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邓艾天才且大胆的想法
邓艾对曾经的部下诸葛绪既失望又恼怒。失望的是,姜维如果往北朝祁山方向进军,就会陷入魏军的包围圈,死路一条,但是,这么明显的问题诸葛绪竟然没有发现,犯了一个不该犯的低级错误。恼怒的是,错失了这次良机后,再想抓到姜维就难了。
不过,邓艾毕竟是一代名将,在短暂的头脑发热后,他迅速冷静下,知道责怪诸葛绪于事无补,于是迅速调整思路,思索下一步的行动方案——补救措施。
此次军事行动,司马昭交给邓艾的任务是和诸葛绪协同作战,歼灭姜维部,最低程度也要将姜维拖住,不让他越过阴平桥头,确保钟会的东路军顺利拿下汉中。但是,由于诸葛绪的无能,当然,也与邓艾追击时不够坚决有一定关系,导致任务失败。现在,摆在邓艾面前的选项不多了,准确地说,只是三个选项供他选择。
选项一:与诸葛绪合兵一处继续追击姜维,通过景谷道进入白水关与钟会部会师,继续南下剑阁。但这样做,邓艾就会沦为配角,必须接受钟会的直接指挥。
但是,要想突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绝非易事,一旦不能迅速拿下剑阁,司马昭所担心的“粮运悬远”情况就会出现,此时除了退兵,别无选择。
选项二:修书令人赍赴洛阳,致晋公司马昭,独揽夺取阴平、武都、阴平桥头的功劳。这份功劳的含金量不低,足以受到嘉奖。另外,将放走姜维的责任推给诸葛绪,让他当替罪羊。
选项三:进行军事冒险,利用蜀军被东路的钟会军吸引牵制,无暇西顾的时机,从阴平出其不意绕过剑阁关,直捣成都,擒贼先擒王拿下刘禅(邓艾还不知道刘禅御驾亲征的事)。
但是,阴平没有直通蜀地的道路,中间隔着一道荒无人烟的摩天岭。能否翻越摩天岭,邓艾心里也没底。
该怎么做?邓艾陷入了沉思之中。
显然,不管是选择选项一,还是选择选项二,邓艾都可以全身而退,但是,西部战区最高军事长官的地位可能不保。
当年,由于邓艾在对蜀作战中的杰出表现,司马昭才放心地将当时西部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征西将军陈泰调归朝廷,将对蜀作战的重任交给邓艾。邓艾不负所望,翌年六月,就在段谷大败蜀国主将姜维军,蜀军士卒溃散,死伤甚众。
姜维遭遇北伐以来最大的一场败仗,被迫自请贬为后将军。同年,曹髦下诏褒奖邓艾,命邓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从此,邓艾取代陈泰成为曹魏西部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然而,这次伐蜀军事行动,司马昭却无视邓艾这位西部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让级别比邓艾低一级的镇西将军钟会担当主力,而且还假钺统一调度诸军,这不是明摆着叫邓艾难堪吧?
邓艾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如果此战没有突出表现,可能会步陈泰的后尘,被司马昭调归朝廷。这,绝不是邓艾想要的结果。
邓艾不禁陷入了沉思,回想起自己当放牛娃的童年,以及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艰辛历程。
邓艾原居南阳新野,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邓艾十一岁那年,曹操攻下荆州后,强制将当地忠于刘备的老百姓向北迁徙,邓艾及其母亲、族人被强制迁移到汝南郡当屯田民,也就是所谓的“典农部民”。
屯田区的农民,地位比普通的自耕农民还要低,不仅每年收入超过五成要被官府征收,而且还实行军事化管理,屯民不能随意离开自己耕种的土地,一旦离开被抓就要实行连坐制——一人出事,全家遭殃。邓艾因为年纪小,被分配去当了一名放牛娃。看起来,他的命运已经注定——成为一名二代屯田民。
好在邓母颇有远见,他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不相信命运天定的说法,明白邓艾日后要出人头地,摆脱屯田民的身份,就必须学习知识。因此,即便身处困境,她也不忘鼓励、支持邓艾读书。
邓艾本就是个胸怀大志、不安于现状之人,经过母亲的启蒙后,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就发奋图强,一边放牛,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决心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终有回报。邓艾本来悟性就高,加上努力学习,很快就凭才学在屯田民中小有名气。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屯田民中,读书的人本来就少,有才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一次,典农都尉需要招一名助手——典农都尉学士,邓艾凭借发奋而积累的才学被推荐补缺。有了这个学士身份,他就可以担任典农都尉手下的佐、干等下级官吏,如有劳绩还可以逐步升迁。
也就是说,邓艾从此摆脱了屯田民的低贱身份,获得了飞跃龙门的跳板。不过,能不能飞跃龙门,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邓艾有一个天生的生理缺陷——口吃,这个缺陷是致命的。
三国时期由于竞争激烈,各国实权者从秦灭六国一事中得到启发,都知道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对人才的选用都能作到唯才是举,对外貌不做过多要求。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国也降低了对口才的要求,恰恰相反,口才是三国时期选择官员的一个重要考核项目。假如诸葛亮连话都说不清楚,刘备还会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吗?又比如张松,如果他不是天生伶牙俐齿,以他的身材条件,刘璋会重用他吗?答案是不会。
种种迹象表明,一个连话都说不连贯的人,要想在官场中混迹,谈何容易。
果然,典农都尉认为邓艾的口吃是一种病,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但是,他又不想落得个不重用人才的恶名,于是便指派邓艾去当做了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这实际上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俸粮少得可怜,不要说帮补家里了,就连他自己都吃不饱。多亏同郡一个长者见他窘迫,经常资助他,才让他挺过难关。
坚持不懈努力读书,终于等来了机会。就在他认为可以出人头地的时候,却被当头无情地浇了一桶水——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被上官嫌弃。这个打击不可谓不大,要搁在一般人身上,轻者情绪崩溃,埋怨哭诉上天不公,严重者万念俱灰自杀身亡了。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邓艾从小就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心理素质早就在逆境中锤炼得异常强大,不仅习惯了人们异样的眼光,也习惯了听别人嘲讽的话语和刺耳的笑声,因此,他不会因这件小事而抱怨、哭泣,更不会寻求自杀,而是像往常一样,将这件事当做是对他的一种激励。他相信,是金子就终会发光。
