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漠狼烟 > 第6章 投笔从戎

第6章 投笔从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班超枪挑呼延寿!班超到底是谁呀?咱们还得从头介绍。

    班超字仲升,乃是是前司徒掾、望都长班彪的儿子,兰台令史、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你别看班超枪法如神,可他以前却是个文官。这是怎么回事儿?这得从他的父亲班彪讲起。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这安陵在哪?就在现在的陕西咸阳东。班彪是个很有才学的人,早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逐鹿中原。班彪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外出游学多年回到家中一看,好嘛,残垣断瓦,满目疮痍,整个安陵被战火烧成了一片废虚!班彪一想,我这家是回不去了,可我上哪儿去啊?天下之大,哪有我的容身之地?一打听,说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有一支割据武装,领头的叫隗嚣隗季孟。他自封为西州上将军,为人谦恭爱士,自比西伯。西伯?就是周文王姬昌。说自己好比是周文王,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就这么个意思。当时长安左近的一些名人、士大夫什么的大多数都投奔他了。班彪心说,干脆,我也投奔他得了!班彪来到了天水,就在隗嚣的帐下做了一名书记员。就在这个时候,刘秀建立了霸业,在洛阳称帝,改元“建武”,以续汉统。班彪就屡次向隗嚣提些个建议,建议什么呀?建议隗嚣降汉!说刘秀建立的汉朝——也就是东汉,那才是正统呢,你应该归降人家,不能搞分裂!并且,还给隗嚣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王命论》。可是隗嚣根本不听你劝,他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上他向刘秀称臣,实际上这陇西、天水一带还是他说了算。班彪一看,隗嚣将来必反无疑,为了不连累自己的身家性命,我还是走吧!

    班彪就去了河西走廊,投奔了他的老乡儿,窦固的伯父,窦融窦周公。这窦融可了不得,当时是河西五郡大将军,河西走廊的五个郡都归他管!哪五个郡啊?就是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和金城。金城?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兰州市。窦融待他不错,授以从事之职,接以师友之礼,问以时事。像尊敬老师那样尊敬他,还不时地向他请教些个问题。就这样,他在窦融那儿一待就是十好几年。

    说有一年,窦融的弟妹和班彪的夫人同一天生小孩,俩人同时生了个大胖小子。可把这一大家子高兴坏了,都抱到窦融那让他给孩子们起个名字。窦融乐得两个巴掌都拍不到一块儿了,说:“愿此二子一文一武,保我大汉江山永固!就都叫‘固’吧!”一个叫窦固,一个就叫班固了。

    这窦固、班固打小一块长大,班彪就利用闲暇时间教这两个孩子读书识字。平时,自己也研究研究历史。班彪喜欢历史?那当然了,人家可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精通史籍!他认为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有很多缺陷,自己就采集前朝遗事,加以异闻,做后传数十篇,这就是《汉书》的前身了。

    后来,班彪做了司徒掾和望都县的县长,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

    班彪死了之后,他们全家就回到了安陵,长子班固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潜心研思,著书立传。可惜好景不长,班固竟然被人告发,说他私自改作国史。这可了不得了,怎么?私作国史在当时可是死罪!

    汉明帝刘庄接到奏报,什么?有人私做国史?这还了得?这国史是你随随便便就能写的吗?那得有专门的人去写!像什么太史令、兰台令什么的,得他们去写!即便是太史令所写的国史那也有不对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朝不是有个叫做司马迁的太史令嘛,写了一部书叫《史记》,说什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要我看哪,他那是在泄愤!写的那叫什么呀?把我们太祖高皇帝和世宗武皇帝写得简直不堪入目,还把那个项羽写入了帝王本纪,把陈胜吴广也写入了世家,他这是要干什么呀?我要是武皇帝,早就把他给杀了,把他那些个书全都烧掉,一片竹简也不留!那位说了,你现在烧也不迟啊!现在啊,烧不了了。怎么呢?那《史记》早在汉宣帝时期就下诏颁行全国,这还怎么烧啊?

