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要玩完,家业要靠自己挣 > 第19章 关于官职军队杂谈

第19章 关于官职军队杂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因为马上要进入京都洛阳,难免会涉及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员,这些官员到底是何种身份,有何权力,他们官职变动有何深意,如果都要一一解释难免繁杂,这里先把基本情况解释一下。

    东汉建都洛阳,当时称之为雒阳,雒通洛,后面改为洛阳。

    东汉虽然承袭了西汉的三公九卿制,但不再设立丞相,三公也改为了司空,太尉,司徒,权力划分实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通过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但太尉的权利却在东汉变相扩大,后代六部之事全部涉及。

    尚书台设立尚书令,尚书仆射,六曹尚书,位卑制尊,位卑权重,拥有选拔官吏权,弹劾权,总领百官朝议权,地方设立刺史为一级地方长官,总览军政大权,后面废史立牧被州牧取代。

    东汉真正的丞相往往在本来的官职上会加一个参录尚书事头衔,主管朝政。

    而中常侍则是皇帝近臣,随着时间推移中常侍权力膨胀甚至可以干涉传达文书,掌理文书,最后直到权倾人主。

    至于军队太尉名义上是军事长官,皇帝军事顾问但没有调兵权力,和三公同级的有大将军(太后临朝听政后外戚担任,一般不设),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同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将军,将军开府可以征辟官员,但均不常设,除此之外还有杂号将军。

    中央军队分为南军北军,南军分为两部,一部分归光禄勋管理,负责宫廷内部守卫,一部归卫尉管理,负责宫门和外部管理,北军又分为北军五校,将北军分为五营,分别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每营设立校尉管理,设北军中侯统领拱卫京师,如果遇到战事,就作为主力联统地方军队作战,军队不过万人。

    地方按照郡县两制管理地方军队,由太守统管军政,东汉后期设置州牧,刺史崛起,二者权力扩张也拥有军权,但直到汉灵帝允许地方自己募兵镇压黄巾起义之前,地方军队都很少,这就是三国演义刘备三兄弟投军的缘由

    地方军队的主力有两支,一个是合并幽州冀州并州三地军队建立的黎阳营用来抵御黄河以北的来敌,另一支军队是雍营,驻守现在陕西凤翔,作为京师西部屏障,守卫三辅地区(左冯翎,右扶风,京兆尹,是西汉皇陵所在),后来又增加渔阳营兵(现北京),还有各地边防将军统领的边防军。

    东汉基本采用募兵制,军队战斗力低下,军队散乱,地方军队较少,这也是为什么灵帝允许募兵,在灵帝放开募兵之前东汉登记在册各地正规军估计不到五万人。

    中央军主要在拱卫京师,地方军主力分为三支,一支作为北方屏障(黎阳营),一支坚守旧都(即西汉都城长安),看护皇陵,作为西部屏障(雍营)一支作为洛阳东北部屏障(渔阳营)。

    至于中央的高级军官,他们名义上多有调兵之权,也可以干预朝政,但皇帝为了直接掌控军队,实际上都是虚职,并不常设,只有在皇帝尚未成年需要依托外戚时才会给外戚加上这个大将军的头衔等,比如灵帝死后,何进加大将军。

    其实东汉的军队机制很散乱,军队也相对较少,这也是东汉面临黄巾起义与军阀割据无力的原因,黄巾起义后,各地地方官员被授予募兵权,剿灭黄巾后,为了防止这些军队尾大不掉,就准备进行裁撤,说白了就是卸磨杀驴。

    为什么董卓可以进入京师,因为他手上握的是边军,裁撤军队时边军因为要镇压边境的羌族,所以受到波及较少,董卓又是镇守一方的大员,多年来军队已经被其养成自己的私兵了。

    其实朝廷不是没想过收缴董卓的兵权,但当时朝政腐烂,董卓在中央多方对抗时找到可乘之机,上下打点终于推脱过去。

    到了后面并州军的丁原被董卓吞并,再加上京师的南北军和西园校尉全部收入囊中,董卓一下子把天下的地方精锐和中央精锐军队全部掌握在手里,同时借助京城积聚的钱粮招兵买马,养兵蓄锐,这时董卓可以说是一家独大。

    但是地方的诸侯也不是闲着的,你董卓独霸京师后我们召集军队直接会盟攻打,看似打的是董卓,实际上打的是中央的权威,中央再也没办法钳制地方诸侯,诸侯们自此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招兵买马,壮大自身相互攻伐。

    具体官职结构图在某度可以搜到,如果以后可以插图的话,我也会奉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