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辅导夫君考状元 > 第35章 大有可为

第35章 大有可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人老了就容易念旧, 一念旧就容易冲动。

    原本是私人游湖, 想要喝点酒、做首诗, 可在认出曾夫子,又弄明白学童在播种着大明长治久安的希望之后, 杨秋池就无心山水了。游山玩水的机会多得很, 青史留名的机会打着灯笼都找不着。

    文人, 对扬名的渴望是深入到骨子里的, 哪怕高蹈的隐士也不能免俗,更何况这些官场中打滚的士大夫。

    于是, 游湖变成了观风社学。虽然杨秋池、陈鹏等都没有穿官袍, 但是这种非正式的探访更容易表现出朝廷重视文教、鼓励民间向学之风。

    平平无奇的鉴湖社学行将倒闭, 可是转眼之间得到了督学的青睐,不仅是面子, 里子也要过得去。陈鹏在简单了解社学的情况后, 当即表示, 鉴湖社学即可转为“财政全额拨款”。曾夫子的职业生涯顿时有了保障。

    如此一大堆人聚在一起,督学和知县到来的事情自然瞒不住。学童们浇水很久也不觉得累,又是兴奋地一溜小跑,迅速将消息传开了。于是,里长和附近的乡绅、百姓也都聚集过来。至于谁谁被督学大人考校过, 谁谁得到了督学大人的夸奖, 类似的话题立即成了很多人的谈资。

    明明杨秋池只考校了解鉴和肖平, 可是在传递一番之后, 立即多了好几个学童的名字。

    “儿子遇到贵人了!以后会有大出息!”学童的家长都与有荣焉。

    解鉴的父亲最近小生意做得并不好, 今天早早地回家了,坐在家中与自家娘子聊起儿子,都不由叹气。儿子最初说县尊可能来视学甚至考校他,一家人都很高兴。谁想到没多久,儿子就阴沉着脸不说话了。他和娘子都不敢多问,只觉得儿子在社学中并不如意。过了几日,儿子又高兴起来,只是晒黑了不少,经常把自家的茶水带到社学。夫妻两人看了之后,只觉得有些奇怪。刚刚听人谈起,说督学和县尊来社学了,他便随众人前来。到了之后,他听说督学大人亲自考校了他儿子,并且着实夸奖了一番。解鉴的父亲顿时激动起来,不断向邻里念叨。

    熊乡绅也赶过来了。作为鉴湖社学的“大股东”,社学得了督学和知县的夸奖,他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前几天他的孙子刚刚转到文峰书院去,错过了给督学和知县留下好印象的良机,让他痛悔万分。

    杨秋池和陈鹏开起了“现场办公会”。

    杨秋池没有拿架子。在百姓面前,他的样子往往是仁慈长者。他叹道:“这些都是诚斋先生、胡少师、解学士的族亲、乡里啊!”

    杨秋池所说的胡少师是建文二年的状元胡广,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明朝第一个得赐谥号的文臣,被追赠太子少师。他和杨万里、解缙一样,都是吉水县人,也是吉水县百姓心中的骄傲。所以,当杨秋池提起这三人,哪怕是没有读过书的百姓,也有了由衷的自豪感,自然觉得杨秋池这个朝廷大员很亲民。

    陈鹏和曾夫子不说话,其他人都不敢随意插嘴,一个个看着杨秋池,十分热切。读书和科举是老百姓十分重视的事情。杨秋池是为朝廷选秀才、管学校的官,在官场中并不算最为显赫的那种,可在百姓看来,却比那些阁老、尚书都要亲切。

    杨秋池看到百姓渴慕的表情,又看了看已经老老实实站好的学童,赞了一句:“诗书之乡,人多锦绣!”

    待杨秋池的话音落了片刻,陈鹏才道:“太·祖曾言:‘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昔成周之世,家有塾,党有庠,故民不知学,是以教行而风俗美。今京师、郡县皆有学,乡社之民可入社学,亦睹教化,全赖朝廷恩典。今日,我与督学大人到此,乃是鼓励百姓子弟向学。”

    陈鹏开了个头,杨秋池道:“社学所设,效仿三代,有教无类。有社学,则王公子弟可入学,庶民百姓亦可入学。本官督学江西,在勤考绩、荐英才,不使学校荒废,不令贤良遗落乡野。众乡亲若有什么意见,尽可以对本官和陈知县提出。”

    大家听得似懂非懂,只觉得鉴湖社学已经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至于意见,百姓多胆怯,自然不会提什么。社学的经费问题解决了,又得到督学和知县的重视,一些没有送孩子来此的百姓,在思考要不要把孩子送过来。

    杨秋池和陈鹏又叫了几个百姓问话,这些百姓被问起,激动得手都不知道往哪放。解鉴的父亲也被杨秋池叫住问了两个问题。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只是跪在地上磕头,不断说:“谢大宗师恩典。”

