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权衡术 > 第45章 清醒面对梦魇(八)

第45章 清醒面对梦魇(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汝隐居丘园,博通古今,孝悌之行,乡里所推。慕古人之遗荣,挹君子之常道。屡览守藩之奏,弥彰遁世之风。载渴来仪,副予延伫。”

    真宗渴慕贤达振国兴邦。种放进京后从容应对,上《治国十三策》、《太易兵书》十三卷,深得真宗赏识,视为“帝友”。有次登龙图阁,真宗握着种放的手并肩而入,笑对群臣说:“昔日明皇(唐玄宗李隆基)优李白,御手调羹,今朕以手援放登阁,厚贤之礼,比前代矣。”大臣三呼万岁。此后种放时而在朝,时而在野,前后五次进京,历时十五年。每次来去,真宗都有诗歌题赠,以示优宠。种放离京后真宗让画师绘《种放处士山居图》,以解思念之情。期间,种放请师兄张无梦道人从浙江天台赤城进京给真宗讲道。张无梦,字灵隐,号鸿蒙子,陕西盩庢(今作周至)凤翔人,传说老子隐居盩庢楼观台为尹喜著《道德经》,自古盩庢道风兴盛。无梦从小好玄道,尚清虚,穷《老》、《易》,闻陈抟大名,步行数百里去华山师事陈抟,与种放为友,也与真人刘海蟾交游,海蟾与陈抟同隐华山。后来海蟾云游巴蜀,于成都传道张伯端紫阳真人,伯端道开南宗。说来张无梦与南派有极深渊源,下回书中自有表诉,暂且不提。无梦得陈抟《易》道、丹道真传,下山云游天下,喜天台胜境、赤城奇观,遂隐居琼台观,行赤松子导引之术,修安期生还丹之诀。高隐天台时与访道求仙的张伯端交游,伯端乃天台人士,无梦讲述了陈抟先天之学,给他陈抟《指玄篇》。伯端道成,著有《悟真篇》,内有诗云:

    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

    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

    张无梦以先天《易》数推知伯端与刘海蟾真人有法缘,就没有给他传授丹法,只传阴阳医卜、兵法阵战。无梦隐居天台十年,被宋真宗迎进京都汴梁。真宗赏识无梦才学,授以官职,无梦不受,赐以财帛,无梦亦不受,请赐还山养老,因师弟种放隐居终南山,无梦遂隐居终南旸谷元阳洞修炼,前回书已明述。宋真宗用宰相王钦若“圣人神道设教”之策,宣传真宗乃真命天子,全国搞了许多天降神物、地出灵符、国现瑞兆之事。北方辽国信仰天,宗教以祭天为重。辽王听说宋真宗乃天帝之子,虽然觊觎大宋国土已久,但因敬天,长时间不敢南下。

    种放成名后几位哥哥都来找他,朝廷和陕西府赐给种放弟兄良田三百顷,敕建府第,种家遂成长安望族。种放入仕多年,对官场派系斗争耳闻目见,渐感厌倦。第四次进京时,真宗皇帝想重用他,经过多年交往,知道种放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晓治道,想委以宰相之职。大臣王旦、王钦若怕种放得到重用于己不利,向真宗大进谗言说种放恃才傲物,不满圣上“神道设教”之策。种放第五次进京正赶上宰相王旦准备引退,王旦向真宗说:“种放这次进京,想接替老臣职位。”当时陕籍官员劝真宗巡游汉唐胜地,他们想借此光宗耀祖。真宗皇帝也想出巡,以显圣德,预算随行官员的开支日费万钱,拿不定主意,求教种放,种放说,万万不可,一是花费太大,增长奢侈之心;二则农忙时近,国君出行,所到之处,有扰农夫耕耘;其三,国库一空,民无所依,必有后患。真宗闻言,取消巡行朝议,而种放得罪了那些主张巡辛的大臣。种放提出要隐居数月,真宗说:“不久我会诏你进京的。”那些大臣们找到种放的老乡雷有终,让他告诉种放:“圣上诏你进京时,你就不要去了。身为隐士要有隐士风度。过上数月,你进京向圣上问安,表达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不久,朝廷诏种放进京,种放上书推辞。数月后种放自己进京,不知雷有终之言是圈套。真宗下诏前,起草诏书的官员是王旦心腹,对真宗说:“我敢肯定,这次下诏,种放不会应诏。此后数月他会不请自来,名义上向陛下问安,实际觊觎丞相之位。圣上明鉴。”种放拒诏后数月不请自到,真宗对种放起了疑心。种放见真宗态度冷淡,便知有人进谗言,遂退隐终南,不再出世。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的一天,种放穿上道袍,弟子们叫到跟前,当着他们的面把奏章文稿全部焚烧,说:“无须留此以遗祸后世苍生”。看着燃烧的火光,他坐化了,享年六十一岁,果如陈抟预言。当晚,天降大雪,满山遍野,一片银白,苍山寂静,溪流无声。种放情怀、才智更像盛唐诗仙李白,一生好道寻仙,也曾隐居山溪,出入朝廷,也曾招谤蒙冤。种放身后事交由张无梦主持。无梦想到师弟的才情、抱负,叹息不已,吟咏杜甫的《梦李白》寄怀: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万千愁绪,抛向蓝天白云,无梦从此隐居,发誓不再出山,不入公门。种放烧尽平生奏章,独把《易》学著作交给无梦,希望托付其人,不负平生所学,不负恩师所受。无梦道人择其《易》学精要传给弟子碧虚子陈景元,而将著作藏之名山。

