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亩产千斤
孙传庭被王宇画下的大饼吸引住了,他心动了,此刻不用王宇再忽悠也决心留下来,亲眼看看这高产的番薯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王宇带着孙传庭观摩了农庄的番薯种植基地,一百多亩的番薯地,绿油油一片。已经在田地里扎根的番薯苗长势非常好,新开荒的土地与河泥的双重肥力保证了番薯苗的生长。
为了保证番薯不会因为缺水而影响生长,乞丐们隔几天就要在卢沟河里挑水对番薯苗进行浇灌。
其余的时间,乞丐们在王宇规划的宅基地上开始兴建房屋,王宇承诺,每一个乞丐都能得到一个五分地宅基地,除了盖上两间土坯房之外,还能有个小菜园子,用来种植一些瓜果蔬菜。
连续的劳作,让一些坚持不下去的乞丐选择了离开,除了死去的和离开的,如今农庄只剩下三十名由乞丐转化过来的庄户。
三十名庄户就是三十户人家,一旦他们的生活稳定下来,很快就能找到老婆,这年头卖儿卖女的人家多如牛毛,只要有钱买个婆姨,是件很容易的事。
在得到王宇允许庄户们自建房屋,而且这房子以后属于他们自己的私产,庄户们欢欣鼓舞,谁不希望自己有个稳定的家,有房有地是所有华夏百姓的梦想。
庄户们看向王宇的眼神都充满了感激,如果说原来这伙人是走投无路才选择跟随王宇来到城外农庄艰难度日,如今王宇对他们的承诺正在逐步实现。
人心都是肉长的,可以说是王宇将他们从生死边缘拉回来,还在不久的将来给他们一个安稳的家,这样的恩情怎能不让庄客们心生感激。
因此只要王宇来到庄上,庄户们都会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敬献给王宇,每一次王宇都非常高兴地笑纳,并且笑骂一句:“拍马屁没用,该干的活一点儿都不能少。”
庄户们拍着胸脯保证,大家伙每天不但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还会多干一点儿,保证让东家的庄稼长的比最好。
这时候王宇就会说一句:“借你们吉言,今年若是大丰收,我请大家伙吃顿好的。”
庄户们立刻就会接上一句:“小人们保证不给东家省钱的机会!”
王宇就会笑骂一句:“都他娘的别替东家省钱,只要活干好了,就是东家最高兴的事。”
孙传庭看着王宇跟庄户们毫无架子的互动,庄户们发自内心的对东家尊敬,心中对王宇的评价又高了不少。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还这样的一面,丝毫不以身份来面对这些庄户,孙传庭扪心自问自己很难与庄户如此平等的交谈。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架子,正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若是读书科举还与泥腿子混在一起,那这书读的还有什么意义。
不过孙传庭很喜欢王宇农庄的氛围,这里的庄户虽然一样的贫穷,衣不遮体,但是所表现出来是对未来的憧憬。
孙传庭从这些庄户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没错就是希望,这些庄户觉得跟着这个东家,以后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这就是信心,普通百姓如此,上升到朝廷层面也是如此,信心很重要。大明是积弊缠身,可是只要有革除积弊的信心,努力去做,大明中兴也不是不可能。
孙传庭来京城做官只带了一个伺候他起居的老仆,并没有家眷跟随,一主一仆二人所有的家当一辆马车就全部装完。
老仆没想到自家老爷在跟一个钓鱼的年轻人聊了半晌后竟然决定不回老家了。在跟着王宇回城的路上,老仆问道:“老爷!咱真的不回代州老家了?”
“暂时不回了,老爷我要留在京城看看这天下的风云变幻,王玉轩说的对,老爷我还没有息了当官之心,回到老家远离中枢,什么消息都太滞后了。
以后一段时间你我主仆就在王玉轩家中住上一段时间,老爷很愿意与这年轻人一起坐而论道。”
与孙传庭主仆不同的是,王宇的马车里,锁儿问哥哥:“哥哥!那个人很厉害吗?他以后要住在咱们家吗?”
