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变数
建安元年,八月二十三。
因粮乏而在新郑顿足数日的兖州牧、镇东将军、费亭侯曹操,终于在得到补给后,顺利来到雒阳觐见天子。
有了荀彧从颍川、兖州寻求到的支持,一时间财大气粗的曹操给上上下下几乎所有人都赠送了礼物,此举博得了君臣的好感,都说他比张杨还慷慨。
随后,在司徒赵温、卫将军董承等人的进言下,曹操抢过了大将军韩暹兼任的司隶校尉,并录尚书事,正式参预朝政。
曹操此时扮演起一个打手的角色,根据董承的授意,开始上疏弹劾韩暹的罪责,甚至因为张杨与吕布的交好,与吕布有仇的曹操顺带把张杨也列入了弹劾之中。
韩暹虽然还是大将军,但麾下兵少,在听到曹操上疏弹劾他,害怕天子追击他往日的骄横失礼等罪责,连夜出奔梁县,投靠杨奉去了。
就在曹操准备乘胜追击,进一步建立威信时,保持沉默的天子忽然派辅国将军伏完出面,将韩暹来不及带走的余部招抚至麾下,予以收编,然后对曹操的弹劾亲自予以回复:“……暹、杨有翼车驾之功,既往一切勿问。”
谁能想到曾经韩暹待天子是何等无礼,致触盛怒,可最后天子居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远在梁县的韩暹听到宽赦诏书后,喜极而泣,连忙送来谢表以示忠心。
曹操感觉蓄好力准备挥出去的拳头落了空,实在是难受,威信倒是立了,但天子突然来这么一出,像是自己为他做了嫁衣,更显得天子手段高明。
“虽早已知国家英睿,却未料竟有如此智计。”曹操感觉自己小瞧了这位天子,原本还把他当十五岁的少年看,可现在却让他有些棘手:“幼阳、公仁可有教我?”
都说天子英睿,做臣子的应当高兴才是,却还要教他什么呢?教他如何对付天子么?
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侍中丁冲立即向曹操抱怨说道:“天子虽然聪慧,但到底年少识浅,依往常,哪里能有这样的才智气魄?一定是那个刘升之在临去前,对天子有所遗计。公有所不知,此子骤获宠信,蛊惑天子,在朝中搅弄风雨,使得朝局不安!此子不除,今后必成大患……”
曹操皱紧了眉头,没想到这背后还有刘登的影子,他看向董昭,说:“公仁,这刘升之不是已失信于国家了么?那日他被贬斥出京,难道还别有隐情?”
“诶,少年心事,我实不知啊……”董昭苦笑着摇了摇头,他已经三四十岁了,哪里还懂得小年轻之间的矛盾。
不过虽然对自己的离间未能彻底生效而感到失望,但局势依然在他的掌控之中:“不过天子虽以出人意料之举,吞并韩暹所部,但朝廷公卿大都倾心于明公。如今明公已是录尚书事,可参与朝政,大可乘此机会,讨有罪、赏有功、矜死节,赏善罚恶,以树威权。”
“何谓‘讨有罪、赏有功、矜死节’?”曹操虚心求教。
董昭捋须一笑,将早有的成算说了出来。
曹操连连颔首。
次日,曹操上疏,请诛杀昔日亲附李傕、郭汜乃至于杨奉的尚书冯硕、议郎侯祈、侍中壶崇等人,以惩恶除奸;然后又请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种辑等十三人为列侯,以嘉护驾之功;最后又追赠已故的射声校尉沮儁等人,褒奖他们在保护天子途中被李傕俘获、宁死不屈的气节。
清算与封赏早就该由朝廷来做,但由于韩暹、董承等人连日争权夺利,将此事搁置,最后竟成为曹操用来笼络人心的方式。
做完这一切后,曹操准备进一步掌握朝政,于是担忧的对董昭说道:“我本意奉天子以讨不臣,整纲肃纪,再兴汉室。奈何天子受小儿唆使,颇多主见,恐为掣肘,届时政令不一,反致生乱,公仁可有计较?”
说到这里,曹操不由得想起不久前病故的谋士戏志才,倘若他还在自己身边,必能为自己筹划,也不至于现在处处都要问计于眼前这个素未蒙面,却始终为自己着想的董昭。
曹操本不想多疑,但奈何董昭实在太殷勤了。
董昭说道:“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春秋五霸之功。但朝中公卿之中,人心多有未服,杨奉等将又近在卧榻,公在雒阳辅佐朝廷,事有不便。唯有奉驾迁许,此地既远河北,又在兖州之后,从此朝廷便在公股掌之中,陟罚臧否,何敢不从?”
这其实与荀彧对曹操在书信里提到的策略不谋而合,曹操暗自点头,只是仍有顾虑:“但杨奉等军还在梁县,且听说他兵马强健,他会同意朝廷再次迁都么?”
