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灭亡启示录上
灭亡启示录上
没有想到能在文楼这里遇见太子朱标。
“见过太子殿下!”十来天没有见到朱标了,颇为亲切。我赶忙上前行礼。
“哎呦。思远,十余日不见,也不记挂念着为兄,府邸营建的如何了。”朱标微笑着说道。
“家中府邸营建近半了,为何大朝会殿下没有参加?”我也奇怪的问道。
“哦!朔望大朝会都是由父皇亲自支持,常朝孤才会参加支持!”朱标回答道:“大朝会会有各地府县的官员晋见,要给他们德沐天颜的机会。”
感情初一十五朱元璋才会亲自来,平时常朝估计是多有朱标监国主持,这两父子搭配合作无间啊!
“哦!那小弟我能实封太平侯,怕是也有太子哥哥的一份功劳吧!多谢多谢!”我行礼致谢道。
“那是自然,要不是年纪不够,孤都想劝父皇给一个国公了,与国同休吗!”朱标笑眯眯的说道。
“可别,一个侯爵,那些个老臣都要跳脚了。”我赶紧摆手道。
“孤先原本料着会有异议,却没有料到韩国公会这样激烈反应!”朱标捏着短须寻思道。
看起来朱标人不在殿内,里面的事情门清啊!就特意在这里堵着我呢!
“无妨,来日方长,韩国公什么下场,没有人比我更清楚了!”我讥笑的说道。
“确实,在这个世上,怕是只要记录在史料里,没有人会比思远更清楚了。”朱标轻轻说道。
记载在史料里!朱标这话里有话啊,那些没有被记载在史料中的事情,我岂不是就不知道了。
我一愣神间,这朱标是不是抓住了我这个后世穿越之人的漏洞,没有被记载的事情,或者他和朱元璋命令不记入史料的事情。
趁着我发愣的时候,朱标走近了身边,轻声问道:“思远表弟,十几日之前说的我大明覆灭之原由可曾总结好了。”
我说朱元璋都散朝了都没有留我问这个事情,感情早就让朱标在这里等着了。
幸好我昨晚没有运动,加班加点从自己脑海里提炼和总结出一些。晚说不如早说,省的这两父子天天挂念这个事情。反正我老马都救活了,自己这十几天都很正常。
我点点头说道:“可是陛下让殿下特意在此等候询问。”
朱标惊喜道:“确实是父皇命我在此等候!”
“那殿下,我与你商量的事情,殿下决定好了么!”我立马反问一句。
“这!那也要等孤听着表弟的总结再决定!”朱标耷拉下脸来说道。
我想了想也行,等你听完总结也不迟,反正你还有九年半时间。
我点点头说道:“行,那我就把我总结的内容告诉陛下和你!”
朱标大喜过望的说道:“就等你这句话了,表弟且随我来。”
朱标领着我登上了文楼,七拐八顺之下来到了最高处的一间偏僻书房。沿途没有一个人,朱标还顺道锁了半途一道门。
里面的正是身穿普通常服的朱元璋,正在自得悠闲的泡着茶。
“来了,坐吧!”老朱慢腾腾的说着。
朱元璋亲自给我递了一杯茶,我也毫不客气的坐下接过来,轻轻呷了一口。
朱标自动坐在书案上,做个书记员。
“没有想到,我的陛下姑父能写诗外还泡的一手好茶,真有闲情雅致。”我笑着说道。
朱元璋温和的感叹说道:“咱也是刚从谨身殿里跑出来,这个密室只是咱休闲之处。泡泡茶,写写诗。恍如隔世啊!恍如隔世啊!”
看起来大明皇帝朱元璋也有很多烦恼,也想要个清净之所在。
“呵呵,没有想到陛下也会找个地方躲清闲!”我取笑着说道。
“整个大明天下,也只有你敢取笑咱了,咱偏偏还拿你没有办法!”朱元璋无可奈何的说道。
“那是自然,放眼这大明六千万人口,不对是放眼整个天下,我的重要性要远高于陛下。”我自信满满的说道。
开什么玩笑,林北对于这个时空的世界就如同先知圣人一般重要。
“哈哈好胆色,朕很久没有见过如此人物了,认你侄儿不亏。”朱元璋哈哈大笑道。
“何止是不亏,陛下你可是大赚了。”我也笑着回应道。
“那就说说罢,看看朕能赚到什么!”朱元璋吐出一口气,正色说道。
我喝了一口茶,指尖轻轻敲击这桌面。沉思了一会开口说道:“我首先要请问陛下,这大明天下究竟是谁的天下。是我华夏所有子民的大明,还是陛下朱家的大明!”
“大汉刘氏皇族于豪强共天下,大唐李氏于门阀共天下,大宋赵氏于士大夫共天下。我就想问下陛下这大明是朱氏与谁共天下?”
朱元璋斩钉截铁的对着我大声说道:“我大明是与百姓共天下。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朕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文案上朱标听着都要手抖一下。
“哈哈!”我鼓掌大笑道:“真没有想到陛下不忘初心啊!”
