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拜祭祖师
我们穿过震山书院的旧址,又向山腰攀了半里地,来到了一棵古樟树下。
这棵古香樟怕有千年之久,树冠遮天遮日,树干四人难以合围。
树下,有竹篱笆围成的院子,一排徽式瓦房,远看也不像道观,和山下村民的住房没有多大区别:五间正房,两间耳房。
一黄一黑的两只狗趴在院子里睡觉,见人来也不叫,只是摇了摇尾巴,估计这就是看门的哼哈二将吧。
院子摊晒着六只大圆竹簸箕,不知晒着什么药材。
院中有两棵桂花树,技叶繁茂,树下有山上石板做的石桌,四个石头当作的石凳。
走进院子,方看出与村民住房的不同:房前有立柱走廊,正面没有墙,都是连窗的木门,中间灰黑色的大门紧闭。
门上方没有匾额,门两旁却有一副对联。
上联:囊有钱,仓有米,便是山中富贵
下联:身无病,心无忧,可为陆地神仙
这副对联倒有道家的几分气息。
师父没有领我进大门,而是进了西边房。
这边房既像书房又像卧室,像书房是因为有书桌茶桌,书桌上有镇纸、毛笔、砚台。
茶桌上有茶壶,茶盅,像卧室却没有床,放了三只打坐的蒲团。
师父叫我在茶桌前坐下,我好奇的四周打量着。
他先点燃纸媒,丢进红泥小炭炉里,又从瓦瓮中夹出几块木炭,放进小炭炉里,坐上一只装满泉水的瓦壶。
又拿起蒲扇轻轻地扇了起来,不一会,炭火噼里啪啦的旺了起来,淡蓝色的火焰舔着壶底,随着扇子的风一跳一跳的。
师父抓了一撮茶叶放进一把紫砂壶中,茶叶很粗大,像是野山茶,不像家乡的小兰花,一叶一芽,或两旗一枪,细条均匀。
不一会水开了,噗噗的冒着白色的水汽。师父高高的拎起水壶,一线热水冲入紫砂壶中,一缕茶香飘出。
师父也不洗茶,过了一会直接倒入茶盅中,茶汤嫩绿明净,喝一口,滋味浓醇回甘。
喝了两盅茶,师父说:“你以后就住在这里,我和你师娘住东头的两间。我们喝好茶,你洗洗手,等会我们给祖师爷上香。明白不?”
“师父,我们究竟是何门何派啊?”我问。
师父笑着问:“你知道有哪些门派?”
我说:“有武当,峨眉,还有青城山,崆峒山,再还有龙虎山,茅山,崂山。”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只是看过金庸的武打小说,知道了这些门派。
师父哈哈大笑:“什么乱七八糟的!看来你对道教是一无所知。”
“来,我们先去拜见祖师爷,然后再讲!”师父说。
打开房间里的一扇门,我们就来到了中间的正堂,师父从里面打开了大门,阳光正好洒了进来。
阳光很好,很温暖。
正堂上方有条香案,香案前是供桌,上方的墙壁挂着三幅画像。
师父点燃三炷香递给我:“你上三炷!香,拜三拜,再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规矩。”
我按师父说的叩了三个头,上了香,师父击罄告知祖师爷。
罄声清远悠扬,绕音不绝。
然后师父指着三幅画像告诉我说:“这是我们师门三祖:
“中间的是神农始祖,左边的是俞跗天医远祖,右边的是范蠡青蚨老祖。”
说实话,这三个我从未拜过,俞跗更是听说都没听说过。
敬了香磕了头,师父关上大门,我们又来到了茶室继续喝茶。师父给我讲师门的秘史:
神农氏,又称赤帝,炎帝,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中华始祖,我们为炎黄子孙。
炎帝发明耒耜,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号神农氏,著有《神农本草经》。
早在黄帝时,有三位天师:大师兄俞跗,二师兄歧伯,三师弟祝由。
祝由又叫雷公,这个雷公不是打雷的雷公,他的医术最神奇。
以大师兄俞跗医术最高,他们三人整理完《黄帝内经》后,黄帝又让他们整理《黄帝外经》,
《黄帝外经》分两部分,一是三师弟的祝由术,就是画符念咒,可调神遣鬼,另一部分是俞跗的长生不老修仙术。
这可泄露了天机,成书后,天降雷火,将俞跗一家及《黄帝外经》焚烧成灰。
俞跗后人怕再遭天谴,不敢著书立说,只有口传秘授,暗修天医医术,不传外人。
到春秋时,计然授了范蠡帮越国复国七策,范蠡只用了五策就帮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明白不?
但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带着西施隐匿江湖。浮海到了齐国,改变姓名为鸱夷子皮。
为什么用这么奇怪的名字,我也不知道,意思就是蒙古人装酒的牛皮酒袋子,大概是说自己是个喜欢喝酒的酒囊。
先是在海边大量购买无人耕种的滩涂荒地,干什么?晒盐。
盐,自古以来都是最为利重的商品,人不可一日无盐,祖师爷范蠡成为了天下最大的盐商。明白不?
历时六年,就成为一代富豪,齐人共推范蠡担任齐国的丞相。
但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太顺利,不管做官还是经营,都迅速达到极致,这样反而不吉利。明白不?
于是做了两年丞相,归还相印,把家财分给亲友乡邻,带着家人悄悄离开了。
范蠡来到了宋国陶邑这个地方,认为陶邑居于天下的中心位置,有八百里水泊,水路和陆路都四面通途,有利于从事贸易。
范蠡在这里建立了当时最大的药材市场,古陶药都,采集天下药材,汇聚天下药商。
药材是比盐还暴利的商品,黄金有价药无价!救命的东西,倾家也难买一粒救命金丹。明白不?
不久之后,祖师爷又积累财富巨万,人称“陶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