪怕是皇帝也不得不保持慎重,思虑再三他选择了投石问路的方式——以皇帝的名义特设观察使。
至于为何在这个时候选中曹昂,也是经过灵帝慎重思量的。
首先经过年前两场株连,灵帝成功打压了朝堂的各个派系,积攒了足够的威势,朝堂处于相对平静期。
其次曹昂的身份复杂,与清流,世家以及宦官势力都有牵扯,本身年纪尚幼,朝中各个派系抵触情绪相对较小。
但是灵帝没想到的是,自己这边刚刚落子,朝中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将棋盘打乱,这让灵帝怎能不怒?
为了给这些肉食者施加压力,灵帝也是下了血本把刘陶给请了回来。
刘陶乃是济北贞王之后,颍川颍阴人氏,当世有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
此人为人刚正,不畏权贵,言辞恳切直接。刘陶这货和阳球一样是个砸不烂的铜豌豆,担任尚书时没少给朝臣皇帝难堪。但凡有什么龌龊事被刘陶得知,至少半年内你就甭想清净。
因此无论是世家、宦官集团、宗室甚至某些清流都不大待见他。
在各个派系的默许或者干预下,刘陶接连被贬斥,直到最后赋闲在家。
现在灵帝重新启用刘陶甚至授予其侍御史的官职意味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用这把刀打压朝中各个派系。
张让心中暗暗发苦。刘陶一人自然不足为惧,但是刘陶身后站着皇帝,而且刘陶向来敌视宦官集团,很有可能会被拿来当做立威的对象。
虽然心中多有不甘,但张让还是老老实实遵照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令,不敢在这方面玩弄心思。
诏令草拟完毕后,张让请示无误后便交付尚书台下达,接着张让又取出了一封奏折。
这封奏折出自尚书台,年前由于皇帝打压朝中派系,借着陈球和阳球两起大案大肆株连,朝中官员不少卷入其中被夺职下狱。
这就造成了朝中不少官职空缺 皇帝自然不肯让别人安插亲信把持朝政,因此下令各个州郡举荐一批贤良方正之士入京,由皇帝亲自考察过后授予官职。
大张旗鼓的准备半年有余,各地举荐的官员分为三批先后入京,人数多达百余人,今天呈送上来的是最后一批。
这种奏折张让可不敢擅自决断,必须交由皇帝批复。
“汝南郡汝阳县人袁术,字公路,司徒袁逢之嫡子也,年十六察举孝廉,后历任侍中,华阴县令,性情端正……”
“孔融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以孝悌之义闻名……”
“边让字文礼,兖州陈留郡人,博学善辩,长于文辞,作《章华赋》……”
看着这繁杂的奏章,灵帝心头有些烦躁。一份名单数十人,其中十之七八多是公侯世家子弟,这让灵帝不免心生抵触情绪。
正当灵帝想要放下手中的奏章时,他却意外地瞥到一个名字。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父刘弘早亡,以织席贩履为业,性情敦厚受同宗叔父看重资助,游学拜师于九江太守卢植门下,后察觉蛾贼谋逆,及时上报,平定祸患,因此受涿郡太守看重,征辟为僚属……”
看着在边角末尾不起眼的名字,灵帝眼神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张让在陪伴灵帝多年,立马明白灵帝心中所想,连忙去调取更为详尽的资料。
这时一个小黄门却突然闯入德阳殿内。
“启禀陛下,王美人临产在即,请陛下移步 。”
灵帝闻言猛地站起,面露喜色。
他登基较早,宫中妃嫔无数,这些年也不少播种,但膝下只有一子刘辩。
对于子嗣问题,历代皇帝无不不可谓不重视,常言道多子多福,皇帝也不例外,现在他又有后代诞生,而且是出自自己喜爱的王美人,不免情绪激动。
“快快移驾淑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