    种放作为隐士出入朝廷,不少官员嘲讽他,有些隐士讽刺他借隐居以进仕,玷污名节。种氏弟兄在长安成了一方地主,借种放之势,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民众官僚,敢怒不敢言。种放对兄弟们的行为没有阻止。据说,种放不阻止兄弟们的豪奢与恶行,想以此使真宗皇帝厌恶自己,就能一直隐居下去,不必再为朝廷征召之事烦心。种放晚年写过两首诗,表达悔悟之情:

    《寄怀》

    予生背时性孤僻,自信已道轻浮名。

    中途失计被簪紱,目睹荣辱心潜惊。

    虽从鹓鸾共班序,常恐青蝇微有声。

    清风满壑石田在,终谢吾君甘退耕。

    《寄二华隐者》

    我本厌虚名,致身天子庭。

    不终高尚事,有愧少微星。

    北阙空追悔,西山独羡醒。

    秋风旧期约,何日去冥冥。

    人生沉浮,感叹深矣。这些诗三丰并不陌生,今日来到种放处士墓前,感慨无限。邵雍早已仙逝,穆修、李之才、李溉、周敦颐、程颐、程颢都是名垂青史的大儒,有谁知道他们的老师、太老师的墓碑深山孤矗数百年,无人祭扫。南宗白玉蟾真人曾作《赠陈孔目》:

    制锦堂前万事闲,掉头来入武夷山。

    当年种放能如学,白鹤青云也不难。

    整块巨石凿成墓碑,高一丈二尺,少说有万斤重。碑上部刻有硕大的艮卦()卦象,“墓”字下刻有太极图,阴阳鱼眼凸出图外三寸。三丰不明白何以单独在石碑上部刻一艮卦?艮为山为坟为归藏,难道坟冢有密意?三丰没想到这是种放感叹研究《易经》数十年,没有得到艮卦大旨。《易经·艮·彖》曰:“艮,止也。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三丰看着太极图,想起上月静坐中龙泉、太阿宝剑要紧关头飞插道室阴阳鱼眼的事,便用两手轻轻揩摩这对凸出的阴阳鱼眼,尘土剥落,现出本色,一柱墨玉,一柱红玉。一摩,感到阴阳鱼眼转动,用力一推,触动机关,碑下传出支支响声。三丰飞身丈外,细心观看,只见墓碑向右移开三尺,露出圆形洞口,仅能容人进入。三丰探身而入,石阶整齐,磨制光滑,墓道宽敞,弥漫酒香。往里走了三十六丈左右,来到正庭,墓室明亮,三丰寻找光源,抬头一看,墓顶有水晶天窗,圆径九尺。天然溶洞,钟乳悬挂,翠屏天成,石色斑斓,身处墓室,恍如仙境。正中有一巨形水晶球运转不息,水晶球中轴由地下暗河带动机关,墓中只闻水声,看不见流水,水晶球周长得三人合抱,透过天窗的阳光照在水晶球上发出耀眼光芒,球体刻有八卦、二十八宿天象。世人只知有太极图,不知有太极球,太极图不过是太极球的平面图示。三丰观此水晶球,恍然顿悟,他创编太极拳时充分运用太极球运转原理,世人不知其中因缘关窍而已。太阳偏西,墓室自然变暗。通过墓室的天窗还能看到外面正午的太阳,大如银盆。墓室依山崖而建,天窗隐藏山顶,利用天然隧道建成天窗通道。三丰发现墓室中依河图数理、方位围绕水晶球排列五十五坛百年陈酿,中宫土色,凝重浑厚,四周所排,青白相间,墓室酒香发自酒坛,酒坛刻有八卦、太极,全是陕西铜川黄堡镇所烧白瓷、青瓷、黄瓷。铜川县旧称“同官”,属大宋耀州,世称“耀州窑”,胎以淡白居多,色泽明丽,刻画秀劲,间有青瓷、黄瓷,专供宫廷使用,种放贵为“帝友”,京兆府为他特制酒坛,后世收藏家名之“太极瓷”。三丰盯着转动的水晶球,水晶球中出现图像,一个幅巾儒士对自己微笑,儒士的生平全闪现出来,一晃而过,三丰想这必是种放处士。再看,有位黄冠道士出现,三丰感觉里面的影像很熟,最后他看到了旸谷元阳洞,看到那个道士在里面修炼。三丰恍然顿悟:“这是我的前身”。三丰看到水晶球中出现了一位青衣隐士,自己身穿道袍、背负仙剑,看到大元灭亡,青衣隐士辅佐一位相貌怪异的帝王,看到年过百岁时那位异相帝王和子孙四处寻访自己。三丰暗道:“看来前生与种放处士交厚,即便此生,有缘相遇。”三丰想罢恭敬下拜,伏地后看见水晶球的莲花座刻有楷体小字:

