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取代刘禅,逆天打造蜀汉帝国 > 第37章 司马昭决定进行军事冒险——出兵伐蜀

第37章 司马昭决定进行军事冒险——出兵伐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董厥的后勤部队率先出发,目的地是梓潼以及定军山;随后,廖化、张翼也各领二千五百军为先锋,分别奔赴阴平桥头、阳安关。

    在朝会之上,刘禅可是亲口答应给廖化、张翼每人五千人的,怎么到了出征时就变卦,只给每人二千五百人了呢?

    原来,退朝后,刘禅考虑到如果将太多将士堆积在前线,可能会对钟会有吓阻作用,不利于实施诱敌深入的计划,于是不仅将承诺的人数减半,而且给的全部都是老弱病残的士兵。

    这下廖化、张翼二人不干了,认为刘禅是故意刁难他们,于是找刘禅据理力争。刘禅无奈,只好将自己的北伐计划和盘托出。廖化、张翼二人没想到被讽为“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竟是深藏不露的战略家,制定的北伐计划可行性极强,个人军事才能明显强于大将军姜维,不禁喜出望外,立即表态:无条件服从安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而在后方,刘禅成立了以太子刘璿为最高统帅,卫将军诸葛瞻、侍中张绍、侍郎陈裕、大尚书卫继、太子仆蒋,以及镇军将军宗预为辅臣的留守团队。刘禅对这个团队充满了信心,相信他们至少能保证都城的稳定,不会拖北伐的后腿。

    不日,刘禅准备妥当,亲引精兵三万五千,携诸葛怀、罗宪、霍弋、赵广等人,浩浩荡荡向梓潼进发。一路上尘头蔽日,旌旗如云,鼓角齐鸣,好不威风。到达梓潼后,即命大军驻扎于御马岗。

    刘禅选择将行营设在梓潼,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梓潼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取“东依梓林,西枕潼水”之义。自秦汉以来,梓潼便因具有“千里天府,此为屏障",以及”梓潼失,成都危“的战略地位,被视为兵家重镇,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故又有”秦川道,翠柏天,商旅兵家密如烟“之说。早在汉献帝建安22年(公元217年),刘备就将梓潼从广汉郡中独立出来,设置了梓潼郡军事特区,辖梓潼、涪县、白水、汉寿(昭化)、剑阁等县。

    此后,梓潼逐渐成为蜀汉兵源轮换和后勤基地,诸葛亮就将其做为北伐中原的大本营口和战略集结地,六出祁山,六次都经过梓潼。蒋琬、费祎主政时期,仿效诸葛亮,同样将梓潼做为北伐中原的大本营口和战略集结地。

    另外,梓潼居于江油和剑阁的中间,可随时策应两地,而且离成都不远,如成都有事,也可及时回援。

    且说刘禅设下营寨后,立即传旨给汉城守将蒋斌、乐城守将王含、阳平关守将傅佥、黄金将守将柳隐、驻守汉寿的汉中督胡济等人,要求魏军来攻时,只管坚守不出,如有违者,军法处置。又分别差人快马给姜维、黄崇送去密函,要求务必按密函内容行事,不得有误。

    刘禅离开成都驻军梓潼,标志着蜀汉正式进入战时状态。一场斗智斗勇的大戏,正徐徐拉开序幕。

    话分两头,事归一面。

    且说司马懿用计灭了曹魏大将军曹爽三族后,开始专权国政,曹氏宗族则一蹶不振,无力做出反击。

    不过,魏国毕竟是曹操父子所创建,朝中忠于曹氏的大臣并不在少数,特别是一些手握军权的大将,更是曹氏的忠实拥趸。

    果不其然,曹爽的亲密盟友、司空王凌看不惯司马懿专权,率先发难。

    王凌是东汉司徒王允之侄,早年曾因罪获刑,在兖州服刑,当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在巡察时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当即解除他的劳役,委以骁骑将军主薄之职。

    曹丕称帝后,王凌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开始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事,屡建战功。先是在洞口之战中,王凌与张辽并肩作战,一举大破吴将吕范;后又在夹石之战中,拼死突围杀出一条血路,救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大司马曹休,立下大功。曹叡驾崩后,大将军曹爽对王凌积极拢络,以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手握重兵。

