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取代刘禅,逆天打造蜀汉帝国 > 第38章 诸葛绪中计,姜维脱困

第38章 诸葛绪中计,姜维脱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司马昭召集众人商讨出兵伐蜀事宜,抛砖引玉道:

    “吾欲出兵伐蜀,诸位有何见解?”

    贾充说道:

    “姜维乃主公心腹之患,然其深得诸葛亮真传,短时间内难以击败。依在下愚见,不如参照费祎遇刺之事,选派一位智勇双全之刺客潜入蜀地刺杀姜维。姜维一死,蜀汉必生内乱,到时趁机兵锋西指,定可一举灭蜀。”

    从事中郎荀助说道:

    “不是这样的。蜀主刘禅沉湎于酒色,亲小人,远贤臣,朝中大臣害怕受小人所害,皆有避祸之心。姜维正是因为得罪了受刘禅宠信的小人,才远赴沓中屯田避祸。连姜维那样手握重兵的大臣尚且无法在朝廷立足,其他大臣能不人心惶惶吗?

    管中窥豹,可知蜀汉君臣已不信任彼此,互相猜忌,形如一盘散沙。此时只要派一位大将前往伐之,没有不胜利的,何必要用刺客呢?”

    此话正中司马昭之意,他眉开眼笑起来。

    但是,征西将军邓艾不同意荀助的看法,认为现在并不是伐蜀的最佳时机。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据吾所知,姜维远赴沓中屯田,并不是为了避祸,而是效仿当年诸葛亮渭水分兵屯田之事,欲将沓中打造为新的后勤基地。

    而且,刘禅虽然昏庸,但素有小聪明,并不糊涂,知道谁才是可以依靠的人,并且用人不疑。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诸葛亮、蒋婉、费祎、董允等人,因为这些人都是他必须倚仗之人。

    正如右长吏所说,刘禅现在所赖以倚仗者,正是姜维,他怎么可能猜疑姜维呢?所以,吾认为‘蜀汉君臣已不信任彼此,互相猜忌,形如一盘散沙’的说法不准确。

    事实恰恰相反,蜀汉君臣彼此信任,尚未出现祸乱发生的征兆。所以,现在还不是伐蜀的最佳时机。”

    司马昭皱起了眉头,用充满期待的眼光看了看在场众人。

    前将军邓敦仿佛感受到了司马昭的期待,立马挺身而出,说道:

    “现在我方采取只守不攻的策略,尚且不能自保,姜维屡次侵犯陇右,已经使我方将士折伤甚多。为什么还要转守为攻,跋山涉水,深入山川危险之地呢?这是自取祸乱之举啊!”

    司马昭本就对邓艾的话不爽,只是因为邓艾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才强压怒火没有发作。现在邓敦竟公然长蜀军志气,灭魏军威风,而且还有嘲讽他不懂军法谋略之嫌,司马昭的暴脾气顿时爆发了:

    “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定是蜀谍无疑。”叱武士将邓敦推出斩首。

    须臾,侍卫提着邓敦血淋淋的首级进来,呈于阶下。可怜的邓敦,只因为会错了司马昭之意,竟落得个人头落地的下场!

    诸臣看着血淋淋、眼睛还未合上的人头,不禁大惊失色,瑟瑟发抖。

    司马昭怒气未消,令人将首级悬挂于城门口示众,以示决心。然后继续分析当前局势:

    “平定寿春叛乱至今,已经六年没有战事,每天只是训练士卒,制造兵器,修缮盔甲。将士养精蓄锐多年,士气正盛,已经做好了对付吴蜀二虏的准备。至于是先征吴,还是先伐蜀,吾认为相对于征吴来说,伐蜀有三大有利因素。”

    “其一:若灭吴,必须解决水道不通之难题。吾大略计算了一下,单是建造战船,开拓水道这两项工程,就需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且必须征调不少于十万人参与其中。另外,南方地势低下,气候潮湿,日久必然会遭遇疾疫,造成非战斗减员。故,直接南下征吴为下策。

    当今之计,应先取蜀,灭蜀三年之后,再借巴蜀可以顺流而下的有利地势,水陆并进征吴才是良策。到时,灭吴就会像历史上晋国灭虞定虢,秦国吞韩并魏那样容易了。”

