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关于小黑蝶暗恋小白兰这件事 > 第89章 第87章

第89章 第87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在与沈岱见面之后,刘愉对于官员们所持有的观点已经有了基本预期。他耐心的听着官员们的辩论,越听越觉得自己的内心是矛盾的,立场也并不那么坚定:

    黄爱卿支持现在讨伐匈奴,他所说的匈奴善于制毒、心狠手辣并非虚言;但次辅认为中原有埃风和岭月保护,匈奴不会冒险来袭,这也不是浮夸之语;

    刘爱卿说匈奴或许会制出一种比埃风和岭月都厉害的毒药,届时中原将生灵涂炭,这也是朕的忧虑;但孟爱卿认为,打击一个人不能将其逼入绝境,否则他会狗急跳墙,干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之类的事情,对于匈奴也是同样的道理;

    郭爱卿说现在匈奴式微,还处在战败的阴影中,是打击他们的最佳时机;但王大人说中原也并非处于繁荣兴盛之时,需要安定下来让百姓先把粮仓储满,这点朕在出巡过程中已经深有体会……

    这次廷辩,几乎所有人都争得面红耳赤,刘愉安静的听着,有一个人比他更安静,那个人就是沈岱。沈岱今日的目的也不光是记下所有人的主要观点,他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试探刘愉对于中原向匈奴示好的反应。

    沈岱侧目,看向一人,那人名叫邓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

    邓高神色紧张,看到沈岱的侧目后更显拘谨,过了一会儿,他像是鼓足了勇气,向前迈出一步,说道:“皇上,诸位大人们担忧匈奴会大肆报复中原,这的确是我们的燃眉之急,但这一问题不一定非要通过战事来解决。”

    长时间的聚精会神令刘愉感到有一丝困乏,他挺了挺腰身,问道:“爱卿有何看法?”

    邓高低着头,谁也没有看:“如果我们可以主动向匈奴示好,与他们联为姻亲,通过礼尚外来而非针锋相对的方式与他们修复关系,或许可以降低匈奴报复的可能。”

    邓高说罢,刘愉还没有反应,其他官员就开始猛烈的抨击他。

    张大人是支持讨伐匈奴的,他说道:“示好?为何不是匈奴向我朝示好,他们才是战败的一方,他们没有送来质子,也没有派来使者,就说明他们准备背水一战,我朝为何要放低姿态?”

    反对现在讨伐匈奴的刘大人也不认同这一方法:“过去几十年,匈奴在我边境烧杀抢劫,数次直入中原腹地,屠戮的百姓数不胜数,这笔账无法被祁丰之役所抵消。倘若我朝主动向匈奴示好,恐怕会令百姓和匈奴觉得我朝懦弱无能,使百姓寒心,丧失我朝威严。皇上,此举还应三思而后行。”

    刘愉微微点头,看向邓高:“爱卿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邓高忍住没有看向沈岱,将头埋得更低:“回皇上,臣没有要说的了。”

    刘愉点头,看向其他人,又问:“其他爱卿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无人再补充,刘愉便总结道:“诸位爱卿的观点朕已悉知,首先,无论立场如何,诸位都认同我们应该让匈奴为他们过去几十年的行径付出代价。只是一方认为我们现在就应该讨伐匈奴,另一方认为现在不是合宜的时机,应当日后再考虑此事。朕说的对吗?”

    众大臣们纷纷回道:“皇上所言极是。”

    刘愉道:“讨伐匈奴的确是夜长梦多之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仓促上阵。”此话一出大臣们便明白了皇上的立场,支持现在讨伐匈奴的一方一时间变得垂头丧气,而另一方则欢欣鼓舞,满怀期待的听着刘愉的下一句话。

    “朕在出巡期间所著的‘问苍生’诸位爱卿都已看过,想必你们也都清楚有很多事需要我们现在就去做,比如修葺大坝水堤,再比如调控和安置过去十几年由于逃灾而到处流窜的灾民。在百姓眼中,这些事远比讨伐匈奴要重要的多。”刘愉看着阶下众人的反应,许多人的神情逐渐肃穆起来。

    “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悲观或乐观,要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同时冷静的观察和等待匈奴的反应,有条不紊的推进战事准备。”顿了顿,刘愉继续道,“但首要之事还是兴复国内,让百姓饱食暖衣,等各地粮仓库房均填满之时,我们再考虑主动攻打匈奴。”

    皇上的这一番话结束了争论不休的讨伐匈奴问题,同时也开启了另一个新局面,这一局面涉及全国上下:年久失修的大坝水堤得到了修复,四处猖獗的土匪强盗被招安或被消灭,流民被劝返乡或者被安置在了原地,霸占土地和资源的各地巨室也得到了整治……

    在沈岱这一班内阁的带领下,中原以极高的效率恢复着元气。仅仅过了一年,就初步实现了无苛令、无酷吏的国泰民安之象。

    最能直接感受到这一变化的京官当属徐檀灵。

    在这一年的光景里,他数次出入京城,每次来到京城以外都能感受到良政和贤臣所带给百姓的变化。在这期间,徐檀灵还亲自写了两本书,均是为民间医师所写,第一本是教授他们辨认药草的,另一本则是教授他们如何处理常见疾病的。

