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今科状元与皇后
料峭三月,乍暖还寒,而不畏寒霜也要出墙的红梅,给春寒添了一丝春意,一丝生机,一丝喜气。
青衣书生起了个大早,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去看今日放榜名单。
十年寒窗苦读,是否金銮殿提名,只在一瞬。
明黄色的卷轴在眼前铺开,那一刻,春风拂来,青衣书生嗅到了清安花的香气。
这是个好兆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年的状元郎,是莫清兄啊!”
“啊!恭喜莫清兄!贺喜莫清兄!”
“苟富贵,苟富贵!莫相忘,莫相忘啊!莫兄!”
道贺声流水般地朝他涌了过来,莫清只觉脑子一嗡,如坠梦里。
恍然间,他仿佛又回来了数月前的风月楼里。别误会,他这人并不贪财好色,去那种地方是个意外。
当时正逢他失意之时,都做好准备回乡当个教书先生,了此残生了。临行前,同窗好友拉他来感受一番清安的繁华,见识一下国都那迷人眼的富贵。
可惜他没银子,进去后只能独自喝闷酒,还是掺了水的。
他没有醉,却看见一位天女从天而降,她问自己今夕何夕,也问自己有关当朝皇后的预言……他如实答了,那神女便点过烛火与他眉心,说了一则新的预言给他听。
明朝且归乡,余生清贫乐。娇妻心意通,子嗣有一二。明年复科举,诗文天下名。官居一人下,生死皆轰烈。
天女说她是泄露天机者,亦是逆天改命者。
莫清其实听不太懂,怪力乱神之说,他不太信。但那夜,他却因为天女的话留在了清安。
或许,并不仅仅是因为天女,其实他心中还是不甘,他只是想找一个留下来的理由,而恰好,苏若酒给了他这个理由。
是的,天女姓苏,名若酒,后来还成了莫清的朋友,常与楚兄、子秦兄一起饮酒论道。
只不过,那夜之后,他与苏若酒都默契地未再提那事,直至今日放榜,他才想起——还真让她说对了。
状元郎要骑御马游街,要觐见陛下,这是个大事,莫清准备了十日,才讨得这机缘。
而这十日里,清安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空缺已久的后位有了人选,封后大典会和状元郎上殿觐见选在同一日。届时,状元郎同拜帝后,文武共庆,大赦天下。
清安城关于皇后的传闻有很久了,各种版本都有,恐怖到你随便在街上拉一个良家女,都可能有皇后命格的程度。
终于定下来了,百姓们也安了心。
只不过,迄今为止,帝王将那皇后藏得好好的,没给民间透一点风声,倒让这事更神秘了,连赌坊都开了赌局。
不过这会,莫清可没心思关心这些。他只在意自己千万莫要在殿前失仪,尤其是帝后同觐见这样的盛事,若有不敬,只怕一辈子的官运都断送了。
没有了官运,他一身才华何处施展?那些壮志如何酬?
但莫清没想到,纵然他准备得再充分,到了觐见之日,他还是失态了。
金銮殿上,皇帝与皇后并肩而坐。
珠帘垂下,满朝文武跪得谦卑恭顺。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卿平身。”帝后异口同声,而这声音可吓坏了跪着的莫清。
好熟悉啊——
他偷偷抬了个头,不抬不要紧,一抬吓一跳!
龙椅之上,坐着的不就是前半月还在与他把酒言欢的楚兄和子秦兄吗?
不对……这会应该叫子秦姑娘了!