    更可恨的是,还有好些个像班固这样的狂徒,想续写《史记》,那写的都是什么呀?都是些诽谤时事、辱骂帝王、讥议朝政的内容,先帝就杀了好几个这样的人,我也绝不能手下留情!

    刘庄越想越气,当时传令:“来人,将此人拿下,打入死牢!”

    当时就过去一帮子衙役,闯入班府强行拿人。大铁链子往脖子上一套,你给我走吧!不光把人抓了,还把家里所有的书籍,包括班固父子呕心沥血所写的那些个史书传记一并查收。都没收了?啊,一篇纸也没留啊!那时候还没纸呢,就这么个意思吧。

    哎哟,班家这回可惨喽,全家人抱头痛哭!正乱着呐,廊下恼怒了一位:“哼,哭哭啼啼,于事何补?”众人一听,哟,说话这位谁呀?转过头来一看,说话这位年纪不大,也就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谁呀?他就是班固的弟弟、班彪的次子班超班仲升!

    老夫人悲痛欲绝:“二啊,你是不知道哇,你大哥可是有去无回呀!”

    “娘,我看不至于,这不还没定罪呢吗?”

    “你还小,你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前几天我听说有个叫苏朗的人,伪造谶书被打入死牢,受尽了严刑拷打,最后竟然被活活打死在了狱中。你大哥身子骨本来就弱,这可如何承受得了哇!”

    小妹班昭哭着说道:“娘,我看不如找窦家帮帮忙。”

    “哎,娃啊,窦家现在也自身难保啦!自从你窦伯父去世以后,窦家的势力一落千丈,你窦穆大哥前几年也犯了法了,连带着你窦固大哥也被免了官职,我看窦家是实在帮不上什么忙了。”

    班超哼了一下,朗声说道:“求人不如求己!昔有缇萦进京救父,今有班超金殿释兄!”

    缇萦救父是怎么回事儿?那是在西汉汉文帝的时候,有一个叫淳于公的官员犯法了,要被押送到京师施以肉刑。肉刑?啊,像什么脸上刻字啊、削掉鼻子啊、砍断脚趾头什么的。淳于公有五个女儿,临被押走之前仰天长叹:“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就是说生孩子啊,还得生男孩,关键时刻有用得着的地方。这也算是一种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吧,现在不提倡这个了。他有个最小的女儿叫缇萦,听了这话之后非常伤悲,就悄悄地跟在囚车后边来到了京师。到了长安之后,她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说我父亲为官一向清正廉明,老百姓交口称赞。现如今别人犯法受到牵连,要施以肉刑,我以为人死不可复生,肉刑不能痊愈,人一旦被施以肉刑,那便是终生的耻辱,虽有改过自新的愿望,却没有机会了。我自愿到宫里做为奴婢,以赎我父亲的肉刑,使他有改过自新的良机。

    汉文帝看了这信之后,大为感慨,赶忙下诏废除了肉刑,还把这个淳于公给释放了。

    你别看班超年龄不大,可他胆识过人,她缇萦一个女孩子都能进京救父,我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就不能到金銮宝殿上求皇帝老儿放了我大哥吗?

    他这个想法没敢跟他娘说。怎么呢?班超至孝!他是个大孝子,他这个想法要是跟他娘一说,说:“娘,您老在家等着,我去找皇帝老儿要人去!”老太太非吓瘫了不可!班超没敢说!

    当天晚上他给老夫人写了一封信,说我出趟门看望几个朋友,让他们给出出主意,看有什么办法能把大哥给救出来。不管成不成,我一个月后定然回家,请老娘保重身体,不用担心。然后把他妹妹班昭找来,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务必照顾好老娘。当天夜里收拾停当,第二天天没亮,班超就独自一人直奔京师!

    班超知道怎么走吗?太知道了,他小时候跟他父兄在洛阳住了好些年呢!

