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86章 辞行

第86章 辞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刘登此刻的部众组成十分复杂,既有二百名从小沛带来的淮上义从,又有百余名在沿途剿灭、如苌奴这样的盗贼乱兵的青壮俘虏,此后又借机吞并了眭固的二百余残兵,再加上徐晃投奔时带来的两百余人,林林总总加起来,竟是有七八百人,都快赶上董承了。

    由于磨合的时间太短,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刘登死心塌地,不过是看在刘登能给口饭吃、又有右都候的名分而已。

    更何况若是一下把人全带走了,不仅天子手中的实力会削弱,就连朝廷也不会允许他这样做,而且还会真的会坐实他拥兵自重的私心。

    刘登不能在最后关头坏了自己好不容易打造的名声,于是思来想去,干脆决定取其精华,只带最精锐、最忠诚的人走。

    这样既能在最后给朝廷留个好印象,又能保证队伍的纯洁度,这一路上也能省下不少粮草。

    他先是召集了所有的百夫长、队率、什长等中下级军官,对他们说道:“我知道你们大部分都是我一路受降接纳的人,如今也随我都成了天子的兵卫,这段日子以来我自谓也没有什么亏欠的地方……”

    “公子何出此言?要不是都候好心收留,我等早已沦为贼寇,饿死道旁了!”一个百夫长抱拳说道,他是从海西就跟过来的义从,堪称心腹。(此处征求龙套名)

    其余人也纷纷附和,他们对谁是当权者并不介意,在乎的只是谁给自己一口饭吃。

    刘登点点头,抬手往下压,轻声说道:“我自然知道尔等有感激之心,实不相瞒,我已向天子交了辞表,不日就要返回豫州。尔等既已是天子的兵卫,我断没有将你们一同带走的道理,何况京畿饥荒,出雒阳后,直到颍川才会有粮草补给,这一路上跟着我也是忍饥挨饿。所以我想最后嘱咐诸位,无论以后尔等归入何人麾下,都请继续代我保卫天子!”

    “公子!”那名百夫长口中始终叫着刘登过去在义从当中的称呼,而不是喊他的官职:“公子是要丢弃我等么?我等从海西追随公子一路来雒阳,自然也要一起从雒阳回去!这剑戟士,不做也罢!”

    这时有近两百名淮上义从涌入院子里,闹哄哄的却不显得杂乱,他们早已得知了消息,此时在那名百夫长的领头下质问道:“公子难道忘记当初是怎么说的了么?淮上义从,不离不弃!”

    义从们想起了这个誓言般的口号,齐声说道:“淮上义从,不离不弃!”

    徐晃在一旁看着,眼底流动着异样的光芒。

    饶是看了无数遍,徐盛、许定心中也依然是敬服不已,这也只有刘登,以仁义勇敢,真诚爱护每一位士卒,才会如此深得军心!

    他们不想保卫天子,只想保卫刘登。

    “好!”刘登的心情仿佛受到了鼓舞,也跟着念了一遍口号:“淮上义从,不离不弃!你们既然愿意追随我,我也绝不亏待!”

    说完,他便看向其他人,轻声说道:“你们也不用勉强,更不用担心我会随意将尔等抛弃,我已联系了辅国将军与长水校尉,他们都愿意接受尔等,粮草军械将与他们自己麾下一样。此外,我还会给你们一笔钱财,就当是这段时日相处以来,尔等听我号令的奖赏。”

    话音刚落,就有人将事先准备好的财帛抬了上来,这是刘登身上最后的一笔钱了,他要用这笔钱收买人心,好让这些留下的人即便以后也要记得他的恩情。

    许多人被打动了,一想到留下来不仅能保证前途,还能得到钱财,那些心志不坚定、目光短浅的人哪里还愿意跟刘登离开?有些开始一个个的表示感激刘登的厚爱,虽不能跟随回豫州,但会坚守职责,完成刘登的嘱托,继续留下保卫天子。

    于是经过一番筛选,有四百人将跟刘登一起离开。

    剩下的三四百人,刘登确实与伏完、毌丘毅说好,会向天子上书,将这些人交给他们统领,借此可换来伏完等人的支持,让他得以不用背负道义上的责难,顺利带人离开。

    “刘升之果真要走了?”卫将军府中,董承对侍中种辑问道,他轻蔑的笑道:“我还道刘升之是个聪明人,没想到也这般迂腐,天子和朝臣的几句猜疑的话就受不了了?若是我的话,麾下七八百人,又有护驾之功,还需看什么脸色?现在还要将一半人送给伏完,呵……”

    他既嫉妒且忌惮,伏完一直被他视为劲敌,封辅国将军后,手下掌管千把人,就已与他分庭抗礼。本来他想着设法推波助澜,让刘登与天子等人失和,自己再趁势拉拢,谁知刘登竟直接就走了。

    种辑却是觉得刘登趁早脱离朝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对方走也走的干净利落、不落口舌,还肯将兵马分出一半来给朝廷,就这一点谁能做得到?

    他看了眼董承,心底暗暗摇头,道:“刘升之既然离开雒阳,便无以威胁到将军,念在其父刘备在豫州也算是成了不少气候,将军何不派人前往相送,与其结好?倘若得到刘备作为外援,未尝不是件好事。”

    “种公说得有理,我这就派人去送些钱粮,笼络一番。”董承点点头,一个刘登没有放在他的眼里,但其背后的刘备却值得结交,不仅是豫州牧刘备,甚至是兖州牧曹操,也在他的考虑之中:“如今韩暹越发不知收敛,仗着自己兼领司隶校尉,处处干涉朝政,前日还从我手中抢了赵忠故宅当自己府邸!要不是他兵马较我强劲,我岂能容他在侧?”

