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末大闲人 > 第60章 站在哪一边

第60章 站在哪一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宇从后厨出来看到两人正在议论着海外移民的问题,说的热火朝天,便笑着说道:“两位这是在说什么,说的这么起劲儿?饭菜已经做好,走吧,边吃边聊!”

    中午喝茶的茶客已经走的差不多了,这会算是茶馆比较空闲的时刻,几人选了一个靠窗的雅间落座。

    王承恩依然坚持自己就站在游公子的身后,无论王宇怎么劝说就是不肯坐下。

    游公子与王元礼南北对坐,王宇带着锁儿打横陪在一侧,对于王宇无论什么时候都带着妹妹,王元礼与游公子都不是很理解。

    王宇的现代思想让他习惯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更何况是自己的妹妹,谁规定的女人就不能上桌吃饭了。

    一桌饭菜是很简单的四菜一汤,搭配着粳米饭,一盘红烧排骨、一盘葱爆羊肉、一盘醋熘白菜、一盘麻婆豆腐。

    两荤两素搭配着一份非常清淡白菜豆腐汤,色香味俱全,非常普通的家常菜,这样的搭配是后世普通家庭常见的饭菜,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辣椒,王宇手里倒是有一点儿调味料,不过他并不舍得用。

    尤其是辣椒里面有不少没有被破坏的种子,过些日子是要种下去,有了辣椒以后打火锅就有了灵魂。

    王承恩还是一如既往地替游公子尝了一遍所有的饭菜之后,才告罪一声退到游公子身后。对于王承恩的坚持,王宇表达了由衷的敬佩。

    雅间里一共五个人,王宇发现竟然四个姓王的(锁儿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既然与王宇认作兄妹,自然也要跟着王宇姓王。),便笑着说道:“游公子,这个屋子里就你一个外人,我们五百年前都是一家。”

    游公子与王元礼也反应过来,游公子哈哈大笑道:“这也是难得的缘分,说不定我也是个王呢?这样咱不都是一家人了。”

    锁儿不愿意听大人之间的语言,就着排骨和羊肉吃了一碗米饭便回房间练字去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吃到面酣耳热的时候,王宇举杯向王承恩敬酒道:“王某虽然是个没什么出息之人,但是最敬佩的就是忠义之士,王兄的忠义之心让某敬佩。”

    “不敢当王公子夸赞,奴婢不过是尽忠仆本分而已,不值一提,倒是王公子有经天纬地之才,如此荒废岂不是可惜了。”

    王宇拍拍自己的肚子说道:“我这肚子里哪有什么才华,不过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罢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就我这种脾气进入官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成为官场公敌,还是不去自取其辱了。”

    在场三人都是深以为然,几人知道王宇的大多观点都太不合时宜,这些观点根本就拿不到朝堂之上,那些御史言官会像疯狗一样对王宇发起殊死的弹劾。

    “玉轩兄说的也是,暂时在信王府挂个差事,有个官身好过被一些风尘小吏拿捏,不过玉轩兄之才不为朝廷所用是朝廷的损失。”

    “游公子此言谬矣!一个有用的人并不一定非得当官,若是一个人发明创造能力很强,能够将现在官兵使用的鸟铳改进的射程更远、精度更准,其贡献比当官重要的多。

    可惜的是朝廷拿工匠当猪狗,根本不给工匠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如此低劣的待遇下工匠怎么可能会给朝廷实心卖命。

    并不是当官的才是人才,只要在各个行业做出卓越成绩的人,都是人才,朝廷的作用是用人,将适合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人用不对不管多少,越是干得多,越是错的多。”

    “唯才是举,量才使用只要是当政者都明白,如何判定人才,才是关键。玉轩兄认为该如何举才?”

    “猛将发于行伍,宰相起于州部。老祖宗早已告诉我们了,用我们老家的话说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王某说句不僭越的话,大明朝的决策层,根本就不懂百姓,不懂地方,所制定出的政策都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所谓的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就是狗屁,一群只会寻章摘句的书虫,除了书读的多,会打嘴炮之外,落实到政务上可有任何建树?”

