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松弛海禁 为大明商业插上翅膀
秦航秦航目视着陛下,继续往下说:
“除开平时孝敬‘老爷们’的钱银,我们从松江府运回的布匹绸缎,一直受到各级官府‘重税’和地方官吏的压榨”
“除这层层盘剥的货税外,想必陛下已经猜到一部分了吧!我们来往全国的行商还面临“被偷盗抢劫”的风险。”
“行商出行进购货物时,身边都会携带不少金银,加上不熟悉外地情况,大部分商人并无强大的反击能力,这就让盗贼和劫匪有了可趁之机!
“行路商人”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要劫掠目标。”
朱祁钰目视着秦航:
“哦,今日算是涨了见识,继续说下去”
“再者就是“江湖骗子和牙人”的欺瞒、诈骗。
基于行商的商贾们,会携带巨资!以及身处外地不了解状况下,多数江湖骗子会运用“伪银、假合约等把式”
来对客商、行商进行蒙骗以获得钱银。
牙人,即商人与买家间的“中介”
牙人多为当地人,他们除了代售外来的行商带来货物外,也会帮行商收购当地的特色货物。
在这中间,牙人可能会联合当地不良人,对行商进行欺瞒,以获得高额利润。
此外有的牙人还会拖欠行商货款,而导致行商资金周转不得,从而蒙受巨大损失……
其实,上述最主要的风险,也是对商贾们最为致命的风险,仍是朝廷的多种行商货税”
一口气说完这么多,秦航几乎把自己所知道一切东西,竹筒倒豆子一般,统统倒出来。
他知道,在这位英明神武的大明天子眼前,自己任何弄虚作假,都有可能随时丢掉:那可怜既可悲的性命。
还不如一股脑地全都讲出来,若是陛下仍执意重税于商,他或许会提前金盆洗手,退出这行商之列。
老老实实地在京都本地经营坐商,开个酒肆,虽然挣得不多,可也省却了诸多烦恼。
朱祁钰目视着秦航,问出心中疑虑:
“你们来往各地的行商不都是有商帮的吗!面对牙人 和江湖骗子的诈骗,理应有应对之策啊”
朱祁钰熟读历史,自然知道什么是商帮!
即商人按照“地缘关系组成的特殊组织”。
这个由全国各地,地方性质组建的帮并非帮会的帮而是帮助的帮。
因为商帮成立的最初目的,便是商人之间相互抱团取暖,互相帮助,有点类似于后世浙商的那种组织。
在太祖高皇帝时期,商人地位极其低下,不受律法的保护,加之民间普遍认为“无商不奸”
直接导致了商人在民间备受歧视、寸步难行。
于是有威望的商人便号召大伙成立商帮,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和衷共济,增强商贾们的自保能力。
秦航有些意味地望了一眼陛下,随即缓缓解释道:
“商帮的出现,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行商,让我们商贾在生意上好过了许多。
随着商帮发展壮大后,我们商贾的社会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让大部分商帮内的商贾们都捞足了好处。
比如说在之前给陛下提到的牙人和江湖骗子,欺骗行商的事件,在有了商帮后逐渐减少,甚至到最后基本没有。
但对行商们打击最大的,依然是官府重税,时时刻刻盘削着我们商贾”
朱祁钰闻言,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来。
不对啊!
既然这商帮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组织。
正所谓一家有难百户相助,当有一个行商被骗时,多个商贾出来,助其讨回公道,当地牙人看着人多势众,自然会有所收敛。
再者商帮完全能以一个组织的名义,去和官府打交道啊,
为商帮里里大大小小的行商争取相关利益,降低叠加的赋税以及摆平狮子大开口的贪墨官吏啊。
这些,为何秦航却是只字未提??
真是耐人寻味啊。
如果不出自己意料的话,商帮最大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成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
反观那些消费者,却只能在商帮的暗中操控下,被迫的成为接受者。
目前大明商帮中比较有名主要有:
徽商、晋商、龙游商帮、洞庭商帮等……
这些商帮在如今的景泰朝时期,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远远不及明朝后期那般鼎盛辉煌。
徽商主要靠拿钱买盐引,也就是所谓的折色制,通过贩卖食用盐、粮食起家。
而晋商则是早期负责帮朝廷运输战马到北境,靠着北境编关发放的盐引等,快速发家致富。
毫无疑问,这两家都是依靠着盐业,成为其壮大的契机!
而且徽州距离明朝两大盐产地区较近,在运输上具有优势,掌握了食盐的主要销售,使得徽商的产业如日中天。
朱祁钰自然知晓秦航心中的小九九,但并未拆穿。
现如今京都商贾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却是必须要解决的,如若不然,明朝商业将面临萎靡不振的情况。
商业若是没办法迅猛发展起来,自己还怎么增收商税。
“朕有意松弛一部分海禁国策,在应天松江府等沿海地带,重开数十个重要港口,货物可直接走海运抵达天津卫!”
秦航闻言,震惊地站身来,一脸不可置信地看向朱祁钰。
秦航知道,自太高祖皇帝建国起,那时正值倭国南北朝战争,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
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倭国封建主们,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统称倭寇)到明朝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烧杀劫掠。
因此,洪武年间起,太高祖皇帝朱元璋为防沿海倭国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全面实施海禁政策。
严厉禁止所有明朝子民进行海上贸易!(朝贡贸易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更别提让商贾出海贸易了。
而随着倭寇之患的越发严重,海禁政策愈加严格,出海,成为了每个大明商人的奢望。
而秦航每次来往京杭,大部分都是走的内陆“京杭大运河”,俗称‘漕运’。
随着运河的阻塞、维护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黄河不断决口,漕运的损耗不断叠加在过往商贾身上。
令秦航为首的一众行商,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