    可见,曹操对王凌有知遇之恩,而曹丕、曹爽则给了他充分发挥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王凌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不满司马懿父子专擅朝政,就与同样手握重兵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暗地里策划,一致认为魏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于司马懿,决定另立智勇双全的楚王曹彪为帝,奉迎他到许昌建都,形成二分魏国之势,不给司马懿挟天子以令群臣的机会。

    但可惜的是,由于机事不密,王凌被迫服毒自杀,司马懿趁机将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并废了楚王曹彪这一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司马懿死后,心存魏室的扬州都督毌丘俭为报魏明帝知遇之恩,联合早有倒马兴曹之意的扬州刺史文钦,决定趁司马师、司马昭威望不足,羽翼未丰之机,在淮南发起勤王,为曹魏政权做拼死一搏。可惜错信了镇南将军诸葛诞,导致计划泄露,无奈只好仓促提前举兵,失去了先发优势,虽然逼死了司马师,但由于实力过于悬殊,加上晋军早有准备,阵中有邓艾、王基、钟会等深谙兵法之人,轰轰烈烈的寿春勤王,最后以毌丘俭身死被灭族,文钦父子逃亡东吴而告终。

    司马师一命呜呼的消息传到洛阳后,被誉为“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魏帝曹髦大喜过望,意识到这是拿下司马昭的绝佳机会。

    曹髦早就对司马氏专横跋扈不满,并且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感觉他们的终极目标是要代魏称帝。曹髦欲设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可是,他只是个傀儡皇帝,手无实权,而且此时曹氏宗亲的势力早已每况愈下,人才凋零,根本没有能堪大用之才,他只好选择暂时隐忍,等待良机。

    现在,司马师新死,正是拿下司马昭,夺回军政大权的绝佳机会,曹髦怎么能不高兴呢?简直是高兴坏了。不过,他低估了他的对手司马昭。

    曹髦下诏命司马昭留守许昌,令尚书傅嘏一人率六军回京师洛阳复命,意图夺取司马昭的兵权。但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策,违旨和尚书傅嘏一同率领六军回到洛阳。

    司马昭怒气冲冲地带剑穿履上殿。曹髦见司马昭突然出现,来势汹汹,瞬间明白自己的夺权计划己经落空。为了不吃眼前亏,只好接受既定事实,下旨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

    司马昭本就认为现在还不是废掉曹髦的最佳时机,此次擅闯皇宫,只不过是想警告曹髦一下而己,看到曹髦服软,也就顺坡下驴,傲娇地谢恩而出。

    从此,司马昭开始独掌军政大权,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控者,而曹髦在错失了咸鱼翻身的绝佳良机后,悲惨的命运己经注定。

    至此,经过司马懿、司马师以及司马昭父子三人的接力杀戮,以及动不动就处以诛灭三族之极刑的威吓之下,朝中心怀魏室者死的死,倒戈的倒戈,沉默的沉默。

    不过,并不意味司马昭从此就可高枕无忧了。司马昭亲身经历过高平陵之变,以及淮南二叛事件,很清楚一日不将所有军权掌握在手中,就还存在着隐患。

    就在此时,一则奏章引起了司马昭的警惕: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的诸葛诞以东吴有进攻淮南之意为由,向朝廷要求增兵十万和沿淮河筑城抵御。

    咋一看,诸葛诞的要求合情合理,司马昭为何起疑心呢?原来,诸葛诞和邓飏、夏侯玄、王凌、文钦、毌丘俭等人一样,都是曹爽的心腹之臣,现在邓飏、夏侯玄、王凌、毌丘俭四人已经被司马氏灭族,文钦则投奔了东吴。六人之中只有诸葛诞还身居高位、手握兵权,司马昭怎么睡得安稳呢?

    “不过,诸葛诞不仅纳了投名状——告发文钦、毌丘俭造反,而且还直接参与了讨伐文钦、毌丘俭之战。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是否已经顺应时势效忠本将军了呢?”

