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魂断铁李川 > 第126章 仿古庄园

第126章 仿古庄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正月初八,公司在陕北的、山西的和西安的所有管理人员都正式上班了。对企业来说,年后的第一天会,是收心会,把过年期间的散漫、懒惰和放荡的心收回来,回归到正常的工作中。我在公布公司的年度工作规划和人事安排时强调:除了把几个市场的压裂持续做好之外,今年计划招收30名大学生,以石油专科为重点招收对象, 其次省内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这是今年的工作重点,赶八月份,将招来的人才给各个压裂片区分配下去。

    之后,在公布了与公司的压裂业务没有牵连的两个计划:一,在老家建一座仿古庄园,让我老人和兄弟姐妹住;二,建一座多功能小区,让村里人住。这两个项目,同时启动。相关批复下来之后,先建仿古庄园,后建多功能小区。

    自然,建仿古庄园,还是六爷带给我的思路。

    自从大年三十在上坟烧纸的路上遇到六爷,听了他的一番建议后,正月初二,我和父亲宴请六爷等家族成员时,特意请了六爷。

    我们李家门户大,光五族之内都有好多人。六爷虽然属于五族之外的长辈,但在我的眼里,六爷是个能人,不仅拥有一手编麦筒和草筐的手,好像还当过大队支书。尽管到了耋耄之年,但骨子里还是有着村支书的智慧和眼光。所以,家宴时我就请了他。之后,关于给老家盖房子的问题,我想再和他聊聊。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喜欢什么样的房子?是现代版别墅?还是有点老味道的庄园?

    六爷说:“肯定老东西好啊。不知你爹啥意见?我要是你爹,我肯定要个老庄园。现在老一点的东西又被重视了,按照你们读书人的说法,就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东西是啥?我这个老脑筋认为,就是庄基文化!东西能传世,一个庄子修好了,也能传世。别看咱们陇东人土里吧唧的,在生活上可以将就,在住宅房子上一点都不马虎,只要有钱,恨不得都甩在房子上。为啥咱们陇东一砖到顶的老房院这么多?有的房楼五设、有的两进两出、有的三院两进,要不是经历那个动荡年代,不知陇东有多少老庄子、老房子、老院子,有些门楼雕花的工艺,你们年轻人根本没见过。现在一来庄基批复有限,二来有的人钻在窑洞里出不来, 想盖个好房子,没有条件没有本事。你现在条件本事都具备,为啥不往老庄子上想呢?”

    六爷能说,关于建房子的问题,他说了很多,大家都听出了他的意思,让我建个仿古庄园。在村里打个名片,起码让年轻人知道老东西好在那里,新事物该如何发展。

    六爷的建议正合我意。

    记得小时候,我跟上母亲去何家畔的姑姑家时,路过一户人家,坐落在路东,那是个在我眼里很大的庄子,凭我当时的眼光看,足有十多间房子,青砖墙,墙上还镶嵌了三角形的砖头,又厚又高,感觉猫都跃不上去。灰色的房顶半遮半掩地跃出高墙,给我感觉这家很神奇,很有钱。

    母亲见我朝那庄子张望,说那家人姓陈,旧社会曾做贩卖盐的生意,是个大地主。后来刘志丹在合水闹革命时,这家老汉给支援了粮食和钱物,让儿子也加入了刘志丹的队伍。这家当了开明地主,文革中,老庄子没有被推掉,被保留了下来。

    听母亲这么一讲,我更好奇了,就从麦地里斜插过去, 往那坐北面南的庄子跟前走。母亲急了,喊我,我没住步。到了大门跟前,感觉那朱红黑边的门比村里的戏台都高。门口的两边的两只狮子虎视眈眈的,好像院子里那叫声疯狂的狗。但因为大门紧闭着,我并没胆怯,眯着眼睛从门缝往内看,只见里面院子院子挺大,有上房,东西左右还有厢房。上房前有两根红柱子。房檐下有飞檐峭壁和红蓝金三色绘画。就凭那柱子和绘画,我觉得这家的房子,比村里的戏楼都好。

    “妈妈,长大后我给咱家也盖这么一处庄子。”记得我当时毫无思索地说出了这句话。

    母亲微微一笑说道:“以后不兴时这庄子。人都说以后的日子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喝开水,指头一压。长大后,你如果能念成书,有了工作,在城里买一套楼房,算是妈这辈子没有白活。”

    几年后,母亲因意外事故走了,在窑洞里祭灵的,连我家的砖瓦房都没等上。

    也在同一时期,我刚考上石油技校那年,去何家畔同学家时,路过这个老地主的庄子时,发现两个人抬着一个色彩鲜艳的门头从田边小道上走了出来,那造型,那颜色,好像在那里见过。由于路边停了一辆丰田小货车(那时村里汽车极少),我就下了自行车,盯着那个又花哨又陈旧的门头看。门头刚抬到车跟前,往车厢放,后面小跑着来了一个个头矮乎乎胖乎乎的人,说小心小心,等我上去把垫资弄好再放。抬东西的一个人说:“老顾你买这东西干嘛呢?不就是一个烂门框么?”