    这话太大胆了,就连游公子都是脸色大变,连忙给王承恩使了个眼色,王承恩会意,几步走到雅间门口,站在门口假意欣赏茶馆的布局。

    “玉轩慎言,不然传到朝廷,非得给你安上一个大不敬的罪名。”王元礼也被吓着了,他知道王宇胆大敢说,没想到竟然敢如此抨击朝廷的国策。

    “小侄一介草民,生死一般大,若是朝廷连这么点逆耳忠言都听不进去,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朝廷能够堵住小侄的嘴,不让小侄说话,还能挡住西北遍野的流民,这些流民一张张嘴都是要吃饭的。

    若是没有地方吃饭,他们会干什么还用小侄说吗?到时候内有流民暴乱,外有建奴肆虐,朝廷财政又是日渐枯竭,大明天下会怎么样,还用小侄说吗?”

    对王宇描绘的情形,王元礼还算镇定,游公子坐不住了,站起身来对着王宇深施一礼,作揖道:“玉轩兄!可有救国之策?”

    “现在大明最好的办法是放弃北方,将西北让给流民,将东北让给建奴,朝廷撤走之后,不管是流民形成的势力接管北方,还是建奴趁机接管北方,都要背负上沉重的包袱。

    到那时大明西边守住汉中,东边守住两淮,以长江天堑为天险,将北方放弃,在北方只要守住几座重要的城池,保证大明将来北伐之时有几个稳固的支撑点。

    朝廷一旦在南方站住脚跟,就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建造水师,将大明周边的西夷全部歼灭,空出来的土地用于收纳流民,将北方活不下去的流民移民到南洋各地。

    流民不断填充之下,朝廷也能进一步加强对南洋的控制,修养生息几年之后,大军兵分三路,一路出汉中,进去关中,一路出两淮,北上中原;一路由水师运载从天津卫海河口登陆,进取京师。

    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也许朝廷甩掉了北方这个沉重的包袱,京城可能也不会丢失,毕竟京城这样的大城,只要守军有斗志,敌人很难攻破的。”

    “这不可能,朝廷上下没有人能承担的起这样大的失地责任,真要撤往江南,大明的人心可就散了。

    到时候兵无斗志,将无战心,恐怕撤退就会变成溃败,恐怕会亡国的更快。”游公子想都没想便将王宇这个南撤的建议否决掉了。

    “游公子,我这就是一个馊主意,怎么做那是朝廷诸公考虑的,若是一个南撤就能将人心散了,那就说明大明本来也没有多少人心了。

    你所谓的民心不过是士绅之心,这天下士绅才有多少人,普通百姓有多少人,朝廷只要将利益与普通百姓绑定到一起,士绅只能乖乖成为朝廷的工具。

    不听话朝廷随时都能换了他们,要做到这一点,那就必须要打破士绅对知识的垄断,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有了足够基数的有知识的普通百姓,士绅赖以生存的知识垄断便没了用武之地,因为朝廷随时都能拉过来一批能够当官的读书人。”

    “玉轩太异想天开了,朝廷哪有那么多的钱粮支持百姓读书,即使是把所有的国库收入都投入进去也不够啊!”

    “大明现在有多少人口,游公子知道吗?”王宇冷不丁问出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

    游公子愣了一下,随即答道:“万历六年,实施一条鞭法,重新清丈田亩户口,全国共计丁口六千万口,想来现在上下也差不了多少。”

    “游公子能确定吗?从某估算,大明现在的人口翻了一番都不止,如果宇没有记错的话,大明洪武年间的人丁数就已经超过了六千万。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二百多年的繁衍生息,人口会多出很多,可是大明的人口统计竟然没有丝毫的增加,游公子不觉得诡异吗?”

    “玉轩的意思是说大明存在大量的隐户?”

    “这是肯定的,大多数百姓家里既不读书,也不科举,户口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百姓之所以隐匿人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逃避人丁税。

    可以说历朝历代,人丁税都是不折不扣的恶政,一个孩子只要出生之后,有了户口就要缴纳人头税,而且是每年都要缴纳。

    对于百姓来说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为了不交这笔沉重的赋税,百姓只好隐藏自家的孩子,不让官府知道。

    若是朝廷能够将这些隐户清查出来,立刻就能增加一大笔的税赋,不过这是杀鸡取卵的做法,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将人头税并入土地之中,按照土地的多寡进行征税。

    有地的百姓就交税,地多的多交,地少的少交,没地那就不用交税。只要朝廷清查出天下有多少田亩,那就能征收到多少赋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