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恶人千金只想搞钱 > 第28章 第28章

第28章 第28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个嘛,这个自然是因为听母亲提起的啊。”才怪,这是男主人设好不好。

    “听母亲说的?”“陆思言微微皱起了眉,思忖了片刻才继续道,“可母亲与襄阳侯素无往来,又是如何得知此等隐私?”

    襄阳侯就是裕王母妃惠妃的娘家,襄阳伯的爵位并未世袭得来,而是由惠妃的父亲,也就是如今的襄阳侯一刀一枪挣来的。

    襄阳侯祖上务农,虽不富裕,却也有薄田几亩,老牛两头,生活也算过得不苦。

    只可惜十四岁那年家里闹了灾,偏偏他家人口又多,他下头还有四个弟弟三个妹妹,眼瞧着自己最小的妹妹和三弟相继病死、饿死,听闻岭南附近有倭寇作乱正在四处征兵,他想着离家不远便去投军,这才换回些口粮给家里人吃。

    襄阳侯由大头兵做起,凭着好水性受当时上司的青睐,加上他自己也争气,很快便挣了不少军功,一路升迁,这群倭寇断断续续闹了两年,待到完全平息后他已是百夫长,除了养活了一家人,还娶了个漂亮媳妇。

    只是襄阳侯本事虽好,但却是个嫉恶如仇的人,偏还认死理,不懂得巴结逢迎,于是当没有战争时,他便被上司和一些同僚渐渐冷落疏远,成了不合群的那批人。

    不过襄阳侯是有本事的,所以即便不合群也并未被逐出军中,只是平日只管做实事,功劳却再也落不到他的身上。

    本来他的官位也就到头了,可架不住人家气运好,家里祖坟冒青烟,结识了尚在潜邸的圣上。

    那时的圣上还只是五皇子,奉先帝之命前往岭南,调查倭寇勾结当地官员之事。

    当时先帝与今上为了掩人耳目,先帝明面先派了个巡抚过去“暗中调查”,限时一个月,而今上则在几天后称病,而他的病情也“越来越重”,太医诊断是京城时气不好不宜养病,先帝便顺理成章的赐他到西山行宫养病,而今上离京后便扮作商贾直奔岭南。

    那巡抚能力不弱,但当地官员也不是吃素的,短短一个月也只堪堪摸到些门路罢了,哪里能彻查。

    当时那位巡抚心急如焚,也曾上表多次希望先帝能宽限一些时日,直到他见到今上时才明白自己的作用,便将他所知的情况与今上一一说明,之后做了几天的戏便启程回京。

    他一走,那些官员便没了之前的警惕,反倒还比从前松懈几分。那位巡抚也十分尽责,情报收集的仔细,而巡抚给到今上当地的官员情报里,也有襄阳侯的履历。

    今上知道襄阳侯虽不是局内人,但做实事有他,人品也过硬,与那群怀疑对象关系疏远,还在这里扎根多年,更重要的是他能领导与他志同道合人,于是今上便选择用襄阳侯当内应。

    襄阳侯早就对军中的风气看不过眼,只是没想到上头有人为了刷军功和敛财,居然会勾结倭寇残害同胞!

    怪不得他们近两年总是比倭寇慢一步,又或者是经常中敌人的埋伏,原以为是对方的战斗水平提升了,没想到内里的原因竟是如此。

    一想到那些死在倭寇手中的兄弟,想到这些年被倭寇残害掳走的百姓,襄阳侯就恨不得将这些狗日的给统统宰了,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所以襄阳侯的态度那是十分积极的,他与今上两人里应外合,不到三个月就将岭南这批官员查清,要罪证有罪证,要证词有证词,不仅将勾结倭寇这事查个底朝天,还有这些年盘剥百姓官商勾结等等的官员也都一一查了出来。

    于是乎岭南官员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无论是武官还是文官几乎都换了一批人。只是襄阳侯此次虽有大功,但因为他不想离开岭南,为免他的家人和他自己会在岭南过得不安稳,今上当时提议将他此次参与的事情瞒了下来。

    这一来襄阳侯自是错失了一件大功劳,换其他人也许宁可选择眼前的富贵,甚至还会怀疑对方是不是想抢自己的功劳,尽管对方是个皇子。

    不过襄阳侯却不一样,一来是与今上相处的时间觉得他人品靠谱,其次他不是个有野心的人,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今上虽替他的功劳瞒了下来,却没有忘记给他实惠,毕竟这次岭南官员大地震,那么多空缺的位置总要有人顶上去,于是在先帝问及岭南其他官员的情况时,今上将巡抚给他的那份情报递了上去,如此襄阳侯便顺理成章的升了官,成了正四品的佥事。

    其实与倭寇勾结的官员并不是只有岭南,但凡沿海一带皆有此现象,只是岭南最为严重罢了。虽然先帝杀鸡儆猴,确实也震慑了其他地方的官员,但只要利益足够高,就总会有人铤而走险。

