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所过
“李通那里来信了没有?”刘登一直目送着周氏的船只顺流飘向天际,成为白云中的一片,身子依然站在芦苇丛中,背对着众人。
李通是江夏人,以游侠的身份闻名于江、汝之间,天下大乱时与同郡人陈恭一同起兵,盘踞在汝南郡西边的朗陵县,多年吞并、经营下来,已然成为汝南西部的一大豪强势力。
刘登在经过安城时便派人联络过对方,他知道自家老爹要想将势力延伸至汝南,就不可避免的要拉拢李通这样的实权派。
“信使已经回来了,李通愿意听主公号令,但是并未答应前往小沛参见主公。”徐盛有些纠结的说道。
“想必李通也只是表面尊奉,刘将军虽是朝廷封拜的豫州牧,但到底武功不足,又是新从徐州败来。若是能建立战功,豫州境内,像是李通这样的观望之人,必然会望风来投。”徐晃却是看得明白,因为他其实也是这样的人,只是接受了关羽的邀请、又相信自己看好刘登的眼光,所以才尽可能忽视了刘备当前的战绩。
刘登也深觉此理,说到底还是得靠自身实力足够硬,拳头不够硬,这几天任由他费尽口舌,也只得了些首鼠两端、不肯彻底站队的墙头草,鲜少有全力支持的;但只要接下来刘备一方打个胜仗,建立威信,掌控豫州也就容易了。
“罢了,只要李通当前还没选择依附其他人,我们就有机会。”刘登摆了摆手,话锋忽地一转,又说道:“不过,李通此人性情难测,也不能全依靠他,还得多联系朗陵、阳安附近的豪强,例如瞿恭、江宫、沈成等人,他们实力弱小,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还有桃山的张赤……”
说着说着,刘登转过身来,看到自己身边尽是徐盛、徐晃、许定这些武将,本来的文士梁习也遭在雒阳时,就跟着孙乾先回小沛了,一时之间,身边竟没一个可以商量的人。
“罢了,还是回去说吧,回去后此事我也做不了主,还得请示阿翁的意见。”刘登哈哈一笑,看向众人。
众人也不介意,他们已经习惯了刘登发号施令的样子,也习惯了接受他的指挥。
于是刘登一行采取了与周瑜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不日抵达曾经的汝南郡治平舆,从平舆往东北行去,回到陈国,刘登再度见到了陈国相骆俊。
骆俊这段时间一直关注着朝廷给刘备父子的封赏,深刻感受到刘登在天子身边的信重,也发觉得自己当初选择与刘备合作是何等正确的选择。
在与刘登寒暄一会后,陈王也特意将其召见,对刘登在天子面前为他说了好话,从而使朝廷不再追究陈王此前带兵参与关东讨董盟军的举动。为了表示感谢和支持,陈王与骆俊慷慨答应了刘登的请求,愿意运一千斛米麦到新郑,帮刘登还债。
临走时骆俊还额外送了不少粮草军械托刘登带去小沛,既像是示好,又像是还了刘登人情,表示不再亏欠。
眼下骆俊虽然投靠了刘备,但二者之间的统属关系并不如麋竺、简雍那样紧密,只算是半独立的盟友,终归到底,还是刘备没有足够的威望让骆俊这些人放心。
但刘登还是忍不住叮嘱有些飘飘然的骆俊,说:“府君好接贤纳士,收养门客,虽有古君子之风,但值此乱世,也需留心分别,万不可让奸人近身,以误大事。”
骆俊矜持的点点头,表示明白,但有没有放到心里去,刘登就不知道了。
刘登心里这样想着,带上陈国送了大批粮草辎重等礼物,顺顺利利抵达梁国。梁国此时已被刘备推荐、朝廷封拜的梁相麋竺接管,与其一同的还有建忠校尉关羽。
徐晃与关羽久别重逢,格外喜悦,两人执手畅谈,尽是一些兄弟叙阔多年的话,旁人一时也插不上嘴。
麋竺只好请关羽将徐晃、徐盛等人带去城外军营安歇,自己则是带着刘登进入睢阳,拜谒了梁王以后,便到了国相的宅邸。
“麋君已是梁国之相,位列二千石,我还没有来得及准备贺礼,恭喜麋君呢。”刘登与对方几番推辞,不肯上座,最后还是与麋竺东西对坐才罢休,他笑着说道:“梁国屡遭战乱,不比陈国富庶,实在是百废待兴,要想将梁国经营成可靠的后方,还得有劳麋君多费心了。”
“升之不必如此客气,能受朝廷封拜为梁相,我知道你一定也是出了力气的。”麋竺温和的笑着,他此时也是春风得意,原是徐州从事的他,一跃成为了郡国长官,着实是从豪强到士族迈出了一大步。
刘登暗自点头,从进门让座直到现在,麋竺始终对他恭敬有礼,可见对方并没有因为成为梁相而对刘备以及他的态度发生改变。要知道此时连刘备自己所在的沛国都只占了北部的三个县,而梁国比刘备所在的沛国北部还要大,若是所托非人,必会造成极大损失。