“对!他是个很厉害的人,整个大明朝比他更厉害的人都找不出十个人,他能在咱们家住那是咱家的荣幸。”
小丫头‘哦’了一声,便不再追问,对于哥哥说的这些他一点儿都不感兴趣,她最感兴趣的就是哥哥教授的数学。
每天除了跟着王宇学习之外,还跟着李掌柜学习了珠算,大概是天分原因,锁儿没学多少天,珠算的水平就赶上了李掌柜。
甚至一些李掌柜不会的乘除法,锁儿都能通过算学大家程大位编写的《算法纂要》进行自学,王宇发现了锁儿的数学天赋之后,便将培养的侧重点放在了数学之上。
遗憾的是王宇的数学成绩很烂,能够给锁儿的帮助并不是很多,后世小学的知识根本难不住锁儿,更深数学知识,王宇也只能说出个笼统的概念,然后开始搜罗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所有的关于数学的书籍。
若是有一天锁儿能够在数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王宇就觉得自己没有白穿越,至少提高了大明的数学水平。
回到家中,将孙传庭安置后院的西厢房中,他的老仆与老马夫一起住在前院的门房里。孙传庭一进后院就看到后院的天井中摆放着五六口大缸,除了两口大缸是装水之外,其他的几口大缸里都装的是土,而且土里面已经有幼苗长了出来。
“玉轩!这就是你说的高产种子长出来的幼苗吗?”孙传庭指着一口大缸里的幼苗问道。
“这口大缸里的是一种蔬菜,王某不知道大明现在管这东西叫什么,我们老家将其称呼为辣椒。
顾名思义,所谓辣椒就是非常辣的一种蔬菜。
这种蔬菜应该在大明南方有人种植,不过没人将其当做食物,而是当做观赏植物,因为这辣椒成熟时候,红彤彤的很好看。”
“玉轩!既然非常辛辣,怎么还能食用,难道还有人愿意吃辛辣的东西吗?”
“伯雅兄有所不知,这辣椒可是一道美味,尤其是一些美食,没有辣椒相伴那就失去了灵魂。等到这辣椒成熟之后,王某亲手做一顿美食请伯雅兄尝一尝。”
孙传庭对口腹之欲并不追求,对于蔬菜这种锦上添花的东西兴趣不大,转而看向其他几口大缸,只见大缸里已经稀稀落落地长出了尖尖地幼苗。
“这便是玉米吗?孙某好像见过这种作物,老家那边好像叫玉蜀黍。这东西不挑地,一些麦子、谷子不能生长的土地,这东西都能长,而且产量也不算低,能跟大田里的麦子产量差不多。
就是这东西是粗粮,口感粗粝,远不如麦粉与小米吃的舒服。老百姓除了吃不上饭,很少有人拿它当主食。”
王宇没想到孙传庭竟然认识玉米,于是点头道:“不错!这就是玉米,一共四口大缸,也不知能出多少棵苗。
这些种子与大明现在种植的玉米种子并不一样,产量也会更高,口感也更好一些,不过肯定与麦粉没法比。
不过人都快饿死了还会在乎这玉米口感的好坏,能吃饱肚子保证足够的营养才是正道。西北若是有足量的玉米赈济百姓,也不会如现在这般易子相食、饿殍遍野。
王某手里的种子并没有成熟,晒干之后好多都是秕子,能出多少苗要看老天愿不愿意让大明百姓早一天吃上饱饭。
再说这玉米的植株高大,秸秆含糖量高,是饲养牲畜理想的粗饲料,种植玉米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那就是能够饲养牲畜,为百姓提供肉类补充。”
“玉轩说的是,人饿极了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哪里还有资格挑三拣四,就是不知这玉米亩产能有多少?”
王宇想了一下,觉得这个时代没有花费农药的支持,亩产肯定高不到哪儿去,至少与后世相比,拦腰斩半应该还是能够达到。
“若是试验田里,王某有信心种出亩产千斤的产量,但是考虑到土地的肥力,以及田间管理的方式方法等不同,放在大田里种植亩产五六百斤还是能够达到的。
这玉米可以与小麦搭配种植,冬小麦收割之后,紧接着就能种植一茬玉米,不仅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还能起到换茬的作用。”
孙传庭没想到王宇在城外的农庄说番薯能够亩产千斤,回到家里又说玉米能亩产千斤。合着这天下就你王玉轩会种地,其他百姓种了一辈子地,都没你会种地。
“玉轩!这话可不能乱说,你在城外可是说番薯能够亩产千斤,怎么这玉米也能亩产千斤,这两样作物咱大明百姓可都在种植,怎么就没有种出个亩产千斤。”
“伯雅兄,王某说的两个亩产千斤是有区别的,番薯亩产千斤是只要按照王某的方式种植,无论是谁种植都能达到这个产量。
而玉米的亩产千斤是王某在试验田的产量,并不代表放到大田里也能有这么高的产量,试验数据与大田数据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