    半年后,先帝颁发禁令,禁止国人私自下海通番,又于次年禁民入海捕鱼,片板不许下海,邻里知情不举连坐。

    本来先帝是想以此防止内外勾结,然则如此严禁,受伤的却是依靠大海为生的勤恳百姓。不得下海捕鱼,不得与他国贸易经商,这相当于是断了他们的生计。于是民间防抗的力量愈演愈烈,甚至有不少商人转为海盗,与倭寇勾结,沿海的乱想反倒比之前更甚,也有许多百姓为避灾祸纷纷逃离。

    襄阳侯见此情状,也不是没有暗中修书与今上商讨,只是今上心知政令不可朝令夕改,故而也未曾向先帝进言。襄阳侯也只能勤恳做事,维护岭南安定,因其军功卓著,又有今上关照,所以升迁极快,四年后先帝驾崩前一年他考评优,按照规定不可再任岭南官员,遂调任至保定,任正三品指挥使。

    今上继位时有兄弟七人在世,纵有先帝遗诏,今上登基也并非一帆风顺。且不说登基当日便有兄弟质疑遗诏真伪,之后连续几月各州各地又频发灾祸,接着宫里的大殿又被雷火劈中,烧了一大片,一时间流言四起,人心不安。

    好在先帝留下不少能臣匡扶今上,如此才勉强稳定朝局。

    只是其他皇帝也并非毫无根基,尤其是当时的韩王、岐王、咸王,他们分开时也许不能与朝廷相抗衡,可一旦联合一起,却不容小觑。

    半年后三王联合一起,号称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借口今上伪造遗诏窃取长兄的帝位,天灾频发便是天意昭显,故挥军北上,史称“云龙兵变”。

    十五万大军声势固然浩大,且难得的是没有注水,这样的军力可踏平一座小国,比得上当年朱棣靖难时的规模了。

    但他们从筹备到实施最多不过半年时间,纰漏之处也不少,比如粮草补给就是一大难题。再加上本就是三个利益体的临时联盟,关系能牢靠到哪去?

    于是皇帝决定采取持久策略,首先派出重兵防守各个关口,善待战俘。其次对敌人内部进行策反,许以厚利。同时借力打力,将天灾频发的原因归咎于是上天示警这场兵祸。

    如此一来天灾的功能便被分作两块,攻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到了战事后期,诸事将定前,皇帝还下了罪己诏痛陈己过,说是以前自己太过注重兄弟之情,不顾上天示警才让百姓为天灾兵祸所累,实在是后悔不已,还说绝不会再让悲剧重演。

    这罪己诏颁发下去,明眼人都知道皇帝这是要赶尽杀绝的意思,他们自然是要绝地反击,不留一丝后路。

    这下他们倒是把自己心里的小算盘都放下了,比以往更加齐心,只是大势已去,他们如此搏命也不过是给了皇上一个不得不杀绝他们的理由。

    正康三年,以韩王为首的联军兵败秦川,韩王、岐王、咸王自刎军中。皇帝下令,其妻儿皆斩首,其余男丁皆戍边,女眷没入掖庭。

    跟随他们的官员当然也讨不了抄家斩首的下场,女眷甚至还惨一点,或被没入教坊司,或赏给边关士兵,沦为军营女乐。为首的几人还被株连九族,实是凄惨。

    不仅如此,即便没有参与这场谋乱,但凡先前与这三位王爷有过来往的,都免不了被追究。轻则斥责罚奉,重则夺爵下狱。

    至于皇帝其他的兄弟,也许之前心里还有些小九九,但经此一役却都只得夹紧尾巴做人。

    其中聪明的七王爷早就上表陈情,以减轻豫州百姓负担为由自请裁撤府兵,皇帝对此自然应允,并对如此懂事的弟弟进行了嘉奖。

    如此大家都知道是什么风向了,其他王爷也有样学样,皇帝对他们也一一嘉奖。

    云龙兵变平息后,为嘉奖有功之臣,也是培植自己的心腹,皇帝选取了几名功臣之女进宫为妃,同时也大行封赏武将,其中就有襄阳侯,而他当时就被皇帝封为山城伯。

    惠妃初入宫时便被封为昭仪,后来诞下裕王,便封为惠妃,裕王十五岁时,皇帝加封裕王外祖父为襄阳侯,虽不是世袭罔替,但也足见尊荣。

    虽然襄阳侯甚得圣宠,但汝阳侯也不遑多让。当初先帝派去岭南的巡抚就是汝阳侯的子侄,若非宫中的德妃娘娘只得一位公主并无皇子,想来即便是后妃不得干政,外戚,汝阳侯也是会扶持那位皇子的。

    更何况汝阳侯自□□立国时便发了迹,爵位可是世袭罔替,论家学渊源襄阳侯可差了不少。加之汝阳侯自祖上起便都是文官,有道是文武不相统属,襄、汝两家自然没什么交情。

    不过他们两家没什么交情,并不妨碍他们分别与英国公家有交情。英国公家虽是武将出身,但祖上却与汝阳侯的祖上交情颇深,毕竟一个管兵马一个管粮草,怎能不好好打交道。

    想到这里,陆小清便笑着道:“姐姐忘了英国公家的二奶奶王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