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天机乍现
季虹回到辛州的当晚就和骆江联系了,她把雷震的话悉数讲给骆江听。骆江对季虹反馈的信息大部分是心里有底的,不过对于超市里的货款可以一个月一结倒是第一次听说。“我这个小店从来都是货款现结,没有拖欠过。”
“你一直开着小店,眼界被局限住了。一个人老是在池塘里游泳,自然不知道大江大河里的水浪。你那些供货商当然不会告诉你有这样的规则,因为他们现款现收多爽啊。”
骆江:“照雷震的说法,1000平米的超市200万就能搞起来,还真不是多难的事儿。”
“找个人合伙嘛。”季虹开导,“雷震的那超市就是三个人合伙的。生意做大了,合伙很正常,一个人忙不过来的,太累。合伙的生意有个好处,就是凡事有个商量,不至于由着一个人的思路走偏差。”
“嗯,我想想……可是,到哪儿找商铺呢?找商铺是最难的。”
季虹提示骆江,老家的几个大镇是不是还有机会,不料骆江说,早就有人做了,这年头的人,头比锥子还尖,大小有个商机,马上有人钻进去了。
骆江问季虹,县城里能不能考虑?季虹说:“我问过雷震了,五年前可以,现在都饱和了。现在还能做的,就是乡镇,因为乡镇里老人多,他们大部分不懂网购,还能做个十年八年的。县城里没机会了,也没潜力了。咱老家的大超市,县城以上的,都被‘华亚超市’垄断了,小打小闹的,想都别想。”
骆江:“这么说,考察地点是个大工程了。”
“没错。你现在生意淡,可以让婶子守店,你的车不是提回来了吗,还真用上了,你就到老家附近的乡镇上转转,先考虑老家,再考虑远一点的地方。做生意,在哪儿都是一样做。我这边帮你打探打探,有消息了,马上通知你。”
季虹和骆江联系罢,忽生灵感,既然开超市在哪儿开都一样,何不在自己的抖音号里吆喝吆喝,问问哪个地方还没有大超市呢?自己的粉丝接近400万,总会有人回应的吧?
想到这,季虹一阵兴奋。她当即打开抖音,录了个口播视频,内容是向广大粉丝征集商业线索——哪个乡镇上还没有大超市,她有个亲戚想开个大超市。她特别强调面积在500平米以上,1000平米以上更好,并且人流量要大。
过了两个钟,这条视频的留言简直亮瞎了季虹的眼睛。留言有600条之多,季虹一口气看完。有的是闹着玩儿的;有的根本不懂商业,乱说一气;只有几十条信息有深入了解的价值。
季虹把有价值的信息的地理位置一一写出来,发现只有三个位置在本省,但在外市地界,只有一个位置在本省本市的外县乡镇上,叫大柳镇。
这时候的季虹想明白了一点:别说外省了,外市的都难以考虑。除非已经做成了全国连锁大品牌。像骆江这样的小商户,还没做过大生意,一下子跨到外市外省是不现实的。
季虹当即上网了解,大柳镇距离辛州300多公里,不算远。她当即联系了骆江,说了想法。骆江说,明天去看看。
次日晚,骆江联系季虹说,大柳镇他去了,人确实多,但没位置,并且已经有了一个600平米的超市,位置是最好的,生意挺旺。“乡下的超市确实还有干头,看得我心里直痒痒。”
“那就再慢慢找地方。”季虹鼓励,“雷震说乡下超市还干个十年八年没问题,有一定道理。我再继续留意抖音的留言,你呢,考虑好找谁合伙。”
这晚,季虹靠在床上准备入睡时,竟收到了高玉贞的微信。高玉贞说,她刚看到季虹的抖音,就立即来和季虹聊一聊。
高玉贞给季虹提供信息说,她老家的镇子上的粮管所职工大院临着正街,院子有700多平米,院子出口两侧是两个大商铺,一个卖服装一个卖鞋子,生意都不大好了,并且卖鞋子的贴了转让,贴了两个多月了。
粮管所这个单位早就没了,那些房子现在归粮食局管。所里原来的老职工全都在县里买房子了,所里的房子一半闲着,一半在出租,共有十几套。他们想卖,但没人敢买,因为没有房产证。
粮管所的领导也跟职工谈过话,企图把整个粮管所租出去,但因为在院子里做生意,得搭建简易房,没人愿意投资,担心万一生意不好,房子白盖了。
高玉贞说,她老家的镇子叫辋川镇,常住人口七万多,人很旺,就是落后一些,老年人居多,消费水平还行,因为田地多,人均2亩,不缺吃的。
目前只有一个大点儿的超市,400平米左右,是小卖部扩大的。其他的都是几十平米的门市部,可以去考察考察。
季虹把高玉贞提供的信息反复咀嚼,觉得有考察的必要。高玉贞所说的这个情况,投资的风险大,但越是这样越有商机。如果能和粮管所的领导达成协议,把租金谈得低低的,自己盖简易房也不是大事。
那么好的位置,那么大的院子,一直闲着,要么是没有胆大的投资,要么是还没人发现这个商机。
季虹记得以前和高玉贞闲聊时,知道高玉贞和自己的老家隔邻,那就相距不远。她立即百度,辋川镇离辛州竟然只有267公里。
她当即联系骆江,说了高玉贞提供的信息,要明天和骆江一起去考察考察。骆江连说好,好,语气里是掩抑不住的激动和兴奋。
季虹跟黄默山打了招呼,说明天和骆江一起去考察铺面,下午赶回来,麻烦黄默山多操些心。黄默山嗯嗯应着,也不好说什么。
次日一早,季虹和骆江早早出发,两个半钟赶到辋川镇,时值上午9点,正赶上逢集,街上人头攒动,赶庙会一般。
季虹纳闷,都说辛州的人一大半都出去打工去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在家?怪不得高玉贞说该镇有七万多人。
她留意了人们手里的购物袋,好多袋子上印着“川源超市”的字样。看来这个超市就是高玉贞所说的那个400平米的超市了,先去考察考察这家再说。擒贼先擒王,看了这家,心里就有谱了。
“这镇上怎么这多人?好多年轻人,奇怪。”骆江在一家小卖部买了两瓶水,借机打探,竟探出一个重要信息:辋川镇上有很多小工厂,都是原来在珠三角打工的人回来开的,现在物流发达,拿货方便,老家的房租低,好多人又不愿再出门,在家开个小厂,一年搞个十万二十万的,轻轻松松,何必在外受气?
这个信息,让季虹和骆江振奋不已。为什么高玉贞没说到这一点呢?可能是她现在没住在老家,漏掉了这个信息,也可能这些厂是刚办不久的,高玉贞不知道。
总之,这个信息像鸡血注进骆江和季虹的身体,他俩都已看到了希望之火在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