    简短节说吧,班超晓行夜宿,没几天的工夫就到了京师洛阳。洛阳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了,据史料记载,当时洛阳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市井繁华,商铺林立,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班超哪有心情看这些个,他直接来到了皇宫门前,就要击打登闻鼓,擂鼓鸣冤!

    登闻鼓是怎么回事?这登闻鼓啊,据说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当时称之为“敢谏之鼓”,就是凡想直言谏诤,就是向帝王提意见,或是申诉冤枉者都可以擂鼓上言。在西周时期,称登闻鼓为“路鼓”,凡有吏民擂鼓,周天子必须受理。在秦汉时期,这种向皇帝直接申诉的制度就传承了下来,臣民们只要有重大的冤情,不服判决的,都可以通过擂鼓的方式,直接向皇帝申诉。那你得看是什么样的皇帝,要是有道的明君,你擂鼓诉冤,或许还能受理;你要是遇到无道的昏君,就算是把鼓给敲漏了,也没人理你!有的干脆,把这鼓给搬走了,你想敲都没地方敲去!

    班超走到这面大鼓的跟前一寻摸,这鼓槌在哪呢?噢,在这呢。他拿起鼓槌,运足了力气“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就敲上了!

    汉明帝刘庄在大殿之上一听:“嗯?什么人击打登闻鼓?”

    早有内侍跑过来:“启禀陛下,敲鼓的那位是个少年,叫班超班仲升,在为他的哥哥班固擂鼓鸣冤呢!”

    “班固?可是那个私做国史的狂生吗?”

    “正是!”

    “哼,让他进殿答话!”

    工夫不大,这内侍就领着班超来到了金銮宝殿。行过大礼之后,班超往起一站,刘庄愣了!怎么呢?嗬,这小伙子长得可真精神,也有点与众不同。只见他长得浓眉深目,面似淡金,燕颌虎颈,大耳有纶。燕颌虎颈?就是下巴长得像燕子嘴,脖子长得像老虎。

    刘庄打量班超,班超也在打量刘庄呢!他抬头一看,哟,这皇帝老儿年岁不是很大,也就是三十左右岁吧,生得雍容华贵,气宇轩昂!

    君臣二人就这么着对视了半天。旁边的内侍一看,好嘛,他俩跑这儿相面来了!赶忙清咳一声:“陛下,他就是班超!”

    “啊?啊,你就是班超?”刘庄一捋长髯:“我来问你,你为何事擂鼓鸣冤呐?”

    班超抱拳拱手说道:“陛下,小民为兄长班固擂鼓鸣冤!”

    “你可知班固所犯何罪?”

    “乃是私做国史之罪。”

    “此罪按律如何?”

    “按律当斩。”

    “哼,你既知班固所犯之罪,又有何冤情向朕申诉?你分明是在无理取闹,藐视朕躬!来呀,将此人与我拿下!”

    当时就有武士“呼啦”一下,过来就要锁拿班超。

    “且慢!”班超不慌不忙、稳稳当当地一拱手:“还请陛下听完小民之言,再拿不迟!”你先听我把话说完。

    “你还有何话说?”

    “陛下,小民以为班固无罪有功!”我认为我哥哥班固不但没有罪,还有功劳呢!

    “哦?”刘庄往前一探身子,摆了摆手,那意思是让武士们先下去:“班固何功?”他有什么功劳?

