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盐铁论》
艾华知道了少年时期王守群老师的后来命运,甚为惋惜,不提。
再说“灯笼花”的堂哥高登儒,他第一年就转为国家正式教师,成为时代幸运之后的一天,那位在西北油田任副局长的三叔叔高贤友,自解放前出去投身革命后,第一次回到家乡。
看到亲侄儿的处境大变样,兴奋的差点流出老泪。
高登儒他们叔侄俩彻夜长谈。
登儒讲了他从登荣妹妹那儿听来的艾华“石头舅”的事,说:
“我想不通,别说艾华他“石头舅”了,就拿自己来说,我又没做坏事,却戴着个什么子女的帽子,那几年混到如此地步,我觉得不公啊!”
他叔叔道:
“孩子,不要想不通。他“石头舅”的事是特例,今天不谈。
而你的遭遇很典型,可以作为在社会转型期,少部分人的生活史了”。
“转型期的生活史?”佳儒眼睛一亮,他虽然接触到一些这方面的人,听过一些这方面的事,但根本没往这上头琢磨。
“其实,你没有深入地想一想,里面有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问题呢。”叔叔继续说:
“我想说的,是告诉你这样一个道理:任何社会时期,都要理顺贫富关系,不能让贫富差距过大。
同时,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守住道义底线,特别是有钱有权时不能恣意妄为。”
看他不解,叔叔接着发表他的看法:
“你想,旧社会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对吧?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其实,那些富人等于坐在了火山口上,随时有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听说咱村里孙道实,旧社会不可一世,干尽坏事,解放初不是被处理了么?”
“俗话说‘不平则鸣’,其实还会‘不平则倾’”,他继续道:“就看是否越过平衡极限。”
登儒心想,当大领导又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讲起来就是一大串子,既深奥,又浅显易懂。
叔叔接着说:“日常生活是这样,社会管理也是这样,都要把握好一个度。
《易经》上说:凡事有度,过则为灾,就是这个道理。事情一旦过了头,事物本身或早或晚会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就需要一个纠偏或者纠错过程。
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就会有个另外一种过程,才能打破旧的,建立新秩序。
只是,这个过程有时会十分激烈,不然,难以达到平衡状态的呀。”
“是吗?”登儒笑问。
“是的。给你打个比喻吧,就像那些年,划出一个框框,使一部分人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权力受到限制,才能使大多数人从窘境中解放出来。”叔叔说。
“你说的这道理,就是古人说的‘不患贫而患不均’, 对么?”登儒又问。
“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向这方面努力”。三叔叔站了起来,从携带的皮包里取出一本书,说:
“这是曹清举先生注释的《盐铁论》,这几天我在火车上看”。
登儒接过来,只见豆黄色的封面上,一位古代装束老人作拱手状,上有:
“舒六世之讽,论太平之原”和“名著随身带,智慧源源来”两行字,为线装繁体竖排印刷。
叔叔说:“这本《盐铁论》,是我国古代最为优秀的经济学理论。
书里记载的,是在汉代的一次朝廷会议上,进行的一场关于国家政治与经济问题的激烈争论。”
叔叔呷了一口茶,意犹未尽:
“汉代的那次研讨会可不简单。涉及到“义”与“利”、“官营”与“民营”、“本”与“末”,农业和工商业关系等等。
特别是对 “贫”与“富”关系问题,分析得十分深刻。它的成果,为后世处理复杂经济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叔叔说得有板有眼,仿佛当时那些出席“全国经济论坛”峨冠博带的朝廷高官们,就在他眼前似的。
登儒原先不知道这本书,听叔叔一说,便道:
“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吸取啊。”
“是啊,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弄不好,其结果有可能大家遭罪”。叔叔说。
登儒说:“的确,解放前的农村社会经济形态是不平衡的。
比如说,土地可以自由买卖,有时甚至到了人口也可以随便买卖的地步,造成了人权无保障、耕者无其田的严重社会问题。”
叔叔说:“但在封建制度下,没多少人关注这一影响社会根基的现象,差距造成的火焰任其燃烧,不断漫延。
最后倒霉的不仅是底层贫苦大众,也包括富人和官人。”
登儒点点头。
叔叔扭过头,看看窗外说:
“现在好了,社会发展道路尽管曲折,有时甚至充满艰难险阻。
但总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前途无限光明。
登儒又一次点点头,说:
“是的,一帆风顺在任何时候都很难做到。”
只听叔叔最后说:“我送你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只要你努力,不失志,多学些本事,祖国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好儿子,会给你一个舞台,会有一天让你发挥作用的。
果然不错吧,生产大队干部让你干民办民师,现在又转为国家正式教师,你的才能还是发挥出来了。”
天色微微发白,登儒在消化着叔叔的话。
虽然已吃上国家粮,成为言正言顺的公立教师,高登儒此后听三叔叔的话,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更加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不掉队。
三叔叔留给他的那本《盐铁论》,也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细细琢磨,明白了不少道理。
一天,堂妹“灯笼花”到他家,给送些以前“梦鸭蛋儿”寄过来的连环画和一些教学资料。当她看到了《盐铁论》这本书,一下子被内容吸引了,对堂哥说:
“你哪来的这书,我借去看看好吗?”
高登儒就把三叔叔回来在他家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灯笼花”说:“咱三叔叔也到我家去过,没提这事,看起来,他偏心,重男轻女,把好书送给你,我要向他提意见!”
堂哥忙解释了一番,说:
“那天,三叔叔正巧在我家,聊起天来没完没了,竟然谈了大半夜。
我们说话间,涉及了经济学语题,他才想起来自己带着这本书。
后来,是我求他把书留下来的。你误会了,不能怪叔叔啊。”
“灯笼花”笑道:“我觉得也应该有原因吧,果然不假,不怪三叔叔了。”
说完,她兴奋地把书装进背兜,走了。
高登儒意气奋发的在农村学校教书育人,成为优秀“园丁”,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但文化功底比他深得多的一位民办老师,却回家当农民了。
欲知究竟,下章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