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物理兴趣班
杨萍今天要教的是初三的物理兴趣班,里面的学生全都是喜欢物理的初三学生。当时的教育制度是这样,初一和初二大家接受的都是通用教育,即每个学生学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内容,既有学习历代先贤名篇的语文,也有教授人类文明简史的历史和探索地球各种特征的地理,还有研究数量、结构、空间及其变化的数学,更有介绍宇宙演变的物理和物质构成的化学……
初三时孩子们虽然还是接受通用教育,可又同时加入了兴趣教育内容。兴趣教育即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兴趣班,接受与该兴趣有关的专门教育。例如喜欢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可以参加数学里面的几何班;喜欢星体的光度,密度及星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可以参加物理的天文学班。而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兴趣教育,学校都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前来为他们授课。
杨萍就是昆仑中学的特聘教师,为孩子们讲授天文物理学,每半个月一次,每次讲两节课。不过自从她加入新家园计划后,就忙于该计划(主要任务是监视主小行星带的情况)而有一段时期忙的没去授课,就由物理学专业的贾茹代为授课。不过希望号出发后,她的工作轻松了一些,便继续为孩子们授课,不过变为一月一次讲两节课,和代理老师贾茹轮流教学。而两人在每次教学前都会互相联系,看对方教了哪些内容,好无缝衔接而为学生们授课。
杨萍得知贾茹上次讲到了内太阳系与外太阳系的区别与联系,便决定为学生们讲授两者之间的交界处主小行星带。然后杨萍来到教室,一边打开讲台上的电脑,一边看向在座的100多名学生。只见每个学生都正襟危坐的坐在课桌旁,每个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电脑桌面上显示的都是讲台电脑桌面上的图像。
然后杨萍向学生们询问说:“上次贾老师跟你们讲到了内太阳系与外太阳系的大致情况,现在谁来回答一下两者之间的区别?”
只见一名长相清秀的,有着水汪汪大眼睛的学生抢先按了按屏幕上的回答按钮,表示自己要回答问题。
杨萍说:“好,何碧同学,你来回答。”
“老师,内太阳系是包括类地行星和小行星带的区域,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和金属。外太阳系区域是巨行星和其大卫星的区域,主要由氢气和氦气及固态的水与甲烷等物质构成……”何碧说道。
“很好,何碧同学说的不错,大家要像她一样努力学习。那我今天为大家讲授一下主小行星带里面智神星的情况。”杨萍说道。
然后杨萍详细为同学们讲述了50分钟的智神星概况,让他们更深的了解了智神星及主小行星带。接着杨萍让同学们休息10分钟,自己待会再为他们讲下一节课。
稍后杨萍与贾茹联系,互相交流近况。而贾茹也是阿蒙森—斯科特大学物理学院的毕业生,只是比杨萍晚了几年的学妹。现在南极的大学生基本都是在阿蒙森—斯科特大学毕业,区别只是不同的学院而已。而该大学本也是南极唯一的大学,实行学院制,即由几十个独立的学院联合组成一所大学。
因此阿蒙森—斯科特大学的校本部主要负责维持各学院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并统筹学校的后勤与财务,而各学院负责各自的招生及教学,拥有各自的宿舍、食堂、图书馆及学生组织。但全校学生拥有统一的学生身份识别码,所以各学院的学生是可以到其他学院的食堂吃饭或到图书馆读书,也可以参加其他学院学生组织举办的活动。
贾茹去年就已从物理学院毕业,正在考研,而她去年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主小行星带的,而牛顿天文台的伽利略望远镜就是专门监视该区域的,因此她就找到了杨萍帮忙,可以查阅到小行星的详细信息,这才完成了毕业论文,所以二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当杨萍忙于新家园计划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贾茹代课。而贾茹正好也是想当老师,便答应了这个请求。由于贾茹的课讲的生动有趣,很受学生喜爱,因此她就成了学校特聘的老师,等到研究生毕业后她就决定正式成为学校的老师。
贾茹自然对新希望的情况也十分关注,便向杨萍询问它的详细信息。而杨萍便把希望号的近况说了一下,叫她放心。原来贾茹和希望号上的顾意是少时好友,曾当过几年的邻居,在一起上过学。不过后来顾意的父母因工作调动而搬走了,二人便失去了联系。不过二人在大学快毕业时重逢,这才重新建立了联系。可是顾意性格有点内向且不善表达,所以互生好感的两人便一直没有成为明确的男女朋友。
不久新家园计划启动而全球筛选希望号成员,顾意便成功入选,到了火星接受训练。这时贾茹才有些后悔,明知道顾意性格腼腆就应该多督促他主动一点,如今后悔也迟了,只得时时关注希望号的情况,与杨萍保持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