“前元至正三年,濠州大旱,次年春又爆发蝗灾与瘟疫,不到半个月时间啊,咱的皇考,皇妣,长兄先后去世。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朱元璋说起自己少时人生惨事,泪眼汪汪。
“钟离乡绅无动于衷,咱求告无门,幸得义惠侯刘继祖给了咱一块坟地,得以安葬双亲与长兄。咱就和仲兄、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咱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於皇寺的高彬和尚做了个行童,每日给寺里学字诵经,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半年后就开始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咱十七岁就边走边乞讨,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
“这近四年的游历乞讨,咱是永世不忘,一路艰辛,咱见过了太多恶人,也能遇见好人。这一路行来,千里无人烟,处处有白骨啊!各地乡绅官员不还是饮酒作乐,苛捐杂税层层盘剥,而底下百姓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每每还能梦见当年惨状,半夜惊醒。咱能活着回到寺庙,也是邀天之幸。咱是一直也想不明白为何能有如此悲惨世间之事。”
“后接到了汤和之信,邀咱去濠州共聚义事!既然想不明白,那就狠下一条心去把这个世间砸个稀巴烂吧!”
我在边上静静的听着朱元璋的自述,朱标也一边注意听着,一边写着,估计他也是第一次听见这么详细的过程。
“咱到了濠州,得到了郭大帅的赏识,还把养女嫁给咱。哈哈,标儿,你娘亲才是咱这一生最大的贵人啊!实在没有想到她竟会青睐于咱!肯下嫁于咱。”
朱元璋回忆起于马皇后的往事,眼神都熠熠生辉起来。
“后来咱就依靠这众多兄弟的鼎力支持,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继而北伐大都,定鼎天下。”
说完这些朱元璋竟然郑重的站起来恭敬对着我的躬身行礼说道:“咱就是特意想向梁先生请教,为啥这世间的百姓如此之苦,咱这十几日也是扪心自问,咱做的那里治理的还不好,百姓休养生息,整治贪官污吏,北伐蒙元恢复汉唐故土。为什么咱大明江山也只能延续二百七十年,后世历史也记载这我大明百姓们依然过的这么苦吗?”
我也吓了一跳,没有想到朱元璋会为了这个问题躬身行礼向我请教。看起来老朱真的是在扪心自问反思,而又百思不得其解!这个老头的自学能力真的不是一般强啊!
我急忙也起身:“不敢,不敢。陛下请坐吧!既是如此那我就说一下我个人的浅见吧!”
老朱乖乖坐下等着我的答案。
“我要说这世间百姓为何这么苦,陛下和殿下可曾听闻一首词”我沉吟了一会念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前元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朱标在边上说道:“宋师亲自教过孤。”
“哦!咱是第一次听到这词,亡,百姓苦,兴,百姓为何还苦?”朱元璋疑惑问道。
“按照后世总结,那是因为无论兴亡,百姓永远是在最底层,上面永远是有几座大山压着。”我森然的说道。
“什么大山?”朱标抢先问道。
“依次地主豪强,官僚士族,皇亲国戚,乃至于你们父子两个就是顶上的山尖。”我不紧不慢的说道。
“什么!”朱元璋惊呼的跳起来,没有想到自己本身就是他最大的烦恼源泉。
“难怪后世没有皇帝!”朱标也听着喃喃道。
“什么?后世没有了皇帝,那是如何治理天下?你们两个还说过什么?”朱元璋再次惊讶起来,没有皇帝简直对他这个皇帝是惊世骇俗的言论。
“陛下,你不要激动,稍作稍作,,,,,且听我说来!”
“自从大秦始皇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到大汉武帝刘彻启用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君权神授学说。这天子是上天的代表,替天牧民。后世的皇帝成为了既得利益者,就要维持这个君权神授,从此再也没有跳出这个限制牢笼。”
我转头指向朱标说道:“也包括他,皇帝利用了儒家,却用儒家来教育继承者,又被儒家桎梏围住。”
朱标愣住了,朱元璋也沉默了。
“以陛下的出身本应成为刘邦之后最有机会跳出这个桎梏的突破者。”我继续说道。
“所以大明灭亡的第一点就是成在陛下,亡在儒家。”
“这是为何?儒家理学不好吗!”朱标首先提问道。
“儒家学说当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儒释道三家,道家几起几落已然隐世。释家历经三武一宗灭佛,已凤凰重生归宿于涅槃。唯有儒家从汉武时期开始至今近一千五百年了,顺风顺水的发展,朝堂民间,士族乡绅都在儒学影响之下,甚至到了如今大明,可以说儒家垄断了整个朝纲都不过分。”
“这其中有何不妥之说?儒家以出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达于至善的最高境界。”身为儒家弟子朱标哥哥自然要大力维护:“宋朝大儒张载的《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难道说的不对。”
“朱标哥哥你说的对,但是太子殿下你说的不对。”我回答。
“这为何又对,又不对。”朱标一下迷糊了。
“因为屁股下坐的位置不同,儒家学子说这些话当然很对,太子殿下说这话,错之有错。陛下你看看这就是你费心培养了二十年的继承人。”
“你是皇位继承人,儒家只是帝王手里的工具,不是你成为儒家的工具。汉武推崇儒家,也仅仅是因为儒家工具好用而已,甚至在汉书中就有记载汉宣帝教育太子的话,太子殿下你熟读史书,去翻翻看。”
朱标一下愣住,急忙回身去书架寻找,朱元璋也有了兴致想听听汉宣帝怎么教育儿子的。
朱标翻着汉书,终于找到了一段,读到:“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读完了,朱元璋和朱标都深深沉默了。
“陛下,殿下,汉宣帝和汉元帝各自治理政策可以很好的成为你们父子两个借鉴榜样。”我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