    相比于徐檀灵,京城内的其他官员则只能通过各地呈上来的奏折窥见民间的形势——民间形势正呈大好锦绣之态,最直观的反应便是那张呈报全国人口数目的奏折。

    在这一年初秋之时,徐檀灵回京准备动笔写第三本书,荣椿也在此时返京——过去三年,荣家都在南方老家为荣椿的祖父丁忧。

    荣椿的父亲由于年事已高,卸去官职,留在了老家。在荣椿动身前往京城之前,他将荣椿唤至自己的房间内,告诉他,如今人心不古,再也听不到对祁丰之役徐顾二人所犯下罪行的批判之声。无论此二子现在作何姿态,他们的存在对中原而言始终都是一个隐患,如若时局有变,希望荣椿能不狭隘固执于旧情,秉承大义,彻底解决这一隐患。

    荣椿答应了父亲,在回京的路上,他一直都在祈祷不要发展至这一步。

    “这是给我的吗?”郁珏将戒环拿起,看到顾蕴点头后,便将其戴在了自己的拇指上。

    顾蕴伸手,按动了戒环的一处,戒环上突然翘起如猫爪一般的尖锐物,郁珏惊呼一声,顾蕴笑了笑:“暗器,不要乱摸,上面有毒。”

    郁珏点头,顾蕴又按动了一下戒环,暗器收了回去。

    “你试一试。”

    郁珏模仿着顾蕴,小心翼翼的按动了戒环,尖锐物长出,再按动一下,尖锐物收起。郁珏抬眼,眼里的惊喜和兴奋还未消除:“谁设计的,这么精巧。”

    顾蕴喝了口茶水,说道:“我师父。”

    “敛大人?”

    顾蕴点头:“这戒环是在最紧要关头保命用的。你按出这暗器,向贼人的太阳穴扎去,须臾他就会毒发而亡。”

    郁珏对怎么使用这一暗器似乎并不感兴趣,他有些敷衍的应了顾蕴一声,顾蕴刚想问他记住了没有,此时一侍卫走进屋里,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郁珏看到顾蕴神色一变,说了句“把朝服给我拿到前厅”然后便起身离开了房间。

    “首辅呢?”

    “已经在御书房里了。”

    顾蕴脚步匆匆走到御书房门前,房门紧闭着,依稀可以听到屋内的谈话声。他停顿下来,整理了一下衣冠,然后敲响了房门。

    开门的是桑公公。

    “奴才向将军问安,将军快请进。”

    顾蕴微微点头,迈入屋内,里面只坐着刘愉、沈岱和朴孟甲。

    行了礼后,刘愉给顾蕴赐了座,顾蕴坐下,朴孟甲将一封奏折递给顾蕴,顾蕴打开看罢,刘愉问:“顾爱卿是何看法。”

    顾蕴将奏折放在桌上,脸上显出几分愠色:“臣认为应派中央军至商寅救灾,至于这欺瞒朝廷、借机横发难财的官员则直接就地处决罢。”

    刘愉看向沈岱,沈岱道:“商寅遭遇洪灾,如果地方官最初能积极抢险,就不会有这么多百姓死去。但他们却瞒报朝廷、借机敛财,耽误了修理坝桥和撤退百姓的时机,导致全城被淹,死者不计其数。其罪行恶劣至极,臣认为应将其押送至京,由专人审理,再向全国发送通报,以正视听。”

    沈岱说完,顾蕴和朴孟甲便认同的点点头,顾蕴道:“首辅的考量更为周到。”

    刘愉沉吟片刻,说道:“那就按两位爱卿的建议行事。顾爱卿,你即刻调遣中央军至商寅,首辅则负责审理事宜。”

    顾蕴令武将陈佩安率领五千人马前往商寅救灾,两人正在顾府商讨时,下人告诉顾蕴徐檀灵来了,正在侧厅里等他。

    “我听说商寅发生了洪灾。”

    顾蕴道:“是,皇上决定让中央军去救灾,我正在调遣人马。”

    徐檀灵道:“我也想去。”

    顾蕴看着他,叹口气,坐了下来:“你才刚回京,又要出去?这次救灾主要是去修复坝桥,并非你擅长做的事。”顿了顿,顾蕴又补充道,“而且派你去救灾不合适,我已安排陈佩安帅兵前往。”

    徐檀灵道:“我可以与他一同前往,他负责修理坝桥,我负责救治洪灾中受难的百姓,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要论官职,徐檀灵在顾蕴之上,但由于长久的疏于朝事,实际上是顾蕴手里握着更大的实权。但握着实权又能怎么样呢?顾蕴还是觉得自己处处受制于徐檀灵,比如像现在,他根本无法拒绝徐檀灵的请求。

    “皇上不会同意的。”

    徐檀灵道:“皇上答应过我,不会束缚我,这点你不需担心。”

    犹豫片刻后,顾蕴妥协道:“那好吧。但我有条件。”

    “什么条件?”

    顾蕴道:“我要派一队人马专门保护你的安全。”

    “可以。”

    顾蕴又道:“另外,这次派遣的中央军都是赤元二年选拔的,你和他们基本没有接触,我担心公开你的身份会引起骚乱,也不安全,所以我不会向他们公开。”顿了顿,顾蕴补充道,“当然,我也会嘱咐陈佩安,让他封口。”

    徐檀灵点头。这件事便这么敲定了下来。

    当夜,陈佩安清点部署了救灾队伍,徐檀灵也准备好了药物。第二日天还未亮时,他们便出发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