    “陛下,固自幼便专心史籍之间,潜精研思,”我哥哥从小就受父亲的教诲,专心读史、潜心研究。“以为司马迁所著《史记》,自太初以后,缺而不录。”司马迁写的那个《史记》,从黄帝开始,写到了汉武帝,虽然说是一部跨跃三千多年的一部通史吧,但也只写到了汉武帝的太初年间,之后还有昭、宣、元、成、哀、平、王莽等帝王、一百多年的历史没有写完。“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有好些个自以为是的人,续写了《史记》,可那些都是鄙俗不堪,胡编乱造之言,不配为《史记》做续。“固乃探撰前记,缀集所闻,综行其事,傍贯《五经》,使其上下洽通,其功一也!”我哥哥班固那可是了不起的大学问家,他博采各家之长,傍贯《五经》之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嘛。使它们能上下贯通,这是第一件功劳。“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以为《汉书》,其功二也。”他想写一部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到王莽被杀,这十二个帝王、二百三十年的一部断代史,起名叫《汉书》,这是他的第二件功劳。“司马迁所著《史记》,侮辱帝王,诽谤圣上,以古讽今,华而不实。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固之所著,乃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其功三也。”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里面有很多侮辱帝王的言语,还以古讽今,这就不对了。现如今陛下你是以儒术治国,《史记》里有很多内容是崇尚道家,反对儒术的,像什么《货殖列传》、《游侠列传》里的内容,就与儒家思想不符。我哥哥所写的《汉书》那是依儒家《五经》的内容写的,而且还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说白了吧,就是把《史记》里边那些个侮辱帝王,诽谤圣上的话全给改过来了,这是他的第三件功劳。“有此三功,陛下何忍诛之?”我哥哥立了这三件大功,皇上你还忍心把他给杀了吗?

    哟,这番话一出口,刘庄当时就傻了,这班超口才不错呀!“嗯,班超,你所言当真?”

    “固之所著,尽在朝堂,陛下一览便知!”我哥哥写的那些书都被你们给没收了,你找人拿过来一看不就知道了嘛。

    “来人,将班固所著尽数呈上!”我倒要看看,他写的这些书有那么好吗!

    工夫不大,几个内侍就抬过来几口大箱子,把里边所有的书都摆到了龙书案前。刘庄连看三卷,看得他不禁连连点头,暗暗称赞:“真乃一良史也!”

    当即传令就把班固给放了。不仅放了,而且还授以兰台令史的官位,让他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编撰《世祖本纪》。干脆,你也把我父亲光武帝刘秀的事迹也写一写吧。从此以后啊,班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编写他《汉书》了。

    那么这《史记》就真像班固所说的“大敝伤道”,不如《汉书》了吗?其实这与看待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关系。《史记》是站在了对待历史的基本真实的角度上,比较客观地去看待问题;而《汉书》则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上来看待历史,为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不得不对有些历史事实做以修改。但到底孰优孰劣,历史的长河早就给出了答案。要不鲁迅先生怎么这么评价《史记》啊,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班超呢?班超这一金殿对策在当时可是名震天下!也给汉明帝刘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全家就随着班固搬到了洛阳,母子兄弟再次聚首,自然少不得一番感慨。班固虽然官拜兰台令史,可是俸禄实在少的可怜,养活不了这一大家子人,怎么办呢?他就去找窦固窦孟孙,让他给出出主意,说班超年龄也不小了,是不是给他找点什么活儿干呐?窦孟孙也是好心,就给班超找了个抄书的工作,薪水虽然很低,但也足够补贴家用。

    当时还没发明印刷术呢,有些书籍要想流传于世,或者有些文人墨客、富商大贾想收藏些典籍文献什么的,就得靠人一个字一个字去抄。班超抄书,一抄就是好几年。

    有一天,他抄书正好抄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内容,他越抄越羡慕。羡慕什么呀?羡慕张骞立功异域、万里封侯哇!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南北两条“丝绸之路”,联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大汉。回来之后,汉武帝不是给他封了个“博望侯”吗?他羡慕这个!再一想现如今西域断绝,北匈奴不断侵扰北方,他“啪”,把笔一摔,仰天长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大丈夫再没有什么志向,也应该像张骞、傅介子那样立功异域、万里封侯,怎么能在笔砚之间荒度余生呢?傅介子?那也是西汉的一位有名的外交家,汉昭帝时期霍光派他出使西域,刺杀了楼兰王,回来后被封为了“义阳侯”。

    旁边有人就笑了,说:“嗨,我说仲升,你把书抄明白就不错了,还‘万里封侯’?做梦呢吧!”

