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捐资助学是最大的功德”
当年随学校南迁的艾华父亲“老同桌”汪昭思,又一次回大陆了。
这一次,是他一个人回来的。
在艾华父亲家,两位“老同桌”聊了起来。
“我这次回来,时间安排的较为宽松,本来要见周红霞副县长,谈有关招商引资方面的事。
因她临时接到通知去省里开会了,所以先来见见你。”
“哦?上次因时间短,我没来得及告诉你,咱们当年的老同学吕谨言,你还记得吗?”
“哦,谨言呀,写一手好好文章,记得记得。他什么情况呢?”
“他当年跟咱们都在一列火车上。
在我们雾集岭四个同乡学生下车逃走后,车到下一站,他和六七个男女学生,还有两位老师,也借故离开了军车。
返回到炉水巿后,在一位同学的亲戚家住了下来。”
“他们没回老家吗?”
“过了一段时间,炉水市解放了。因同学亲戚在巿文化部门当领导,他们正需要文化人,就给这些学生分别安排了工作。”
“吕谨言干什么工作呢?”
“他后来改名叫呂密达了。因有文才,被安置到巿报社任编辑,干了几年。”
“哦,改为密达,这名字好啊。里面含有谨慎严谨、亲密无间、豁达大度、心胸宽广之意啊。”
“你的分析很正确,这可能是他改名的寓意所在。”
“去报社工作就对了。我记得,他在贤城师范上学时,就与几位同学一起,编印了一份进步报纸。
他的文字功底深厚,干编辑正适合他,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但他人虽在外地,却情系家乡。”
“文化往往决定一个人的理念嘛。”
“是的,在他心中,故乡,是不熄的明灯。我们这些留在贤城老家工作的同学,都觉得,他很优秀。
我们这样来评价他,你不会在意吧?”
“谁说不在意?我还不是跟他一样?只是他离家乡近,我离的远,但心情是相同的嘛。”
“哈哈!我们的议论,是在你没回来探亲之前,情况特殊,没可比之处哦。
几十年来,他一直与家乡人通信,我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好让我羡慕。如果知道这样,当初像你们那样,跳下军车,跑回家乡多好。”
“‘老同桌’,那些事就过去了。至于呂密达,已离开了人世几年了。”
“哦,太可惜了,没见上一面。”
“对了,他的书信,我都保存着,拿几封给你看看。”
艾华父亲说着,起身到卧室,从一个小木箱里的一大摞子书信中,拿出来几封,交给“老同桌”。
“老同桌”用颤抖的手接过信,先看看信皮,发现开启信封是用剪刀什么工具进行的,而不是手撕,基本保持着信件的原样。
他认真端详着信封上的字,好久才掏出信纸,只见满页上,都是流利潇洒的繁体钢笔字。
“老同桌”一字字看完三封书信,说:
“你们的通信,交流着思想,沟通着信息,表达出真情实感,很有意义,也有价值,值得留存。”
“他还常告诉我说,若有机会到泸水市,一定去到他家一叙。我应邀去过好多次,他不怕麻烦,总是热情款待我们。”
“他家的条件应该不错的吧?”
“一开始工作那几年,他靠两口子的工资生活,也是紧紧巴巴的,住房也窄小,但还是邀请我们去做客,我们不好意思麻烦他,很少去。”
“哦。”
“后来,当上了文化局的干部,经济条件好些了,住房也较前宽敞些了,他不摆架子,我们去的次数就多了些。”
“素养高啊!”
“每次相见,都有说不完的话。就像咱俩今天这样,聊往事,叙别情,各自都有着一种快畅的感觉。
还有呢,他对逝去的父母及祖上,也挂念在心上。
每年清明,因工作忙,回不来,总拜托家乡人,给他祖坟上燃几柱香,烧几张纸,添一把土,垒新坟头。”
“不忘先祖,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嘛。”
“是的,民族的凝聚力,在这一件件事情上得到体现。那一年,他不能回乡,还寄钱给我,替他给其父母坟前立块碑。”
“看起来,故乡,的确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不过,说心里话,淮生同学,我也一样啊,忘不了故乡的风,故乡的雨,故乡的月,故乡的水。
听你这么一说,这位老同学对故乡的拳拳之心实在感人,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呀!”
“还有一点,我觉得应该告诉你。就是他教育几个子女,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家在哪里,根在何处?让他的后代子孙,永远不忘家乡,永远铭记故土。”
“是吗?这一点比我强。因我只有一个孩子,还离得很远,一年每难见上几次面。”
“他的这种文化理念,影响着几个子女及其后代人。
在他去逝后的一个清明节,三代几十个子女们,带着他的心愿,转车换船的返回家乡,来到父母爷奶的坟前,磕跪祭奠。
以后,孩子们又回来过几次。”
“最后,我再介绍一下,那一年,他见我在信中说,家乡有的孩子因无钱读书,他就动员当初留在炉水巿工作的同学,年年筹集些资金,寄到家乡学校,解决了不少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听到这里,“老同桌”道:
“他的确是位品行高尚的人,特别是把钱用在了教育这个根本上,真是功德无量啊。”
“说句心里话,我们为故乡有这样一位儿子而骄傲。”
“从你的介绍里,我已体味到,他回报养育自己的山、养育自己的水的那种可敬可佩的品质。也看到了,一个不负祖先的子孙形象。”
“对了,我还有他的全家福等照片,找出来你看看。”
艾华父亲又从卧室里找出一本相册,递给“老同桌”。
听了艾华父亲的这些话,读了呂谨言老同学的亲笔信,又看了这一张张照片,汪昭思的心像倒海翻江似的,难以言表。
这一切,都深深触动着他。
心想,自己即将与周红霞副县长会面,从她上次流露出来的意思看,可能想让我在县里投资办实业。
但在山区教育这方面,我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