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阅兵
汪直抬头望向德胜门城头,忽地感觉脸上一凉。“下雪了。”
城头令旗翻飞,钱能握紧了腰间刀柄。
“列队,击鼓。”
军鼓响起,各营踩着节奏列队出发。
现代军队的队列训练给五百年前的人们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
“军容整齐,兵甲鲜艳,步调如一,如火如荼。一转眼,我大明已经五十年未见如此虎狼之师了。”
各营依次在德胜门前通过,在经过皇帝仪仗的时候,排头标兵大喝一声:“敬礼!”
随即齐步变正步的同时,一记劈枪礼,寒光凛冽,那一记金铁交鸣之声令人侧目。
汪直站在辕门,偷偷举起手中千里镜看着皇帝,劈枪礼一出,见皇帝先是一怔,随即起身观望,并与左右说着什么,表情颇为激动,汪直拍拍钱能道:“出彩了,出彩了,这一记劈枪礼练了不下十天,看天下雄兵,谁敢与我争锋?”
这千里镜是汪海在宫中珍藏宋人祝穆所著《方舆胜略》中寻得的记载:满刺加国出叆叇。今西洋磨玻瓈为千里镜,以长筒窥之,可照数十里,亦叆叇之类也。
丁三求内廷供奉的能工巧匠费劲了心思以水晶为镜打磨制造的,期间靡费水晶无数,只打出两具,号称万金难求。
汪直也万万想不到,这等宝贝居然能提前一百多年出现在自己手中,可惜造价高昂,制作不易,难以装备部队。加之工艺难以达标,五里左右,已经是千里镜的极限了。
五军营、神机营、辎重营先后通过德胜门,除了劈枪礼,那神机营的偏厢车又引起城楼观礼台上一阵骚动,文官们交头接耳,武将窃窃私语,这偏厢车乃是孙琪精心打造,众人皆不知其中奥妙所在。
皇帝向身边一位将领询问了一句,那将领道:“想是车上装有铳炮子药,用车推着省力些吧。。。。。。”
皇帝疑惑的看了他一眼,“哦”了一声,再没言语。那武将扭头狠狠瞪了一眼属下将领,暗骂这等新式装备,也没人提醒一下,害的老子在皇帝面前出丑。
皇帝扭头询问身后跟随的覃昌,道:“钱能汪直身在何处?”
覃昌张望了一下,道:“那先登营将旗在辕门处,当是他二人。”
皇帝道:“钱能需坐镇中军,主将不可轻动。宣汪直速来见我。”
覃昌领旨,连忙使唤小太监传旨。不多时,汪直气喘吁吁跑来见驾。
“臣,先登营奉旨监军汪。。。。。。”
皇帝不耐烦的摆摆手道:“休要啰嗦,上前来。”
“哎”
汪直答应一声,跑到皇帝身边,满朝文武心中暗暗记下这荣宠无双的汪公公。
皇帝遥指偏厢车,道:“那是何物?”
汪直在怀中摸出千里镜,望过去,道:“那是偏厢车,先登营中神机营千总孙琪所创,内置炮铳,犀利无比。。。。。。”
皇帝恶狠狠的盯着汪直,劈手夺过千里镜,学着汪直的样子凑在眼睛上看了一会,怒道:“你这混账越发学坏了,有这等宝贝不孝敬君父,揣在自己怀里。”
汪直挠挠头道:“此物来之不易,奴婢也没有多的啊。”
皇帝口中不住声的骂着汪直混账东西,一边举起千里镜四下张望。
队列结束,便开始演武了。
只见全营阵势徐徐展开,五军营居中,神机营成雁翎护住两翼,辎重营殿后,随即三千营中冲出两队夜不收,前出大队,巡梭阵前。
汪直在皇帝旁边讲解:“这是军中夜不收遮断战场,阻止敌方斥候窥探虚实。”
皇帝点点头,见先登营中军旗号摇动,骑兵突出,以矢形阵法向前方布置的假想敌奔去,开始速度并不快,慢慢提速,待进入敌方百步,骑兵速度在保持队型的基础上提升到最大,眼看要到敌人面前,却突地全军转向,在敌阵之前掠过,同时劈哩叭啦一阵枪声,代表敌军的木牌木屑飞舞,被打得支离破碎。
“这是火龙枪,骑兵专用的。”
只见骑兵大队发射一轮后,从侧翼冲进敌阵,雪亮的战刀寒光飞舞,在敌阵中纵横砍杀。
皇帝连连点头,又见中军旗语飞扬,神机营全军向前,以偏厢车为前驱,向敌军大阵缓缓压去,同时五军营也开始向敌阵移动。
两军相距一百五十步,偏厢车停住,首尾相连,成一字长蛇,如墙而立。一侧厢板竖起,上面一排安南铳,下面两具一窝蜂。一声鼓响,万铳齐发,轰然作响,烟雾升腾。
皇帝和百官都吓了一跳,暗道这偏厢车一旦发动,竟有如此威势。皇帝颌首赞道:“果然军国利器。”
偏厢车发射过后,神机营火铳手分三列列阵,皇帝道:“此为三段击。”
汪直道:“陛下圣明。”
又是一声鼓响,火铳手立刻射击,第一排射击之后,第二排前进射击,之后是第三排,周而复始,连绵不绝。阵线向敌方缓缓压去。
那偏厢车此刻撤下安南铳和一窝蜂,换上虎威炮,炮声隆隆,摧枯拉朽。
等枪炮声停息,硝烟散去,敌方阵中已经没几个木牌能立着了。紧接着就是五军营上前,收割首级,掩护神机营缓缓退回本阵。最后三千营的骑兵再次出动,追击敌军。等三千营回归本阵,先登营的演练就此结束。
皇帝意犹未尽的放下千里镜,拊掌笑道:“好极了,今日朕才真正领略了火器之威。”
汪直伸手想拿回千里镜,皇帝随手便塞给身边的小太监,那小太监瞄了一眼汪直,捧着千里镜飞快的溜走了。
汪直恨恨的看着小太监溜走,无可奈何。
京营一众勋贵和将官面色阴沉,默然无语。皇帝瞥了一眼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吴瑾,又扫了一眼兵部的尚书侍郎,伸了个懒腰,道:“朕今日有些疲惫了。想那耀武营乃京营翘楚,弓马娴熟,技艺精良,比起这刚刚成军的先登营,必更胜一筹。”
文武官员不敢答话,只有唯唯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