    “其二:据统计,蜀汉总兵力现只剩九万左右,其中驻守成都及守备后方诸郡的不下四万,余下的不过五万人而已。只要设法将姜维拖在沓中,使他不能东顾,然后大军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击汉中。

    汉中的蜀军若各自据城守险,必然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顾,吾等可集中兵力攻破其城池,派遣散兵占据其村野。若急切不能破城,则围而不攻,避免无谓消耗时间。只要我军行动够快,就能出其不意,趁着蜀军‘剑阁无暇守其险,关头无自保之力’时,迅速通过剑阁,剑指成都。”

    “其三:汉中陷落,剑阁天险易手,姜维又无法撤回成都,成都城内军民士女必会惊慌失措,外出避难。一旦我军兵临成都城下,以刘禅之昏庸无能、毫无主见,根本没有胆识和魄力与我军作战,为保性命,定会不战而降,拱手将成都献出——蜀汉灭亡是可以预料的。”

    司马昭右手挥了一下拳头,踌躇满志,双眼发光,仿佛伐蜀活捉刘禅对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罢了。

    “当此之时,正是伐蜀的最佳机会,诸位认为如何?”

    话音刚落,只见帐下站出一人,说道:

    “主公英明!姜维就是认为我方会忌惮蜀道艰难,天气变化无常,害怕重蹈曹子丹兴势之战的覆辙,从而不敢深入蜀地,才肆无忌惮地屡次进犯中原,并且大胆改变了汉中的防守策略——放弃魏延所采取的‘分兵固守各处险要,御敌于国门之外’策略,改为采取‘放弃外围防守,敛兵聚谷,诱敌深入’的防守策略。

    姜维的防守策略看似比魏延先进,威慑力更强,实则暗藏命门。只要派重兵自子午谷、斜谷、陈仓三路进入汉中,包围汉、乐二城,切断其联系,汉、乐二城中的守军就成为瓮中之鳖,只能寄望于援军到来。

    正如主公所说,姜维远在沓中,我军只需攻占阴平桥头,切断其归路,使其无法回援汉中。没有援军,汉、乐二地孤城难守,破城指日可待也!

    吾料主公有伐蜀之意,早已绘制行军地图本,请主公过目。”

    司马昭接过图本,展开一看,只见图中详细注明了一路上安营扎寨、屯粮积草的地点,连从哪里进军,从哪里退却,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司马昭大喜,说道:

    “卿真是我的子房啊!若卿与邓艾合兵伐蜀,可有信心取胜?”

    钟会说道:

    “若伐蜀,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定夺。”

    司马昭问道:

    “哪三条计策?”

    钟会说道:

    “合兵一处,从关中通过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入汉中,此为下策。兵分二路,同时从关中,狄道进军,分进合击,此为中策。兵分三路,同时从关中,狄道,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汉中进发,分进合击,则为上策。”

    司马昭沉吟片刻,说道:

    “下策风险太大,可能会重蹈兴势之战的覆辙;中策无法阻止姜维回援汉中,也不可取;上策可分割敌军,各个击破,正合吾意。就选上策。”

    当即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钺,都督关中人马。

    秋八月,钟会率主力从洛阳出发,进军长安。

    九月,钟会到达长安,开始督军伐蜀。此时,刘禅已经进驻梓潼御马岗。

    钟会召集邓艾、诸葛绪开战前会议,统一了意见:决定兵分三路,分进合击,会师于成都。

    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自狄道向沓中进军,任务是牵制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领兵三万自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进军,任务是切断姜维退往汉中之路;钟会则亲率主力十二万从关中分三路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插汉中,任务是率先拿下汉中,然后直捣成都!

