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娃娃亲”不算数,魏淑贤哭了!
校长的追查结果很快出来了。
原来,管伙食的厨师长与村里人勾结,把大米偷偷弄出去卖。
审问厨师长,才知道他后面还有主使,就是负责后勤的副校长。
后来,开除了厨师长,学校副校长也调离,退回了卖米的赃款。
挑米的那个人,被当地保长关了两天,除退回分得的赃款外,还罚了两个袁大头。
对孩子们吃不饱饭,早有意见的马参议员,见有人竟偷卖学粮发私财,大怒。
当了解到这个副校长是县副督学的亲戚时,立即参了这位官员一本。
结果,副督学受到了牵连。
从此,父亲淮生和表姑淑贤他们吃饱饭了。
后来,日军常到开木街扫荡,在山沟里上学也不安稳,学生娃们便到西边更远的柏桐山里上课。
有时,老师实在教不下去了,就让学生放假回家。
奶奶艾马氏看着回来的儿子,发现总是不长个儿,脸上也没长多少肉,免不了掉下泪来。
几年的来回奔波,学校里的恶劣条件,紧张的学习生活,使淮生和淑贤他们的童年时光并无多少“金色”可言。
这样学学停停,三年的初中学业,满打满算还没上到一年。
父亲淮生知道《增贤广文》说:“父母养其身,自己立其志”。他要坚持学下去。
在雾集岭,经济虽不发达,但文化氛围一直浓。
农民宁变卖家当,也让孩子念书。
因此,私塾先生地位高,有文化的人受尊重。
大多数农民不知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的志向,但知道:
“读书,一时困难。不读书,会困难一辈子”。
1945年,日本投降了,学校迁回了贤城。
父亲淮生用一年多时间,重学初中三年级课程,随后考入了国立贤城高等师范。
而聪慧的淑贤也同时考入了这所学校,他们又是同学了。
但订了“娃娃亲”的两个年轻人,因为马六姑的出现,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从小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艾华母亲马六姑,不仅没包小脚,还剪了短发。
不仅如此,前面说过,她去念了书。
马水湾的小学校在五华里外临近徊河的村湾里。
相对于地处山区的村庄,大家都叫它是“湾地”,或“老湾”。
马六姑在那儿接受启蒙教育。
她知道争取来的读书机会不易,所以珍惜时光,风雨无阻地踏着弯曲的四五里土石沙子路,来往于学堂与家之间。
在完成学业考上贤城初等师范后,马六姑与淮生一样,也去开木街避难读书。
他们相互不认识,因她比淮生整整晚去开木街一年。
人说:“无巧不成书”。
三年后,日本投降了,学校迁回贤城。
在不同学校上学的马六姑和艾淮生,竟不约而同地吃住在贤城内同一个地方——亲戚马参议家。
马参议是当地远近闻名人物,家有多重庭院。
这时期,各地政府设有参议,由当地官员委派,无定员,无俸禄,但有参政议政权。
三年求学期间,艾华父母两人天天见面,但没说过一句话。
艾华奶奶娘家也姓马,村子在母亲马六姑家对面半山坡上,一条田冲相隔着,称作对门湾。
后来,马参议不知道父亲淮生从小订了“娃娃亲”,牵线把马六姑介绍给了淮生。
马参议的面子,爷爷和奶奶不好拨回。
加上马六姑算是奶奶的娘家远门本族人,也是亲上加亲。
就这样,还在城里上学的艾淮生与马六姑结婚了。
而自小与父亲订了“娃娃亲”的魏淑贤姑娘,听到父亲结婚的消息,哭了好几天不出门。
淑贤的父母魏家三表叔和表婶,因两家从未履行过周《仪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任何一道程序,只是两家大人之间口头上提了提而已。
所以,他们对如今两个孩子的“娃娃亲”不算数,也不好说什么,只有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