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能浪费教育资源
是的,知青组长周红霞早就去当干部了。
周红霞长的白白净净,高高个头,身材丰腴匀称,做事风风火火,劳动泼辣能干,出生又好,思想先进,是有名的优秀知青。她先被县里抽到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后任公社妇联主任,再后来当团县委书记了。
艾华说:“像她那样的能有几个?上面说她属于邢燕子、候隽之类的知青嘛。虽然她在队里团结人差些,但都是因为心直口快,其它方面没得说,我们比不了啊。”
小石说:“不过,我听传言说,县上有位干部想让她当儿媳妇,不然,会提拔得这么快?”
艾华说:“这说不定,或许有这方面因素,或许是瞎猜胡扯的,不可信。不过,有关系强些。我写了这么多份入团申请,三年多了,到现在还在考验中,不知道啥原因,想进步这么难吗?”
小石说:“可能咱队里入团门槛高,也可能团小组长不想操这份心,所以,我到现在入团申请书也懒得写,因我不是积极上进的人,顺其自然;二是知道写也没用,你就是例子。”
接着,小石又转入正题:“这次商业局招工,头一个被推荐上的肯定是你,第二个是我,你不去,我也不想去。”
结果,知青孙顺龙十分乐意地去了商业局,知青点所有人,以及常到他“阳刚屋”里玩的不少农民青年们,热情地送他走了。
与他结对子做饭的“美酒窝”梅笑倩,泪水汪汪地陪他一直到火车站。
可就在孙顺龙走后没几天,队长竟然将推荐上大学的指标要回来一个。
看到队里开社员大会即将进行“二选一”时,小石知道,艾华被推荐上的可能性大,自己竞争不过他。
但小石又一想,如果艾华放弃参与,我就自然被推荐上去了。但是,凭小申那对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肯定不会放弃的。
而自己呢,上不上大学无所谓,不想到学校操那份心,但父母那一关不好过啊。
果然,小石回到家,他父亲高兴地说:“这么好的事,千载难逢,别错过机会。”
父亲当即与人联系。县里的朋友说,今年不同往常,必须下面民主推荐。
当儿子说起他知青组有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又是关系不错的伙伴,想放弃时,母亲急了:“傻儿子,那不行啦,必须争取。”
儿子说:“小申爱学习,有知识,比我强多了。他若上大学,今后肯定是有用之才。再说——,再说——,在队里推荐我也竞争不过他。”
母亲说:“那也要参与。”
儿子说:“你们非要让我去上,我学习也不好,见书本就头疼,到大学怎么办?”
母亲用食指点小石的脑门说:“你真是个没脑子的,只要进大学校门就行,有个文凭,比没有强。”
父亲说:“唉,你还考虑这些,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嘛,听说有的中学没上完,就去上大学了,你不比他们强?”
儿子沮丧地说:“可推荐这一关估计过不了啊,再说我也不想与好朋友争,干脆放弃算了,以后还有招工机会的。”
父亲听了,信心满满地安抚:“推荐的事,你别为难,我找你们大队老吴,当年在部队我们铺挨铺。”
父亲立即联系大队副支书,答复也大致相同,说:
“往年可以,今年大队不能直接定。不过,我可以试试在社员中间做做工作,让投孩子的票。只要下面推荐上来,大队这一级我负责报上去。”
“哎,照你们这样说,当初我要动员申艾华去商业局,这次推荐上去的保准是我,哪费这周折。”小石懊恼地说。”
“什么?你说的是什么?”母亲奇怪地问。
儿子把前一段劝阻小申去商业局的事告诉了父母。他俩气得脸色都变了:“怎么不提前告诉我们?”
他们知道生气没用,重要的是下一步怎么办。
即使有父亲的关系帮忙,此时的小石仍很为难。他知道,队里想推荐艾华去上学的社员,可不是一个两个。 他的估测是对的。 单不说 “灯笼花”、王吉兴在艾华面前鼓动着他一定要参与推荐,而且表示会竭力帮助把艾华推荐上去;大队学校的朱老师告诉高老师“花灯笼”,回去把他的意思转达给小申,让抓住机会别放弃,否则,会让他失望的。
志远虽然不在这个生产小队,没有投票权,但也关注投票推荐的事。
还有,那个绰号叫“梦鸭蛋儿”的女孩子,多么喜欢艾华啊,绝不会选小石的。
正当艾华回队里准备立即找“大事队长”说退出推荐的事时,没想到众多的信息先汇集他耳朵里,使他为难了。 “你们为什么这样呢?”他问“灯笼花”,才找到答案。 原来,这一切,既是基于社员们“艾华是上大学的料”这一朴素认识,也是大队学校朱老师“不能浪费国家教育资源”这一认识影响力的结果。同时,艾华在队里表现好,人缘好,也起着重要作用。
“本来我不想参与他们知青上学这个事中的,但从大局方面想,我不能袖手旁观。”朱老师对不少人谈出他的想法:“不是唱高调,爱文化的青年不去上学,谁去上学?教育办不好,国家咋发展?”。
“灯笼花”把这些告诉了申艾华后,顿脚甩下一句“你可不能稀泥巴糊不上墙、凉了大伙儿的心”的话,昂首走了。
世上的事有时真会捉弄人。艾华还能打退堂鼓吗? 艾华和小石俩,像骑在考虎背上,都已自己作不了主。他们分别被后面的人推着,往参与推荐的那条路上走,想退出都不可能了!
“人生,怎么这样难?”他们感叹!
欲知后事,且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