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糖,是什么味道?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知识青年到乡下去,不是因为不重视知识,更不是因为知识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因为知识很重要,而也正好是乡下紧缺的,所以是希望通过这些知识青年把知识带到乡下去,到知识最贫瘠的地方去,从而提高乡下人的知识水平,文化水平。
人人平等,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生活条件上的平分,有文化水平、知识水平上的平等,起跑线上的平等。
什么是共同富裕?
不仅包括物质,还包括精神。
只是,这个决定被很多人曲解了,误读了。
当然,有人是真的误解,也有人是被逼误解,更多的人是随大流,被一些人利用夹裹着随大流。
目光长远,想要有作为,真心为民的领导都希望大家能重视教育,而小学生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如果输在了起跑线上,那就一步慢,步步慢。
而学习是最不能慢,最不能缺的。
如果一代一代的文盲,还谈什么传承?谈什么发展?谈什么壮大?
只要脑子没坏都知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只是啊,一些人为了自己利益
哎。org
想到现状,不少人叹口气,无可奈何。
不过,不管什么时候都有迎难而上的人,总会有人会想要在一堆灰烬中找到星火,然后照亮世界。
所以有了这次的座谈会。
只要读过历史都知道现状只是暂时的,但往往就是这样的‘暂时’影响了很多人的一生,甚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
希望这次的座谈会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台发言的人,有师范毕业后留在城厂区的老师,也有乡下穷山沟里没有学历只会几个大字的老师,还有曾经读过私塾的老教师
每个人看待教育的目光不同,提出的意见也不一样。
苏糖认真记录,从来没有这么认真,比她平时跟吴正初上课还要认真,比上辈子高考还要认真。
可惜,她不会简记,只能拼命记录下别人说的话,每一个字。偶尔还会遇到不会写的字,只能用拼音或者同音字代替。
有些人
的方言太明显,她听不懂只能干着急。
苏糖很疑惑。
领导真的能听懂这些方言?
在参加座谈会之前,苏糖觉得自己为了学校为了学生做了很多,是一个很优秀很出色的小学老师,但听过别人的发言后,苏糖才明白,她不过是一只萤火虫而已。
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带着一点点的光亮。
为什么国家能强盛?
因为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多难,都不缺荧光。
总有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最新章节。
总有人伟大如天如地,心胸如世界博大。
苏糖一直认为自己冷心冷肺,但依然被有些人的发言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个老师,每天早早起来出发去接学生,因为学生上学的路上不仅有荆棘路,有峭壁,还有小河。
不放心,所以接送。
走峭壁的时候,过河的时候,这位老师把学生一个一个地背过去。
放学了,也坚持把学生送回村,送回家。
自己的工资大部分花在学生身上,给学校订报纸,买粉笔和练习本,给贫穷吃不起饭的学生准备吃食
学生辍学?
他一遍遍地做父母的工作,把学生带回学校。
因为辛苦,因为营养不足,三十多岁的男人看起来像五十岁一样苍老,但他有一双很精神很明亮的眼睛,眼睛里好像装着一个温暖的世界,装着一个繁华的未来。
苏糖感慨一句,真伟大。
她是绝对做不到的。
如果是几十年后,苏糖或许会鄙视这样的行为,觉得圣父,甚至认为他很傻,不赞同,因为苏糖一直坚持人要先爱自己才有力气去爱别人。
但此时此刻,苏糖心口闷闷的,酸酸的,涨涨的。
苏糖总说槐树村的学生遇上她是幸运,是上辈子修的福气,但现在看来,有人比槐树村的学生更幸运。
苏大哥直接红了眼睛,眼泪唰唰,“妹妹。”
“妹妹,我能不能给他一颗糖?”
苏大哥觉得这个老师很可怜,一把年纪了竟然没有吃过糖,还不知道‘甜’是什么味道?
真的太可怜了。
这个老
师刚刚说了一件小事:
有学生问他‘老师,糖是什么味道的?’
他回答:甜的。
学生又问,‘什么是甜?’
他回答:不知道,因为他也没有吃过糖。
苏大哥决定把裤兜里的大白兔统统送给这位老师,让他知道糖是什么味道的,什么是甜。
苏糖眼睛闪着盈光,“当然可以。”
只要不短视都知道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看似知识没用,但有什么工作不需要知识不需要学历?
即使是种田、种地,也需要知识。需要知识来支撑农业的发展,需要用知识来改变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收入。
否则年复一年的亩产三百斤,吃什么?
饥饿一辈子?
饥饿了一代又一代人?
说读书没用,知识没用,简直就是在放屁。
阴谋论一下,就是其心可诛。
虽然河西公社槐树村很偏远,但因为吴记者的那篇采访文章,但大家对槐树村第一小学和苏糖都不陌生。
所以苏糖有了座谈会发言的机会。
领导希望她能畅所欲言。
苏糖发言的主要方向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短短的十多分钟,苏糖提到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她不喜欢唯成绩论学生的优劣。
苏糖说;“人品比成绩更重要学习能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从开学第一天开始,苏糖就说了,她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她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正直的,坚强的,乐观的,真诚的,有勇气失败也有勇气重新开始的
有人认同苏糖的观点,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很多人和老师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成绩好的学生人品就好。
在学校,为什么很多老师都喜欢甚至偏心于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在差生和优等生闹矛盾的时候,老师的天平会倾向于优等生?
因为他们都认为成绩好等于人品好。
很多老师对优等生的话深信不疑,对差生的话不信任。好像成绩好的学生就不会犯错,即使犯错了也是别人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