这些董昭都为曹操考虑好了,他当即说道:“杨奉虽强,但没有党羽,何况明公此前多与其交好往来,足以见彼此之间亲信。明公此次能得以入朝,也是有赖于此人相助,倘若明公派人送上厚礼致谢,再加以游说,称雒阳乏粮,不足以供应朝廷及大军,或可以迁往鲁阳。鲁阳离许县近,运粮方便,又离梁县不远,杨奉必会赞同,到时明公护驾南行,乘其不备,假道入许,则杨奉也追之莫及。”
曹操听罢,连声说好,当即派人给杨奉送礼,并提出迁都的建议,杨奉也没有多少怀疑,点头同意了。
有了杨奉的支持,曹操当即上奏建议迁都,并在私下与天子、三公会面时交代了迁都许县、脱离杨奉威胁的真实意图。
赵温自然是支持这一决定的,但司空张喜却很是犹豫,他是汝南人,暗受袁绍、袁术指使,不知该留在雒阳以近河北好,还是前往颍川以近淮南好,于是左右为难,还拿不定主意。
太尉杨彪直接表示反对,他看出了曹操的野心,不同意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朝廷再次迁都。
录尚书事参与朝政的一共有四个人,来投票的话就是二比一,再加一个弃权,曹操自谓优势在我,可坐在上座当吉祥物的天子却使用了一票否决权。
“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皆望一朝安定,君臣正位,以致天下太平。如今再复迁都,是何道理?”天子还没从变声期走出来,声音沙哑,却有种介乎少年与成人之间的磁性:“再者,许县既非州郡治所,一小县耳,又无宫室,迁都更徒劳民力。朝廷去雒阳而就小县,天下人该如何看待?诸公可有思及?”
“陛下,许县虽小,但未经多少战乱,百姓安定,户口殷实,物资丰饶,足以为临时行在,待朝廷克定天下后,再还复旧都不迟。”曹操立即劝说道。
赵温也跟着帮腔道:“当年朝廷渡河至河东,也曾以安邑为陪都,安邑也是小县,迁都于许,如何不可呢?雒阳虽是旧都,但方今天下之乱,非是入雒方可安定,朝廷倘能自强,都雒抑或都许,皆无不可,还请勿虑。”
接着,赵温又拿出几份奏疏,这都是新近被曹操‘赏有功’的那些人写的支持迁都的奏疏。
天子看到当初那些口口声声雒阳是宗庙所在、不得不迁的人,如今都改了口,心头愤然,口中仍坚持说道:“雒阳是宗庙所在,公等忍弃,我不舍也!不在雒阳,朝廷还是朝廷么?我还是天子么?”
曹操最后还想试图说服,甚至用杨奉来施加压力:“雒阳是宗庙所在不假,可如今杨奉自拥强兵,时刻威胁朝廷,又一力赞同都鲁阳。臣所带之兵不过千余,实在难以保卫朝廷,请陛下睿鉴。”
“辅国将军麾下有兵近两千,曹公与卫将军合兵也有两千余,杨奉麾下也不过四五千之数,难道还不敌吗?”天子从刘登身上学到了不少,尤其是第一时间就派伏完接管了韩暹留下的余部,做到了‘先建禁军,强大本身’,手中有兵,这才有了说‘不’的底气:“曹公自称善用兵,若连这也怕,还论什么迁都?”
这话登时让曹操哑口无言,天子借此一声断喝,难得的拿出了乾纲独断的气魄,断然道:“此事勿议,且退下吧!”
事后,倍感孤立的天子唤来了仍支持他的杨彪:“当日刘升之出走前,曾言‘朝中必有招致外臣以自固权势者,犹如何进之招董卓’,我那时还不解其意,如今看来,事事都被他料中了!本以为曹操忠忱,能辅佐朝廷,谁知他竟也想行董卓之事。”
迁都长安一直是天子心中的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朝廷的威严便开始一堕再堕,如今曹操来朝廷没几天,不思如何进取,专想着给自己立威,又提起迁都,与董卓、李傕这些把他当奇货的人何异?
杨彪也没想到就这么一件迁都的事就触动了天子敏感的内心,使其对曹操改观,但他也不为曹操分辨此举有几分是出自忠心,而是说道:“曹操如今已联手赵司徒、卫将军等人,又击退韩暹,赏善罚恶,声势颇大。就连杨奉也赞同迁都,臣恐怕……”
“必须立即派人联系大司马,请他上疏声援,或者带兵来助阵。”天子还记得刘登对他说过的合纵连横、多方制衡的策略,当即用了起来:“对了,曹操不是对杨奉使诈,假借迁都鲁阳为名、实则迁许么?把这个消息派人告知杨奉,且看他二人如何。”
杨彪眉头一抖,没想到天子居然会使出这样的计谋,想来这既是曹操的疏忽、看轻了天子,又有刘登先见之明的缘故,他心念一转,故意叹道:“若是刘升之在就好了。”
天子脸色微变,抿了抿嘴唇,冷淡的讽道:“他在又如何?他在就能赶走曹操么?以后不要再提起他了。”
可刚才不是你先提起他的么?杨彪腹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