    “韩暹确实张狂,若非朝廷有长水营等兵马护持,其恐怕专擅更甚!”种辑也是忧心说道。

    董承心中已有定计,接着说道:“前日我见了董昭,听了他的点拨,甚觉有理。这兖州牧曹操素来忠于朝廷,听闻朝廷回归雒阳,更是意欲朝觐,我若是命其带兵入朝,助我讨平韩暹……”

    种辑眉头一跳,潜意识里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主意:“曹操带兵入朝容易,可事后又该如何制之呢?”

    “他一个外臣、客将,事后给些封赏,让他回去不就行了?”董承摆了摆手,一切在他看来仿佛轻而易举的说道:“且不说他的表现就很是忠顺恭敬,单说是讨平韩暹以后,我与伏完手中兵马加起来,外有大司马为势,难道还逼退不了他?”

    种辑不知该如何反驳,只低下了头,暗自不知在想些什么。

    刘登就要走了,许多人纷纷前来送别,主要都是韩融、钟繇等豫州士人,然后再是一些裴茂、严象等交好的朝臣。

    他们既有不舍,更多的是鼓励和期许,因为他们知道,以刘登之才,回豫州就如龙回大海,必将兴起一场风雨。

    就连杨彪也在临行当晚找了刘登,向他透露道:“董昭之所以会知道陛下提前将封赏内容告知于你,其实是赵司徒所言。”

    “赵司徒?”对于这件事,刘登心里早有了猜测,杨彪一直亲近他,司空张喜虽然老顽固,但与他无冤无仇,也只有赵温一直不待见他,会将消息透露出去,可却没想到赵温私下竟与董昭有联系。

    若是如此的话,赵温岂不是也在这个时候与曹操搭上线了?

    难怪历史上曹操入雒阳后不久,罢免了杨彪、张喜,三公之中唯独留下了赵温,甚至让他居其位十数年。

    刘登轻叹一声,道:“现在知道这些也无济于事,我无论如何都不能留在雒阳了。只是请杨公今后小心,千万要看护好自己,倘若有变,就去找长水校尉。”

    “你话里的意思,难道是会出什么事?”杨彪眉头微皱,他本来还抱有一丝希望劝刘登留下的。

    刘登摇了摇头,他心中不免感慨历史的惯性如此强大,自己布置多日,曹操竟还有这么多人的支持,面对杨彪的疑问,他只说道:“朝廷不日将有大变,虽无董卓之祸,但也不远矣,还请杨公保重,留下有用之身,他日再会,另议兴亡不迟。”

    杨彪喟然无语,默默叹息,有些事情既已到了这个地步,即便是他也是感到无力。

    建安元年,八月十三。

    刘登率领四百义从,出雒阳东门,准备往南踏上归途,在队伍中,他还带上了卫尉周忠的棺木,早前他就许诺过,要将周忠护送回庐江,此次也是实现诺言。

    走出城门后,刘登等人很快来到一处废弃的长亭下,这处长亭正是当日他们来雒阳时停驻过的亭子,那时刘登就坐在亭中的草席上,一边等待许定、徐盛带兵击败苌奴,一边在这里编草蚱蜢。

    没想到白马过隙,一晃又回到了原处。

    刘登在亭下刻意待了一会,心中顿时升起无限感慨,记得来雒阳时意气风发,离开时虽也是踌躇满志,但心里却装了不少沉甸甸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裴茂骑马赶来了,他不是特意来长亭相送的,而是气喘吁吁的送上了天子突然颁下的诏书。

    众人皆惊疑不定,以为天子回心转意,舍下脸面来要刘登回去,就连刘登也是心头一跳,也有了不该有的错觉。

    结果诏书却是“……拜刘登为宣义都尉,封关内侯,以宣君臣之义,旌护驾之劳,早日克定地方,功告太庙,使朕心慰。”

    刘登听到后,顿时笑了起来,这一笑击破了胸中块垒,让人格外畅意,他接过诏书后,对雒阳拜了几拜,然后转身就走了。

    那身影潇洒,一如来时。

    杨安殿中。

    天子正束手在宽大的袖中摆弄着什么,听到身后的动静,头也不回的说道:“刘升之走了?”

    裴茂低声回道:“奉诏之后,刘登再三拜倒,感激流涕,然后便离去了。”

    “他还感激流涕?”天子淡淡的质疑道,有些不信,但并未再说什么。

    裴茂一时有些摸不住天子的心思,要说舍不得吧,又把人放走了,要说舍得吧,最后那一道诏书显然是在给自己含蓄的找补,真是不懂年轻人。

    “罢了。”天子轻叹道,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将手举到面前,紧紧盯着刚才在手中把玩的物件,声音很轻、轻的仿佛要吹走一片羽毛似得:“让他走吧,走了也好。”

    裴茂一时没有答话,却又听天子问道:“曹操是否要来了?”

    “唯,骠骑将军杨奉、卫将军董承先后请召,兖州牧曹操也上疏恳切,司徒赵公也以为不该拒其美意,故而……”裴茂回答道。

    “是么?正好见他又是何等样的忠臣。”天子轻笑一声。

    说着忽然转身,裴茂忙的俯下身去,但还是不可避免的看到了天子手上拿着的东西。

    那是一只干枯的草蚱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