    老顾说:“收藏啊,现在这老房子越拆越少了,听说陈家人要拆老房,盖新房,我提早就打过招呼了。怕拆的过程中损坏了,我跟上干活帮忙,熬了几天了。”

    抬东西的人又说:“我看你把这家的半个家当都拉走了。”

    老顾嘿嘿一笑:“我如果不收,他们也把这些烂门头、烂桌椅当柴烧了。”

    通过对话,我才知这个姓陈的地主,为了盖新房,把老房子拆了。当时,我虽年轻,知道新东西比老东西好,但是,我心里确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总觉得把那房子拆了可惜,把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卖给别人,更可惜。

    这一幕,一直刻在了我的心里。因而,多年来,只要看到老建筑,老东西,我就想看看。成家立业后的这些年,只要有机会,我就到一些名胜古迹地看看。别说南方,就我们西北,陕西的唐家大院和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和李家大院我都去过。由于这些大院浓缩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凝聚着一个地方的智慧和人气,为此成了一个地方标志性的文化产物。

    现在,母亲心中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时代来临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村里人,在城里也有了自己的楼房,我们进入了赞新的时代,当给老家盖房子的想法产生时,我脑海里首先就浮现儿时见到的陈家大院,那些老庄子、仿古建筑,像深藏在脑海里丛林里的动物一样,纷纷蹦了出来。没想到六爷也跟我想到一块了。但我有意说道:“建个老宅子也可以呀,就是现在人盖房子都讲究盖房子,白墙红顶啥都有,我盖个老式的,在村里是不是有点扎眼了?”

    话一出来,大家又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意思说现在社会物欲洪流的, 人光追求与时俱进,两眼只盯钱,教化和束缚人的一些仁义、道德和做人的信念都淡化了,有些人钱有了,但人品日塌了。为啥村里一些家风好的家庭,设起了家谱,立起了祠堂呢?就是为了树立家风,为了塑造人。

    还有一些村庄,为了改善和弘扬一个村庄好的社会风气,特意撰写村史,把一些具有大公无私、高贵品质和为民所系、为民所谋的能人、名士写进了村史,目的,以此起来影响村民,抬高村庄的形象。你李小峰现在在村里就是个先进的典型,你有钱,有德,盖个仿古庄园又何妨?有这么一处庄子, 对村里来说,是个吸人眼球的亮点;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个影响和激励。你的事迹若将来记入村史,对后人更有感召力。

    “说实在的,一个村子,如果没有名人、名居,就没有精气神,就没有灵魂。我认为,仿古庄园,不仅是对传统庄基文化的复现,更能体现一个村子的精气神,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说不定百年之后,我的这个庄园,成了第二个“乔家大院”和“唐家大院”呢。”年过七旬,曾当过教师的二大(二叔父)说道。二大曾在何家畔小学教过书,我上小学四五年级时,就在他那就读。

    “既然你二大这么说,你爹也有这个意思,你就盖吧,盖个两进一院、或者三出三进的院子都可以盖。就是看你能不能弄下庄基批复,现在的庄基批复和九十年代不一样了,面积越小了。盖个老庄园,没有一二亩就施展不开,就看你有能力搞到土地批复?现在的土地政策卡的紧,即使在你承包地里盖庄园,手续也难办得很,如果你真有这个打算,得要以项目的形式花钱拿地呢。”六爷说。

    见大家热情高涨,竭力建议我建个仿古庄园,我就分别给他们添上茶水,才顺水推舟说道:“庄基地的事我肯定能想出法子的,现在国有土地到处拍卖。在咱们村里,转让一两亩土地应该没有问题,现在关键是盖不盖的问题。如果盖,怎么盖?盖多大?盖出来的功能和价值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盖出个一两亩大的庄园,占据村里的土地资源,会不会引起村民的反感?虽然咱们铁李川人姓李的多,都是一个祖宗,是一家子人,他们有的会像你们一样支持我,但也有外姓人啊。尤其现在社会,仇富心理不是没有。在意识形态方面,我们还得考虑进去。”

    我这么一说,大家都不吭声了,他们有的盯着电视看,有的吸溜着茶,有的抽着烟。尤其六爷,半眯着眼睛,貌似陷入了沉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