“状元郎为何还不起身?”皇帝轻笑一声,语气中并无责怪,甚至还玩笑了起来,“状元郎的诗作得不错,朕和皇后都很喜欢。”
莫清谢了恩,吓得不轻。
昔日的兄弟成了一对夫妻,还是当朝皇帝与皇后,这刺激太大,他一时承受不来,慌慌张张起身,战战兢兢过了一个早朝。
待到退朝时,他只听得一句,水患赈灾之事,明日再议,便随众臣一道遛出了大殿。
今科状元郎,炙手可热的人才,刚出大殿就被文武两派抢着要了。
莫清初涉官场,许多门道还不清楚呢,踌躇之际,听得内侍喊了一声皇后宣,可算脱身了。
只不过嘛,这个脱身应该算是,才出虎穴,又进狼窝。
皇后约他在御花园见面。
今年御花园的花开得早,虽有未逝的料峭春寒,但压不住这满园春色。
郭秦洛倒了一杯茶,邀昔日好友一道赏花:“恭喜呀,莫兄,得偿所愿,今科新贵。”
她已贵为皇后,却待莫清如往昔,这份情,莫清记在心上,也轻松了不少:“也贺喜子秦兄,哦不,应该是郭姑娘,得封皇后,夙愿……”
莫清笑着开了口,话说一半,却愁眉苦脸地闭了嘴。
他忽然想起来,子秦兄的心愿,从不是成为皇后。她亦曾登临高阁,说要开创女子为官的先河,使国富民强,她还说要实现心中抱负,不惜一切……
可如今,她虽贵为清安最尊贵的女人。然,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恐让她的志向,一生无法实现。
“微臣失言!”
莫清掀袍一跪,请皇后恕罪。
郭秦洛亲自扶起了他,并无不悦:“莫兄既以君臣之礼跪我,那我便以皇后之名问你——今日朝堂上所议的水患赈灾一事,你如何看?”
莫清有些为难,一来说他当时神情恍惚没仔细听,二来他觉得和皇后在御花园私论政事不妥。
郭秦洛看出了他的疑虑,换了一个问题:“莫卿为何要科举,为何要做官?”
“自是为心中抱负,为天下万民。”
“说得好!本宫方才所问,亦是为心中抱负,天下万民。”郭秦洛扬眉浅笑,目光如炬,踽踽行于风雪,“既是同路人,莫卿又何必囿于规矩二字呢?”
“更何况,规矩不也是人设计的吗?本宫且问你,今朝,若本宫有一计,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可利社稷于千秋,莫卿觉得,本宫是应该囿于皇室一家之规,弃之不用,还是应如能臣良将般进献谋略,为帝分忧?”
“自是后者。”
“若选后者,那便已经破了规矩,干了政。”
莫清哑然,一时竟无法反驳。
“你看,所谓后宫不得干政,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既如此,这水患赈灾之事,莫卿如今可敢与本宫谈了?”
“微臣遵旨!”
清安九十八年三月十五,郭丞相三女郭秦洛成了皇后,而莫清亦成了今科状元郎,见了陛下。
那是当天清安城最热闹的两件事。
而百姓不知道的是,下朝后,这两位今日的风云人物聚了御花园,彻谈了三个时辰的利民政策,久到莫清差点没赶上宫门下钥的时辰,要在御花园过夜了。
这三个时辰里,莫清明白了一件事——郭秦洛要走一条常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条路会很难,风雪交加,满身泥泞。
这条路对于一个新科状元来讲,不是最好的选择。可不知为何,他心底就是有了一个冲动,想陪她走下去。
哪怕不能与她一起走到终点,多陪一柱香,多走一步路,也是好的。
少年儿郎,最是意气,谁人不想建功立业?莫清始终记得那晚茶楼之上,他们在烟火星辰间倾诉理想,那时子秦所描绘的未来,是真真切切打动了他。
他想为这样的繁华盛世添砖加瓦,鞠躬尽瘁。为国为民,这是大义。
但他亦有私心。
他真心钦佩子秦志向,也亲眼见过身为子秦的她如何倾诉心中抱负,像振翅欲飞的鹰,似迎霜而绽的梅,她本可以酣畅淋漓地战一场,却被宫墙锁住了羽翼与花瓣。
但她不曾因此放弃。甚至驭雷霆而飞,逆风雪而战,这样的郭皇后,很难让人不心动。
他想帮她,为国之大义,为苍生荣华,为不负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