    “哼,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你们这些小人怎么能知道我的雄心壮志呢?说完,班超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投笔从戎”的故事了。

    班超辞掉了抄书的工作,回到家里少不得受到兄长的一番责备。可也没办法,人各有志嘛!有一天,汉明帝刘庄突然间就想起了班超,他问班固:“卿弟安在?”你弟弟现在干嘛呢?班固回道:“先前为官写书,受值以养老母,现无事可做,在家读书。”以前还为官家抄写个书籍典章什么的,挣点小钱,贴补家用。现在他把这个工作给辞了,在家读读书,没什么事可干。

    “卿弟志向远大,安肯久无事乎?”你弟弟很有志向,怎么能长久地安于现状呢?“朕先授之以兰台令史之职,待边疆有事,便从戎远征可否?”先别让他在家待着了,这样太浪费人才,我呀先给他个官儿做吧,就跟你一样,做个兰台令史吧。等边疆有事,北伐匈奴的时候,再让他随军远征,投笔从戎怎么样?哟,班固自然是千恩万谢了。

    说了半天这兰台令史是个什么官呀?这个兰台令史,是汉代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的属官。主要的职责:一是检查监督吏民上书的文字是否规范统一;二是对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典籍进行保存和整理。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吧。

    兰台令史职务不高,俸禄很低,每年只有一百石粮食的俸禄。汉代官员所发的俸禄,也就是工资吧,是以粮食计算的。工资最高的那就算三公了,像什么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司马(太尉)了,他们的工资是每年一万石粮食,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年薪300万。这兰台令史,则是工资最低的官员,俸禄一百石,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是年薪3万,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不到3千块钱。

    可班超这心根本没放在这儿,他一直想在边疆立功,万里封侯。这兰台令史干了几天又不干了,他整天骑马射箭,舞枪弄棒!班超可能是天生的练武材料,天赋异禀,没几年的功夫,武艺练得越来越好。窦固也非常欣赏班超的才华,没事就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探讨些个兵书战策什么的。这次窦固出兵北伐,特意带上了班超,让他做中军假司马,就是副参谋长吧。嘿,没想到,班超这次出征一连立了三件大功!哪三件大功?义救窦孟孙,说走兰虎尔,枪挑呼延寿!

    北匈奴南呼衍王呼延寿就这么完了?可不是嘛,这些个多国联军走了之后,窦固命令大军将伊吾庐城的东、南、北三面围住,单留下西门,这叫围三缺一。然后派大将耿恭率精兵两千,在西门外二十里的乌拉山口设伏,只要呼延寿一到,你就死战不放,绝不能让他通过乌拉山口向北逃窜。窦固又给了班超一支令,让他率精兵一千,埋伏在三十里外的蒲类海一带。呼延寿走到这儿,一定是疲惫不堪,你就把他们一网打尽!

    呼延寿果然中计,这才被班超一枪挑死,匈奴兵也都全军覆没!

    窦固窦孟孙领兵攻打伊吾庐城,可谓大获全胜!他一面写表章,表奏汉明帝;一面派出探报,打探其它三路大军的消息;然后再以关宠为宜禾都尉,留下军校五百人在伊吾庐地屯田。都安排完了之后,大军浩浩荡荡班师回到了张掖。

    没过几天,有探报来报,说其它三路大军无功而返。

    “什么?”窦固一拍帅案:“真是岂有此理!”

    “窦融字周公,扶风平陵人也。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弟……融世任河西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

    ——《后汉书·窦融列传》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擁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彪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而嚣终不悟,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部西河以拒隗嚣……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缺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

    ——《后汉书·班彪列传》

    “班固字孟坚……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覆考,不能自明,及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

    ——《后汉书·班固列传》

    “班超字仲升……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生燕颌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候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后汉书·班超列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