好在目前不用考虑这一问题,虽然梁相并不是刘登所期望的简雍,但麋氏与刘备有姻亲,从刚才的一番试探来看,其忠诚与能力也足以信赖。
“梁国如今确如升之所言,百废待兴,我初受诏命时,国内还有不少贼寇不服,欲阻止我赴任。好在使君命关校尉领兵千人护送,驻守睢阳,旬月之间,这才勉强安定局势,不负使君所托。”麋竺简单说起了自己到梁国上任的经历,排除掉最初的艰难后,接下来的事情就顺利了:“梁王知我是朝廷封拜,特意召见,趁着年底即将上计,我又给各县派遣使者,如今也有大半得到回应。”
麋竺是东海豪强,素有君子之名,性格雍容大度,在士人当中很吃得开,这段时间他花尽心思,四处结交梁国豪强士人,得到了不少支持。再加上关羽以及自家人、都尉白寿也带兵四处征讨国内零散的贼寇匪徒,使得以梁国国都睢阳为中心,将势力向四周蔓延。
“麋君辛苦了。”刘登知道对方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由衷感谢道,接着又说:“国内有贼寇敢公然不服王命,必是有人在背后算计,记得我离开梁国时,听说曹操、袁术各有委任梁相,或许是他们暗中作祟。”
“梁国九县,我军已得五县,或是由你在陈国时推荐而来的袁敏等人担任令长,或是由现有令长在效忠后继续留任。其余四县,一个是东南方靠近沛国的砀县,在那里还是由袁术所授任的国相罗怀占据,另外的宁陵县、鄢县、薄县,靠近兖州,其令长都是曹操委任,虽然其撤走了私任的国相,但仍有部分兵马屯驻于此。”麋竺说起了梁国现今的形势,面上仍有忧色。
“麋君不必忧虑,时下要做的,一是统计户口,召集流民安居屯田;二是轻徭薄赋,广施仁政以安人心;三是整训兵马,收各县兵以为己用。如此一来,梁国必会有一番新气象,至于其他四县,暂且不去管他。”刘登为对方出了几个主意,继而宽慰道:“前有阿翁在沛国整军理政,后有陈国富饶以作支援,内有二叔带兵镇守,麋君尽管放手施为。”
麋竺听了刘登出的三个主意,深觉在理,这些方法他眼下也都在着手去做,但关键在于背后得有刘备的支持,不然他也很难推行下去。
说到这里,麋竺心里更有底气了,他笑着看向刘登道:“升之,到底还是你!”
刘登的计策不算如何高深,但麋竺仍对刘登的计策不吝赞赏,他其实想借此与对方多加亲近,试图深化双方的关系,但刘登心里始终有一根刺在,并没有做多回应。
休息一夜后,刘登清早就急着要回小沛了,因为他已从麋竺口中听说,袁术在得知刘备被正式封拜豫州牧后,心头大为不快,准备派兵来攻。局势不容乐观,刘登必须尽快赶回小沛,帮老爹刘备顺利度过这一劫。
在送别之际,关羽对徐晃依依不舍的说道:“本欲留公明与我并肩征战,奈何主公有令,不得推辞。好在日后我等俱在主公麾下,一同建功立业,想起就令人畅快。”
徐晃从关羽口中听了一晚上刘备起家以来的故事,此时也是对即将见到的刘备心向神往,抱拳说道:“云长,只要你我共事,何愁功业不建?我先去小沛见刘使君以及兄嫂、侄子,今后相见的日子还长,不必如此难舍。”
“小儿辈不知事,得托你多照顾了。”关羽心里还是惦记着关平的,这时他忽然看向刘登,两眼一眯,淡淡说道:“升之,此次有劳你了。”
刘登被对方这眯眯眼看的心里发憷,忙说道:“二叔这是哪里话,这都是小子应当做的。”
关羽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刘登想起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的性格,担心他会与麋竺、梁国士人关系弄得不好,忍不住叮嘱了一句,却引起了关羽的不悦。
“我自治军而不治民,本不与士大夫往来,何必由你多此一说?”
刘登脖子一缩,觉得自己一介晚辈确实管的宽了,关二叔、不,关二爷也是他能管的?
徐晃见状,立即打起了圆场,这才让关羽冷淡的表情缓和不少,麋竺也跟着说了几句,他本就是谦谦君子,对关羽的性情早已见怪不怪,此时正好带着睢阳令武周前来与刘登见礼:“关将军行事持重,颇有威严,升之且宽心就是。”
“是我多虑了。”刘登偷眼看向关羽平淡的神情,目光一收,开始与武周打起了招呼。
武周是原九江太守武端之子,时称雅士,是刘备从沛国招募的士人。他是沛国竹邑人,竹邑在沛国南部,可见刘备自从得到朝廷正式任命以后,已经可以将影响力深入到袁术控制的豫州南部了。
刘登与其多说了几句,觉得对方于治民颇有见地,不由得再次感慨刘备善于用人,若是他的话,不清楚历史的情况下,还真不知怎么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