邓艾没有坐以待毙,更没有虚度光阴,而是利用工作的便利,(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研究军事。
他出生在战乱之地,从小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行军打仗,但苦于无人指点,只好无师自通,自学兵法。每遇见高山大川,地形险要之地,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指点点,自言自语,说这里可以安营扎寨,那里可以派兵设伏,如此那般。
别人都认为他是精神错乱,到处胡言乱语,因此讥笑他。不过,邓艾毫不介意,只是一笑而过,依旧我行我素。
就这样,邓艾无惊无险地当了二十多年的“看守稻草人”,上司都熬走了好几拔,他也从一名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变成四十岁的油腻大叔。不过,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他终于等来了机会。
新上任的典农都尉是个正直之人,他发现邓艾在职期间没有发生过稻草无故丢失的现象,而且他虽然有口吃的毛病,却脑袋却没毛病——头脑清醒,思维清晰,能提出令人惊喜的合理建议。典农都尉认为邓艾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提拔他当了典农功曹,负责管理屯田。
一次,邓艾奉命上洛阳汇报工作,有机会见到太尉司马懿。通过交谈,司马懿慧眼识才,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征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
很快,司马懿就对邓艾委以重任。当然,也可以说是司马懿对邓艾的一次考验。
事情是这样的,司马懿准备在东南一带进行屯田,积储军粮,以扭转每次对吴作战都因为军粮不足问题,不能精锐尽出,且不得不速战速决的被动局面,使将来对吴大规模作战成为可能,因此,就派邓艾前往东南视察。
这正是邓艾的老本行!二十年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等到可以一展身手的机会了!绝不能让机会从手中溜走。邓艾心情澎湃,不知不觉流了下男儿泪,心里呐喊道:
“二十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轮也该轮到我叱咤风云了吧!”
经过一番考察后,邓艾结合自己多年基层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两条足以改变三国后期实力对比的二条建议。第一是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保证有水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是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戍边士兵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边种田边戍守。并著《济河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司马懿看后,非常满意,采纳并实施了建议。邓艾顺利通过司马懿的考验,仕途一片光明。
几年之后,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从此,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的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每当东南有战事,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资粮食有储备,又没有水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正始四年(243年),四十六岁的邓艾出任参征西军事,转任南安太守。从此,邓艾成为司马氏最为倚重的异姓将领之一,在十七年内连升七级,增食邑六千六百户,官至征西将军,成为魏国西部战区的最高长官。
一番忆苦思甜后,邓艾仿佛喝了一杯苦咖啡,头脑顿时无比清醒起来,心里暗道:
“主公此次让我等兵分三路伐蜀,显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赛马’比赛,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胜者,成为西部战区的最高军事长官。钟士季的兵力三倍于我,显然是主公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让钟士胜出,这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啊!”
“现在,诸葛绪已经出局,就剩下我和钟士季。钟士季已经拿下军事重地汉中,如果比赛现在就结束,那么钟士季将成为胜者。
不,绝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必须想办法让比赛断续进行。我费尽艰辛才得到的一切,绝不能失去!”
为了达到目的,邓艾可以卧薪尝胆,隐忍二十年等待机会。现在,他还没有输,还有机会后来居上压过钟会,这个时候,他怎么会放弃呢?
这反而激起了他骨子里那股斗志,腺上激素飙升,坚定信心。
“放弃幻想,准备战斗!战绩就是硬道理,只有取得压过钟士季的战绩,才能掌握主动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邓艾既不是赌徒,也不是冒险家,但现在他已经别无选择。为了保住个人的前途地位,他必须放手一博。
此时的邓艾,不能说到了狗急跳墙的地步,因为他还有其他选择,但可以说就像一头站在囚笼前的猛兽,是选择成为笼内困兽,还是选择远离囚笼,全在他一念之间。
邓艾下定决心要付出押上个人仕途、性命,以及三万将士性命的代价来赌一把——进行军事生涯最大一次冒险——选择从阴平出其不意绕过剑阁关,直捣成都,一举灭蜀。
这是一个天才且大胆的想法,可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目的,但实施起来绝非易事,稍有不慎,可能会遭遇全军覆没。邓艾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做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一向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破釜沉舟,在此一举。必须未雨绸缪,经过通盘考虑、兵棋推演后,才能出兵。”邓艾望着陇蜀大地上巍峨的群山,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