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泥巴和那些女人们(4)
田佑福家孩子多,泥巴娘一共生了五个孩子。头生老大是个小子,叫“石头”。石头五岁的时候,被鬼子的炸弹炸死了。随后,好多年都一直没生养。后来,又挨肩有了三个女儿。田诗云是老生子,他娘四十岁上生了他。常言道,“一只眼不是眼,一个儿不是儿”,往后泥巴娘想要,却一直没再怀上。现在三个女儿都嫁了人。大女儿秀梅嫁到护驾庄,丈夫孙大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会木匠手艺。二女儿秀兰婆家在响水泉陈家,前几年随婆家人迁回济源老家了。三女儿秀菊婆家在山后李家店,丈夫在部队当兵多年,后来提拔了干部,秀菊就跟着随军去西藏了。如今女儿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各人过各人的小日子。两个女儿都走远了,一年半载回不了一趟娘家,只有大女儿住得近,还能经常到娘家看看。前一阵子,大女儿说她婆婆病了,田佑福一直筹备谢师宴,也没能及时去看望,心里觉得老是过意不去。现在谢师宴也举办完了,他打算趁着田诗云还没去上学,让儿子带些东西到大女儿家看看亲家。
“今儿个别上坡了,到护驾庄,看看恁姐她婆婆咋样了。”田佑福对田诗云说。
田诗云说:“行。”
“也别空着手,到供销社买两样点心。”
泥巴娘摸出皱巴巴五块钱来,交到田诗云手里。
“嗯,行!正好我也得去趟邮局。”他看他爹的脸点着头。
田诗云听从了田佑福的安排,他收拾一下自己,就要去护驾庄了。在去之前,他还要给魏思杰写一封回信,以便在路过不老峪时候,把信顺道邮局寄走。这封信,早就该回了,魏思杰一直等他考学的消息。回信内容用不着多想,早就在他心里边写好了。他铺开信纸,拿起钢笔,一行行刚劲有力的文字,在笔下像小沂河的流水缓缓淌出下来:
亲爱的思杰同学:
见字如面,最近还好吧?
听说部队训练很苦,相信你早就适应了。上次来信说,你写了“入党申请书”,不知道给组织递交了没有?如果还没递交,希望尽快递交上去。从现在起,你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成为党中的一员,我在老家为你高兴!
来信说,你现在在伙房做炊事员,我觉得这项工作也不错,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都要俯下身子踏踏实实的干,别给家里人丢脸。你询问考学的事情,现在结果出来了,我告诉你吧。我今年考上了“鲁南农业学校”,开学的日期是八月二十九日,我去了再给你写信吧,把新地址给你。你给寄来的复习资料,真是帮了大忙,客气话就不说了。
你来信还打听陈桂芬同学的事情,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她和韩宝华两人都考上了“鲁南师范学校”。以后我们三人就都在一个地方上学了,可以一块来回作伴儿。请老同学放心,我会尽力照顾好她们的。她也可能会给你写信,告诉你一些具体事情,真心祝愿你俩的爱情美好甜蜜!
你问我和韩宝华怎么样了?实话给你说,这么多年,我们都是在同一个班上学,早就是成了最要好的革命“同学”,现在是,以后也一定是。最难忘的是回校复读的日子,学习紧,压力大,我们两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经常比试着学习,看谁能超过谁。我们都会好好珍惜这段感情的,这点请不要牵挂。
思杰同学,你也清楚,咱们初中、高中那几年,差不多每天都是在半天劳动、半天上课中度过。上了几年学,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再加上后来又在家干了这么长时间的农活,以前学的那点可怜巴巴的知识,早就忘得所剩无几了。说实在的,“回读”对我们来说,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几乎都是全新的,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功课,我们都是从头开始学起的。好在我们赶上了好的机遇,才能有机会考出去。我们要感谢国家的政策,要感谢完小的老师们,也要感谢你对我们的支持!(韩宝华说,她能顺利考上中专,是看了你寄来的复习资料,她让我谢谢你)
俺娘让我给你邮去的花生米,俺娘问你好吃吗?今年收了新的再邮几斤过去。二胡还拉吗,笛子还吹吗?希望你还像以前那样笛不离手!
俺娘让我代问你好!不写了,匆匆,再叙!
此致
革命的敬礼!
田诗云
1980726
田诗云一口气把信写完,从头到尾又检查了两遍,修改了几处错误,才折叠好了,装进信封里。正要关门离开,就看到有人来到院子里,原来是本门大哥田存粮的媳妇银蛋儿娘。明儿个银蛋儿相亲,没身像样的衣裳,她是来褂子穿的。田诗云回到里屋,拿了他那件刚洗过的白衬衫交给她,银蛋儿娘说着客套话,接过了衣服,高高兴兴地走了。田诗云不敢再耽误,就赶快出了家门。
田诗云走路快,不多会儿,就到了不老峪邮局,花八分钱买了邮票,把信投到邮筒里。他又跑到供销社称了二斤白糖和二斤点心,营业员把称好的东西按每斤一份儿在玻璃柜台上摆了一溜,然后就麻利地用包装纸包了四包。为了美观,每包上头都放了一方红纸片儿作装饰,并用纸绳打了个十字花,纸包在营业员手里转圈儿,眨眼间,东西就变戏法似的捆好了。紧接着,又把两包码在一块儿,为了提着方便,特意留了提绳儿,还在提绳上挽了个死扣儿。营业员慢条斯理地提起来,张嘴咬断纸绳,才把东西递给了田诗云。
田诗云接了东西,兴冲冲地往外走,刚走到那扇对开的弹簧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就碰上了韩宝华。她手里提溜着个瓶子,是来这里打酱油的,两个人就一块儿到了门外。
“真是太凑巧了,在这里碰上了恁,要不还得找人给恁传话呢!”田诗云万分惊喜,“明儿有时间吗?”