    杨秋池经人提醒才知道他是小童的父亲,又勉励了他一番。他又是一番磕头,让杨秋池和陈鹏忍不住善意地笑起来。解鉴在一旁看了,只觉得老父丢人,扭过头不去看他。

    倒是其他百姓,羡慕得眼睛都冒光了。

    文峰村曾氏家族的族长得到消息比较晚,赶过来又耗费了些时间,过来的时候看到其他学童都站在督学和知县面前,旁边还有县丞、主簿和一众乡绅,唯独肖平和曾芸芸远远地站在别处。

    曾族长叹息了一声。这肖平,在文峰书院读书时就呆呆的,不受先生们的喜欢,到了社学之后,还是不受待见。这么多学童都想着在督学和知县面前露脸,他和他家的童养媳却站在这么远的地方。

    曾氏一族人口众多,历史上也曾出过进士、中过许多举人,显耀过很久。翻翻族谱,每一个曾氏族人都会感到骄傲。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再显耀的家族也有落寞的时候。

    如今,曾氏一族居住在这个小村里,不管是他这个族长,还是家族中的每户人家,都有让家族振兴的渴望,他这个族长的渴望无疑更加强烈。可是,要振兴家族谈何容易,没有做官的,无论是经商还是种田,都会受欺负。

    多年前,肖平的父亲肖山年纪轻轻就中了秀才,一下子就成为全族的希望。谁想到,肖山却莫名其妙地失踪了。看在肖平父亲的份上,他对肖平多加照顾。可是,肖平的表现实在平平,甚至有些糟糕。在肖平的两个伯父都在、且有主张的情况下,他也不便过多干预肖平的家事,随后才出了后续那些事情。

    今天看到肖平的情况,他对肖平又灰心了几分,只觉得这孩子已经难有出息了。

    不过再怎么样,肖平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族人。曾族长叹息一番,也就作罢,不去关注他了。

    这样的环境,曾族长挤不进去,只能远远观望,算是长长见识。

    杨秋池和陈鹏又叫出那些资助社学的乡绅,夸赞了一番。熊乡绅等都心花灿烂。他们都见过些世面,自然又一起将督学和知县都恭维了一番。

    杨秋池看社学无校名树立,便提了出来,众人立即表示期望大宗师留下墨宝。杨秋池和陈鹏谦让了一下,依然由他题下了“鉴湖社学”四字。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落款处他一系列的头衔,尤其是嘉靖二十年二甲进士第五名的身份。除了陈鹏之外,几乎所有人都看得两眼放光。

    熊乡绅等立即表示,将即刻找人装裱、刻匾。

    众人都觉得:鉴湖书院的好日子要来了。有督学和知县的青睐,办好书院之后,又能出一批举人和秀才。若是能出一个如督学和知县般的进士,那么这一天将成为很多人心中值得自豪的日子。因为他们见证了鉴湖书院迎来的新转机。

    曾夫子的老母亲和娘子都来了,杨秋池纵然见惯了世间百态,可是看到曾夫子的母亲和娘子沧桑的面容和破旧的衣着,他也不由觉得心酸,便从宦囊中取了五十两银子送给曾夫子。杨秋池表示心意之后,陈鹏和县丞、主簿自然不能落后,陈鹏送了二十两,县丞和主簿各自送了五两。

    乡绅们也是会来事的,表示将会再次筹资,将校舍再翻修一次。

    曾夫子已经表示,将放弃余下的科考,安心在社学教书。

    杨秋池立即表示,将把此事上奏朝廷,对曾夫子这类常年坚守讲堂的社学塾师进行旌表。

    曾芸芸和肖平并没有要出风头的意思。他们站在外围,面带微笑看着这一切。

    曾芸芸想:鉴湖书院真的有种一跃成为重点中学的感觉。

    热闹了一番之后,杨秋池便和大家道别。杨秋池感觉自己今天做了大事、善事,还是有功之事,感觉十分充实,当然,暗中还有庆幸。一旦流民处置尤其是种植苞粟、番薯之事推开,他荐举之功是跑不掉的。

    陈鹏则觉得没有出纰漏,算是好事。最主要的是,在社学之中得到了番薯和苞粟的秧苗、种子,未来大有可为。

    曾族长看罢热闹,本欲离开,可随意地一瞥,却惊讶地看到,年轻的知县临走时来到了肖平和曾芸芸面前,竟然面带微笑和他们说起话来,而督学大人竟然也走了过去与这两个孩子交谈,还十分亲切地拍了拍肖平的肩膀。偏偏肖平和曾芸芸两个孩子站在督学大人和县尊面前,竟然没有丝毫畏怯,表现得十分从容。

    曾族长的嘴巴张开之后就合不上了:这是怎么回事?肖平怎么突然之间和督学大人、县尊如此熟悉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