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91章 意外

第91章 意外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本以为诸事顺遂,未料天子坚持不允,如之奈何?”城外营寨中,几次与天子、三公会议都无功而返的曹操烦恼的说道。

    董昭颇感意外,在听曹操将前天朝上的情形叙述一遍后,眉头紧锁,说道:“据在下所知,陛下虽聪慧有主见,但很少像这般回绝公卿的意见……”

    “难道朝中还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曹操皱紧眉头,喃喃自语道:“是杨彪?可他与袁术有亲,又与袁绍有隙,离开雒阳、远离河北也不是对他没有好处……”

    董昭心里想到一人,但转瞬抛开了这个念头,太不对了,刘登不过十五六岁,即便才智超过常人,也不可能这样处处料事在先。自己筹划迁都的事从未表露出来过,刘登绝不可能知道、也绝不可能提前为天子筹划!

    曹操也已从董昭的神色中有所猜测,他轻声道:“不会又是那个刘升之吧?”

    见董昭沉默不语,已是默认,曹操神情渐渐严肃起来。

    这几日曹操入朝后也深切了解了许多关于刘登的事迹,虽然有些士人说刘登沽名钓誉、擅起战乱、罔顾朝廷等等,但在曹操看来,无论是在安邑城下驱狼吞虎,利用范先与胡才的一场大战,顺利推动了东迁的计划;还是在东迁途中英勇护驾,到雒阳后为公卿准备居所、断粮后救济底层官员,以及借机击杀胡才,利用杨奉与张杨的矛盾使二人离开朝廷……

    种种行迹,无论是心机还是才谋、胆略,都是世间少有,有些做法或许稚嫩激进,但已经足够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视了。

    尤其是在听到刘登曾极力向天子建议过推行屯田以经营河南、恢复元气,练强军、修德政,再以大义远交近攻,制衡州郡……曹操每想到这里,就感慨刘登的才华不凡,常叹道:“若刘升之在,吾安能进京?”

    曹昂坐在旁边,听后立即说道:“阿翁何必叹一小儿?此子再有才智,不也是被董公几句离间,离开朝廷了么?我想他也不见得有多厉害,不过是得天子喜爱,以及朝中无能人,无以钳制罢了。”

    他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同样都是差不多大的年纪,凭什么别人嘴里提到同龄人都是半句不离刘登?尤其是自家老爹,都快把对方当自己的劲敌了,可刘登明明是曹昂先看上的!(?)

    “你小子懂什么?”曹操不悦的呵斥道:“刘登之才胜你十倍!虽是有公仁离间,但谁知他没有早生退意?他其实早在护驾来雒阳后,就该回豫州去了,可他还留在这摊浑水里,正是想通过天子操纵局势,后见事已成,然后退走,这些你都学得会么?”

    “阿翁,我……”曹昂被曹操训斥后,头也不敢抬,嗫嚅着说道。

    曹操在心里叹了口气,嘴上仍说道:“你还是得多学学经史,平定天下不是光靠兵法就能行的……回去后,我会请文若收你做门生。”

    “孩儿谨诺。”曹昂很好调整了心态,收起了面上的委屈神情,抱拳说道。

    曹操点了点头,说道:“你出去吧,帮你子廉叔巡视营寨。”

    “子脩矫健开朗,也不失为少年英杰,明公实不必屡屡敲打,温言嘉勉也不失为教子之法。”丁冲是曹操的母族、妻族,外戚中的外戚,两人私下说起话来也随便得很,甚至连对方怎么当爹教儿子都能提意见。

    董昭自然没有这样的待遇,但还是很有眼色的观察到曹操并不是真的恨铁不成钢,于是也夸赞了曹昂几句。

    曹操这才有了台阶下,说:“我本以为有此良驹,便是袁本初膝下诸子,也不及他!奈何又听到一个刘升之……方今天下,真是能人辈出啊。”

    “刘升之年纪轻轻,便已是右都候,执掌剑戟士,离开时更追拜都尉。子脩公子年岁十七,正是男儿好年纪,有刘升之这个先例在,何不荐举其到天子身边任事?”董昭借此回到刚才的话题,委婉的暗示道:“不为右都候,也当为羽林监。”

    曹操领会到对方想通过控制兵卫或郎卫,以达到掌握天子身边禁军的目的,微微颔首。

    丁冲更是领悟的深,他也不管那么多,直接将众人不便言说的话说了出来:“不论是谁在暗中阻拦,如今明公手握大军,又有兖州以为倚仗,身旁还有董承做帮手,杨奉也中我等之计,欣然同意。倘若明公一意力行,朝中又有谁能拦阻?杨公、张公虽是录尚书事,但手下无兵,如今天下方乱,明公平生又常有匡佐之志,如今正是时也。”

    曹操眉头一跳,但他也并没有反驳,的确,虽然天子手中有两千余人,但支持曹操的董承、杨奉等人已远远胜过天子,若是强行移驾,也不是不可……

    “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明公深思。”董昭跟着附和说道,虽然这样会让曹操建立的形象急转直下,但为了迁都后更好的控制朝廷,也不得不这样做了。

    曹操正要点头同意,却见曹昂去而复返,带着被他举荐为扬武中郎将的曹洪一起进来了,口中还带了一个震惊的消息:杨奉得知了曹操暗中迁许的计划,勃然大怒,派了使者前来质问。

    “此事机密,杨奉又是如何得知的?”曹操大惊失色,下意识的看向了董昭。

    董昭立即撇清道:“在下始终心向明公,岂会做这等首鼠两端之事!”

    “不是你,难道会是杨公?还是天子?”丁冲从仅有的人选里,立即猜中两个人。

    曹操脸色阴沉,此时也不是追究是谁告密的时候,原本与他共同支持迁都的杨奉此时自知受骗,要与他兴师问罪,一个不好,自己可能就将独自面对杨奉的兵马征讨。

    难道天子就不怕京畿再度爆发大战么?

    更或者说,天子想借杨奉之手,将曹操逼出雒阳?

    天子就这么不信自己么?

    曹操来时也是满腔热血,本想着靠自己的力量,仗着朝廷的大义,平定天下,兴复汉室。在此之前,带领君臣脱离杨奉的控制,迁都许县,甚至是掌握最高权力也是每个臣子都会做的事,但他归根结底,还是对汉室保持着一份忠心与尊敬!

    可天子为何要这样做?宁肯如此,也不愿随他去许县?曹操不由倍感失望。

    董昭这时已立即想出了对策,连忙说道:“明公,此时若杨奉带兵入雒,必难以应付,不若遣派使者前去解释,安抚其心。就说迁都于许只是朝臣议论,认为此地粮草充足,适宜驻跸而已,既然不愿,朝廷暂不迁都就是。”

    “不迁了么?”曹操目光微寒,静静地看着董昭。

    河南贫瘠,供养不了大军,又夹在河内、杨奉、袁绍的眼皮底下,时刻遭受着威胁。曹操才收复兖州不久,也不能一直离开自己的地盘,现在说不迁都了,那曹操是要继续留在此处,还是先回兖州?

    无论是哪一项,都是曹操不能接受的。

    “是暂不迁都。”董昭直视着曹操的眼睛,他面无表情的道:“袁冀州在河北,不日将讨平东郡,届时若又有迁驾之意,朝廷还能拒之么?孰轻孰重,利害相权,届时就是机会。”

    曹操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缓缓吐出,似乎下了一个决定:“那就依公仁的,就在雒阳继续迁延一段时日吧。”

    董昭拱手谢道:“明公睿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