“还是老地方吧!”黄宝华“咯咯”地笑着,不时地拿眼睛往店里瞧。
“嗯。”
“恁来这里干嘛呀?”
田诗云瞅了一眼下自己手里提着的东西,上下晃动了几下,笑着说:“去大姐家,看望她老婆婆。”
这时,一个部模样的人从店里内门进来,他穿了深灰色衬衣,梳着大背头,正朝着柜台走过来。
黄宝华赶紧说:“俺爹来了,俺得走了!”
“嗯,就在那里等你吧,不见不散!”
说罢两人就分开了,韩宝华进了店里打酱油,田诗云去了护驾庄。从不老峪到护驾庄有十多里山路,走得快的话,也要一个半小时。好多天没下雨了,天干物燥,他从家里出来走得匆忙,竟忘记戴草帽了。走出不老峪没多远,汗水就把他后背打湿了。他抬头望望天,响晴响晴的,太阳的光线直刺人眼,看看四周,没有一处可以乘凉的地方,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他索性把上衣脱了,顶在头上,一下子感觉凉快多了。
靠山吃山,近水吃水。护驾庄地处山窝窝,村子里到处都是石头,石头铺的路,石头的院墙,石头的房子。这里山民们没有盖房子挂瓦的习惯,跑到山上,寻块石片摆到房顶,就是瓦片。不少人家,还在院子里摆放了石头桌子和石头凳子,不怕风,不怕雨,能使好几辈子。从桃树沟到护驾庄就这么一点路,两地生活习俗差别可不小,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十里不同俗,三里改规矩!
田诗云到了田秀梅家的时候,田秀梅正在院子里一棵粗大的皂角树下洗衣服。看到娘家弟弟来了,她喜出望外,小跑几步,迎了上去。她接过礼物,把田诗云让到堂屋歇息,而后又跑到院子里端来一盆子凉水,让田诗云洗脸降署。
“姐,咱爹让俺来看看婶子,”田诗云接过田秀梅递来的毛巾,一边擦脸,一边说,“听说前阵子闹病,好些了吗?”
“老毛病了,还是不能动,抬手动脚都离不开人!”
“来怪去哪了?怎么没在家啊?”
“跟着小孩们到外头玩去了。”
“姐夫也出工了?”
“队里仓库漏雨了,去修房子,晚上才回来。”
姐弟俩说着话,田诗云坐椅子上喝了一碗凉开水,浑身上下凉快了许多。田秀梅拿着礼物,喊着田诗云一块去东间给婆婆见面。
东屋里,靠东墙支了一张床,床上坐着一个老人,头发几乎全掉光了,剩下了寥寥几根,在后脑勺上挽了成一个小疙瘩,连头绳也没用。她很瘦,脸上似乎只剩下一层老皮,眼窝深陷,颧骨突出,若不是一双浑浊的眼睛缓慢地转动,说明她是还一个生命,别人肯定以为是一只木偶。她没穿上衣,半披着一件玉白色短袖大襟褂子,干瘪的乳房像两块肉色的老树皮贴在前胸。看见来人,她左手支撑在床上,微微挪动了一下身子,坐稳后,又用左手把右手拿到腿上。那只右手手指头蜷曲在一起,瘦骨嶙峋,极像了一只风干鸡爪子。她就是田秀梅的婆婆,别人喊她“兰兰头”。
兰兰头年轻时候,是五村八乡的大美人。田秀梅的公公是一个老木匠,靠一手木板上刻花的好手艺,赢得了她的芳心,心甘情愿地到这山沟沟里过日子。在护驾庄,兰兰头又有了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叫孙大佬,就是田秀梅的丈夫。
兰兰头是两头婚,石门寨那边还有一大家子人家,也有丈夫和三个孩子。年轻时候,她想那边孩子了,老木匠就用柳框一头一个挑着一个孩子,走几十里山路,送她去石门寨那边。老木匠到了村头不进村,丢下孩子回头就走。在那边过了些日子,她想这边家了,那边的男人就又挑着担子,把她和孩子送到护驾庄。那男人到了村头也不进村,丢下孩子扭头就走。
兰兰头护驾庄和石门寨两头都有家,两边来回跑着过日子,一开始还经常被村民讥笑,后来时间久了,村里倒也习以为常了。后来这边孩子长大懂事了,不再跟着她去石门寨,老木匠就送她一个人。一直到那边男人死了,孩子也长成人,她才在这边落稳了过日子。前几年,老木匠死了,她得了半身不遂,卧床不起,田秀梅端屎端尿每天伺候着。
田诗云拉着兰兰头的手,转达爹娘的问候,可是兰兰头听不清。她耳聋了多年了,只能靠田秀梅大声转述,才明白是什么意思。看到田佑福专程派儿子来看望她,兰兰头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嘴里嘟噜着话,田诗云一句都没听清楚是什么意思。
临回家前,田秀梅用油炸了几只知了龟,用大葱煎了几个鸡蛋,烧了粉条疙瘩汤,招待弟弟。田诗云却给姐姐要了两棵大葱,剥掉葱皮,就着吃了两块煎饼,一口气喝了三碗疙瘩汤。
外甥小来怪回来了,田诗云把知了龟全都给了他吃,带着他玩了半晌,才起身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