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被内涵了
苏糖小声告诉苏大哥,如果害怕就把周围的人当成田里的禾苗就好,会说话的禾苗,而他正好站在田埂上。
“闭上眼睛,试着感受一下田里的微风?带着稻香的微风,幻想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间。”
苏大哥很认真地闭上眼睛,“妹妹,没有风。”然后小声悄悄说,“是汗酸味。”
好吧。
这感受真够真切的。
因为苏糖也深受其害。
虽然是早上,但大夏天的,热的要死,动一动就满身汗。一些虚胖的人,即使站着也大汗淋漓,身上已经洗得发白发黄的衬衫湿一片。
一个人是汗味,两三个人是汗酸味,四五六个人就是汗臭味
所有人到齐,点名。
按照学校名称来点名。
参加座谈会的学校还是挺多的,阶梯会议室几乎坐满了人。
“河西公社槐树村第一小学。”
苏糖大声应答:“在。”
苏大哥后知后觉跟着大吼一声,“我在。”
严肃的会议室内全场哄笑,苏大哥涨红了脸,吓得手心全是汗。
“妹妹。”
苏大哥焦躁不安,怕自己给妹妹惹麻烦,怕自己让妹妹丢脸。
苏糖掏出手帕把苏大哥手心的汗水擦干净,“哥哥做得对。现场这么多人,我声音太小了,不是你的话,别人可能还不知道槐树村第一小学已经到了。”
苏大哥懵懵懂懂,“真的?”
“真的。”
苏大哥立刻笑意盈盈,为自己能帮到妹妹而高兴。
“下次,我还帮妹妹回答。”
“好。”
点名后没有立刻开始座谈会,而是在省领导的带领下,先去参观了城里的一所厂区小学,然后再参观省郊的一所农村小学。
有对比就有差距。
说真的,差距很大。
不管是环境上还是师资上,或者是学生的精神面貌上,都差距明显。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最新章节。
当然,省城郊区的小学也比乡村小学要强一百倍不止。
对比完后,不少人心里哇凉哇凉的。
虽然处处说平等,但怎么可能真的做到平等?
城里和农村就是一条难于跨越的鸿沟,根本就平等不了。但是,能怎么办
?奋力直追。
不过,也从这件事看出领导是办实事风格,是真的想要改变乡村教育环境,是真的在努力。
参观完两所小学后,座谈会才正式开始。
苏糖拿出小本子和笔,认真记录别人的发言。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苏糖从不小看这个时代人的聪明才智。
有人提到了乡村学校的环境。
原来,还有很多地方比槐树村第一小学的教学环境更恶劣,破败的教室,破旧的课桌,没有操场、球场,没有室。
下雨的时候,外面大雨,里面小雨。
有雨又有风?
根本就不敢在教室里面上课,怕被狂风暴雨吹倒。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最新章节。
甚至有些地方还是露天教学,一块用墨汁涂抹的小黑板,老师在哪里上课小黑板就跟到哪里。夏天的时候,随便找个树荫就能上课,冬天、夏天呢?
只能自我鼓励一句:办法比困难多。
突然的,苏糖想起曾经在网上看过的一幅画,好像叫《乡村女教师》。
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坐在草地上,手里拿着竹鞭子当教鞭,小黑板挂在树杈上,认真给听课的学生们讲爱劳动、爱集体的内容。
女老师笑容灿烂,如同阳光般的温暖。
当时的苏糖为什么会注意到这幅画?
因为女教师有着两条很漂亮的麻花辫,也因为女教师的笑容很美,所以当时就多留意了几眼。
没想到,这竟然是写实。
在一些贫穷的小山村,有很多这样的女教师、男教室。他们随身一块小黑板,天地间都能是课堂。
在槐树村,苏糖心血来潮也会拿着苏大哥给她准备的小黑板走到草坪里、田埂上去给学生们上课。
上自然课。
田里作物,苏糖当然不如学生更熟悉,很多时候都是学生给苏糖上自然课。
说是自然课、实践课,其实更多是玩乐。
看看飘飞的蒲公英,看看小溪里游走的小蝌蚪,再看看一碰就缩起来的含羞草
如果苏糖是玩乐,其他很多地方的老师则是逼不得已,环境所逼。
乡下教育真的很恶劣,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更没有硬件资源,不是一
句‘条件差’就能概括的。
很多乡村老师要的不多,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就足够。
但即便是这么简单的要求也很难达到。
很多地方没有教室,也没有粉笔,甚至没有黑板,就用木棍在地上写字,然后教学。
因为乡下穷,条件艰苦,很多师范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去。org
这就造成了乡村教育师资力量紧缺。
而某些老师看重岗位,而不重教育。
当老师不是为了传道受业解惑,而是为了不用下田,不用日晒雨淋,所以在某些村,教师岗位总被人争得头破血流。
然而,最后成为老师的人不一定能教学生。
因为这些老师可能是某个村干部的家人、亲戚。
很多地方人都排外,明知道知青的文化水平更高,但就是不愿意用。因为知青是外地人,不想把轻松的教室工作给他们,也不相信这些外来人能教好本地的小孩。
他们宁愿用小学毕业的本村人当老师,也不愿意给高中毕业的知青一个机会。
同样学渣的苏糖,同样靠着老爹关系当上老师的苏糖,感觉被内涵了。
论水平的话,槐树村的四个知青都比她高。
但苏糖是绝对不承认自己不会教人的。
好几个发言人都评击了关系户。
苏糖感觉坐如针毯,尴尬得一逼。
关系户?
直报她的名字算了。
不过,听着听着,苏糖就不当回事了。
因为她肯定不是第一个关系户,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更不会是唯一的一个。只要她脸皮足够厚,说的就不是她。
也有人谈到了乡下人对上学不重视,认为知识不重要。
孩子上学?
爱上不上。
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上学还不如割猪草。
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知青都下乡来种田了,读书还有什么用?
浪费几年去读书,最后不也是回到田里?
田里干活需要什么文化水平?
不需要。
有就经验就够了。
所以,乡下文盲特别多,辍学率也特别高。
特别是女孩子。
很多老师上门去劝说家长,然后被家长一通乱怼,老师还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