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传国玉玺
在我的左手边,如同蚁窝一般密密麻麻的通道镂空了下半部分山体。从痕迹上判断,这些通道并非是人工修建的,而是通过某种我不懂的地质运动形成的。有的通道很短,几乎就是在山体上挖了个坑。
“这里在很久以前,是溶洞来的。被人发现以后,一部分被改造成了路,阡陌纵横,交通相连,另一部分浅的像洞穴一样的,则被当成了房子,其实看起来更像是鸟窝。”范冲很有兴致:“你知道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吗?我们原本以为,这么大的工程,应该是当年南宋灭国一战中的逃兵到了这里以后修建的。可是结合了钟焱他们那支勘探队的勘察结果,再加上我的研究可以判定,早在南宋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过的痕迹。只可惜被后来人损坏的太厉害,看不出具体的年代。”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着实令人惊叹。
我们穿行在这些通道之中,尽管错综复杂,带路的谢宓却仿佛认路一般,半点不犹豫。我有些庆幸自己刚刚找对了路,走出了山体,如果是走错了路,说不定就要被困死其中了。
“咱们这是要去哪?”我不太喜欢沉闷地赶路,便和范冲闲聊着。
“我们要去和钟馗会合”
“和他会合?”我有些诧异:“你不是说他非常危险吗?那个张渔也是亡命徒,你们还和他们凑在一起干嘛?”
在我心里,已经将谢宓和范冲的身份,归为了和钟馗一类的人,都是盗墓贼,无非是像他说的,属于不同的派系,我无意卷进他们的纷争之中。在我看来,钟馗再危险,和我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不会对我下死手。他想调查他哥的事,我想调查我爸的事,对于别的,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不管他们来这能找到多值钱的古董,都和我无关。
“你有你的理由,我们也有苦衷。当年南宋的逃兵到此以后建立了新宋国,不仅收拢了战败的军民,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南宋末代皇庭的东西。这里头除了皇室日常的用度之外,最重要的,是一件无数人为之神往的绝世珍宝。或者说,用珍宝来形容它,都有些配不上它的地位了。”范冲的话太过夸张了些,我哂笑道:“无数人为之神往的珍宝, 你说的该不会是皇位吧。新宋国还没灭亡,你们是来这当皇帝的?”
我自认为这是很好笑的一句话,没想到我说完以后,谢宓和范冲都停了下来,死死地盯着我。
“我靠不是吧,你们两个病的这么深,我国可是社会主义大统一的国家,搞封建复辟可是行不通的。再说了,当年的那些人,到现在都已经死的一干二净了吧,你们就算当了皇帝,指挥谁呀,兵马俑还是骷髅王?”
听我说的扯淡,谢宓神色缓和,范冲也反应过来了,他拍拍我的肩膀,语气很是郑重:“虽不中,亦不远。在这片大山之下,埋藏着中华民族历代王朝的传世珍宝,它是皇权的最高象征。”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说中,传国玉玺就埋藏于此。”
我如同被烫到一般,嘴角抽搐了半天不知说什么好,最后化作一笑:“别扯淡了,你吹的越来越没边了。”
可是范冲的表情依然凝重得很:“我没开玩笑。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传国玉玺在这里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传国玉玺是一件多么宝贵的珍品,不用我说大家也都知道。范冲给我介绍了传国玉玺的来历,以及它的一些传说。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据传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一说用蓝田玉,一说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册府元龟》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称皇帝后,丞相李斯取蓝田之玉令玉工制成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
秦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年)冬,斩白蛇起义的刘邦当时封号沛公,进军灞上,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朝就此灭亡。等到楚汉相争有了结果,项羽自刎于江东,刘邦即天子位,便以玉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传国玉玺的俗称便是由此而来。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玉玺被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让他的堂弟王舜来要,太后生气地将玉玺扔在地上,损伤了一角,王莽就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曹家人似乎特别喜欢干这种自欺欺人不要脸面的事,曹丕命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来证明并非是“篡汉”,真是欲盖弥彰。这么卑劣的做法,自然就不能怪人效仿,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
再然后,中原大地便迎来了黑暗的南北朝时期,隋朝统一以后没多久,又被李唐推翻。有意思的是,李世民雄才大略,依旧为没有传国玺而困扰,命人刻了一堆仿制品。直到前隋降臣将玉玺献给他,这才去了一块心病。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五代十国的终结者,正是宋朝。赵匡胤建国之时,自然是没有玉玺的。等到宋哲宗时,有一个叫段义的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玺,送给了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这就是始皇帝所制传国玺。到了北宋末年,好风雅的徽宗仿刻印玺十方,这一举动看似贻笑大方,有淡化传国玺的深意。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但是这一枚传国玺,很有可能是徽宗命人仿造的其中一枚。因为在元朝打败金国和南宋以后,出现了多枚传国玺,无一例外,都是假的。有人认为,真正的那枚传国玺,被向南奔逃的宋廷皇室带走了,并最终落在了末代皇帝的手中,在崖山海战之后,消失无踪。
传国玺命途多舛,其实更像是不祥之物。可是古董这东西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你要是有一件皇帝用过的东西,这辈子都不用愁了,这还只是一代皇帝。传国玺历经千年,不知道是多少位皇帝用过的东西,从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来说,真的是无价之宝。更不用说它对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意义了。
“照你说的来看,传国玉玺的确很有可能在这里。可不管是新宋国,还是传国玺的下落,这些都是没有正式记载的东西。你们从何确认消息的准确性。”我还是保持怀疑。
“我们无法确认准确性,新宋国可能在山中的消息,还是来自于钟家。钟家那些年收了不少好东西,古籍之类的也不在少数,保不齐里头就有关于这些事情的记载。”
“他说你们就信啊。这么大的事,他干嘛要让这么多人知道。”
范冲看了我一眼,笑得意味深长:“你说的没错,消息虽然来自于钟家,但不是他们放出来的,而是不小心走漏的。而走漏消息的人,就是那个出了意外死了的钟焱。”
如同一道闪电划过心头,我福至心灵地多了一些想法,如果是那样的话,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范冲没有卖关子,他的话验证了我的想法。
“时代变了以后,旧的那一套行不通了。尤其是生面孔,想在外地做些事情太难了。尤其是墓多的地方,有很多下地的朋友,刚进山就被人盯上了,人一进墓,外面放风的就被控制住,里头的人不管带多少东西出来,最终都会被抢走。那些看似淳朴的村民山民,心比盗墓的还黑。
钟家适应得很快,他们另辟蹊径,想出了别的法子,而这个法子,是南北两派效仿不来的。在这种劣势下,钟家发现了很多好地方,远远地将两派甩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