    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先说邓艾的西路军。

    邓艾的兵力虽然多于姜维,而且交手战绩胜多负少,但此番再次交手,邓艾却没有必胜的把握——他深知老对手的本事——姜维不仅思虑精密,深解兵法,敏于军事,而且对军事的研究达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死缠烂打,就像一块甩不掉的狗皮膏药,让人既反感又感到害怕。

    更要命的是,姜维还擅长游击战术,是出了名的打不垮,败不溃,跑的快之人。每次打了败仗之后,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整旗鼓发起反击。姜维这一特点,让邓艾始终觉得有些许心怵,给他起了个“不死鸟”的称号。

    过往数次交手,邓艾虽然屡战屡胜,但每次主动进攻的一方均是姜维,而邓艾都是以逸待劳,凭险固守取胜。现在恰恰反过来了,变成姜维以逸待劳,凭险固守,而邓艾则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这对于邓艾来说,可是破天荒的头一回,心里不免慌的一批。这,就是他一开始反对伐蜀的主要原因,因为他还没有做好击败姜维的准备。

    奈何司马昭主意已决,邓艾避无可避,只好硬着头皮出征。

    邓艾知已知彼,清楚若与姜维直球硬碰硬对决,自己兵力虽然占优,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搞不好会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思忖再三,决定采取围而不歼的战术,网开一面让姜维退往阴平桥头,将抓拿姜维的任务交给诸葛绪完成。

    与众将商议后,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进攻姜维营地、陇西太守牵弘等人攻击姜维前部、金城太守杨欣进击甘松——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逼迫姜维往南面,也就是阴平桥头的方向退却。

    姜维得知邓艾果然兵分三路来袭,与刘禅的判断丝毫不差,不禁暗暗称奇:陛下真乃神人也!。心里开始佩服起刘禅来,行动上不再犹豫,完全按照刘禅的密函行事——故作惊慌失措,弃城且战且退,退往阴平桥头。

    邓艾本来已经做好了打一场攻坚战的准备,没想到双方甫一接触,姜维竟无心恋战,主动撤退,不禁疑惑起来。

    “不战而退,这可不是姜维的风格,莫非有诈?无论如何,须小心提防,不可冒进。”于是急传令三军:保持安全距离,不可贴身追击,小心有诈。

    此时,诸葛绪正在攻打阴平桥头。

    诸葛绪的中路军奉命夺取阴平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与邓艾的西路军前后夹攻姜维,目标是将姜维的二万人全歼于阴平道,拔掉司马昭的眼中钉。

    细作送回来的情报显示,阴平桥头只有二千老弱病残的驻军,主将是老将廖化。廖化虽勇,但年纪摆在那里,武力已今非昔比,只是名气比较大而已。打仗凭的是实力,而不是名气,诸葛绪根本没将廖化放在眼里。

    “廖元俭老矣,尚能饭否?吾军十倍于敌,定能一鼓作气踏平桥头,呵呵!”

    但一交手,诸葛绪就发现自己错了。廖化率二千老弱病残之兵凭险固定,魏军虽众,但受困于险峻的地理环境,一时竟无从下手。诸葛绪没办法,只好采取围城打援的策略,打算伏击进入阴平道(少数民族居住的县称为道)的姜维部。

    姜维是何等人!也许邓艾和他棋逢对手,但诸葛绪绝不是他的对手。

    姜维早料到诸葛绪会守株守兔,于是使出调虎离山之计:突然率军进入孔函谷,沿途大张旗鼓,扬言要进攻武街。诸葛绪听到消息大吃一惊:姜维这是釜底抽薪,要切断我回祁山之路啊!

    保命要紧!情急之下,诸葛绪放弃执行司马昭交给他的任务——放弃攻打阴平桥头,慌忙率军向北退却三十里,欲在新路线设伏袭击姜维。

    姜维没料到诸葛绪竟会轻易中计,顿时大喜过望,马上下令偃旗息鼓,人衔枚,马摘铃,立即回头急行军进入阴平桥头。

    等到诸葛绪终于发现中了姜维的调虎离山之计,急忙再次全速南下回到阴平桥头时,已经晚了,姜维已经提前一天进入阴平桥头。

    至此,姜维成功摆脱了魏军的围追堵截,与廖化会师桥头。

    邓艾本指望诸葛绪能帮忙堵截姜维,最少能延缓姜维的行军速度,没想到姜维虚晃一招,就轻易将他晃开,导致白白错失了歼灭姜维的良机,不禁怒火中烧。

    “姜维往北就是死路一条,怎么就看不出来呢?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太无能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