    司马昭思忖再三,始终无法得出结论,反而越想越觉得手握重兵的四征将军都不可靠,都有反叛的可能,于是决定派遣使者去慰劳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位将军,要求使者暗中观察他们的志趣、动向。其中,派去慰劳征东将军诸葛诞之人,正是深受司马昭信任的右长史贾充。

    贾充见到诸葛诞后,并没有直接说明来意,只是传达司马昭慰劳之意,并和诸葛诞谈论时事,彼此交换对天下局势的看法。在这过程中,贾充突然话锋一转,看似漫心经心,实为用心险恶、有预谋地向诸葛诞抛出了一道选择题:

    “洛阳城中贤德之人,都希望皇帝禅让帝位,这件事您也是知道的。您的看法如何?”

    这个问题再明显不过了,就是逼诸葛诞站边司马昭。贾充的言外之意:如果你也同意皇帝禅让帝位,那就是贤德之人,否则,就是公然与司马昭作对,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没好果子吃。

    诸葛诞一听此话,瞬时怒不可遏起来。

    诸葛诞见到同一阵营的好友夏侯玄、邓飏先后被诛杀,心中十分不安。为了自保,只好昧着良心出卖文钦、毌丘俭,给司马师纳上投名状,心中已经内疚不已。本想着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司马师一死,司马昭就派贾充来逼他选边站,他本就看不起贾充,瞬间爆发了,严厉地说道:

    “右长史难道不是贾豫州之子吗?你们父子都受到魏君的恩典,怎能恩将仇报,想着将社稷转送他人呢?老实告诉你,如果京都洛阳发生祸乱,老子愿意为国家而死!”

    诸葛诞不愧是诸葛亮的族弟,够胆识,废话不说,一上来就直接掀桌子,将使者贾充羞了一番,并清楚无误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贾充脸上顿时一阵红一阵白,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地回去复命。

    回到洛阳后,贾充为报被诸葛诞当面羞辱之仇,向司马昭献出一条毒计: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招其入朝任职,以夺其兵权。

    司马昭采取了贾充的建议,以曹髦的名义下诏召诸葛诞入朝。诸葛诞知道这是贾充的明升暗降之计,果断在寿春发动起义,先杀扬州刺史乐綝,然后一面征集淮南籍将士,一面派人到东吴请求援兵,获得东吴响应。

    司马昭胁迫魏帝曹髦一起东征,征发全国兵马五十万,形成以众击寡的局面,寿春之战爆发。

    在战事陷入胶着之时,司马昭采用钟会的计策,实施反间计使诸葛诞、文钦两人互相残杀。诸葛诞亲手杀死文钦,文钦之子文鸯进攻诸葛诞,不能取胜后跳下城墙投降魏军。最终诸葛诞寡不敌众战死。

    此役,司马昭全歼诸葛诞军及吴军近20万人,不仅重创东吴,也歼灭了忠于曹魏的最后一支武装力量。此后,魏国再无人敢公开挑战司马昭的权威,除了魏帝曹髦。

    曹髦才慧早成,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现在已经威权日去,国家政事自己不能作主,再不采取措施,在可预见的将来就要步山阳公的后尘,被废受辱。于是,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夜里,曹髦召集认为可靠的三位大臣入宫,商议讨伐司马昭的事宜。

    不过,曹髦始终缺乏宫斗经验,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低估了司马昭的能量。曹髦没想到他召来的三位大臣之中,就有两位是司马昭的人,他们一出宫就马上将此事告知了司马昭。司马昭一不做二不休,让贾充派人弑杀了曹髦,另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

    既然司马昭早有代魏称帝之心,为何还立曹璜为天子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仅太傅司马孚、尚书左仆射陈泰等德高望重的大臣对他弑君的行为不满,而且百姓也群情激愤。

    司马昭知道称帝的时机还未成熟,为了转移百姓的注意力,只好将曹髦之死归罪于成济,声称是成济私自闯入兵阵才导致曹髦被杀,最终诛灭了成济三族,并立曹璜为天子。

    公然弑君是司马昭对群臣和魏国百姓的一次试探,众人的反应使他意识到代魏称帝一事还未到水到渠成的地步。

    为了树立起足够的个人权威,以便代魏称帝,司马昭决定进行军事冒险——出兵伐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