    进门即同门,三生因缘深。

    相托身后事,青田石上明。

    平生学易数,来日还用兵。

    曾经为帝友,帝师名动京。

    他年相逢日,王气起金陵。

    道书三五卷,付与后来人。

    看官,你道此人是谁?大明开国元勋诚意伯刘基,字伯温,乃种放处士后身,“青田石上明”,刘伯温浙江青田人,自幼聪颖,凡诸子百家、兵法战策、天文地理、阴阳卜筮,无所不通,怀王佐之才,抱济世之志,经史文章,名冠天下,大元至顺四年进士,朝中揭傒斯、赵天泽评价他是“孔明之俦、魏征之流,而英特过之,将来济时器也。”刘基官场并不得志,推算天机,知大元气数将尽,另有明主降世,遂隐居待时。明朝,他的奇门遁甲、阴阳兵机终于得到大用,作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帝师”,了却多生因缘。刘伯温学道三丰,这是后话不提。三丰看到莲花座下有石龛,打开龛门,内有碧玉石函,刻“大宋处士种明逸遗书”漆金篆书,左下刻行楷“鸿蒙子张无梦题”。函藏写本,竟是陈抟老祖罕世著作《龙图易》、《指玄篇》,每本都有种放眉批。另有种放研究《易经》的心得《蒙书》十卷、从未传世的《心易》八卷,开篇即说:

    “《易》者,意也;意者,心也;心者,炁也。吾以心合炁,炁以意合《易》,《易》以阴阳合道,道以混沌合炁。冥神知化,不在有心知,而在无意感;数往知来,不在鬼神测,而在性智通。心与炁合,万物如在掌;形与道合,生死如在握。心也,意也,炁也,《易》也,唯圣人知其一也。唯一,故中得心源,外应万事。万事不出一心,一心能通万事。故老君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知圣人处一室之中,神通万古,视接千载。炁满太虚不为大,道纳芥子不为小。吾神也,放之则弥满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以圣人数往知来,不为物累;冥神知化,不为事累。‘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犹小道耳。知阴阳而通性命,观卦象而明真机,《易》道在是矣,丹道在是矣。”

    自种放第五次归隐后到死前都没有出山,一心研究《易》理、《易》数,终于神通玄道,彻证三生,算定故人来访,算定来生胜缘。过去,三丰道人占卜总要起卦看象,自从得了种放《心易》秘诀,神与物化,心与理契,不必起卦看象,就能先知,才明白《易经·系辞》所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就是种放处士晚年的心《易》境界,而《易经》用于丹道修炼其妙处在观看卦象,卦象中隐含丹法的一切奥秘。初见陈抟,陈抟对种放生平了如指掌,活用心《易》。陈抟早知种放尘缘未尽,而陈氏《易》学将赖种放门人光大。这一切都是定数。三丰把种放遗书揣入怀中,走出墓室,轻轻按动阴阳鱼眼,墓碑自动还原。三丰对着“大宋故处士种放之墓”再次跪拜,以谢赐书之恩,这次无意中的探访才知前生竟是陈抟老祖门下弟子无梦道人。这种证得前生的欣喜非常人能明,想到前生在此山修道,今生还能再遇真仙,得传道要。只是不知这位恩师是谁,何时会出现。自从子午谷金身禅院圆通长老说有道长托他把龙泉、太阿宝剑还给自己,三丰相信恩师一定隐居终南。修炼之暇访遍周围数百里山川,就为寻找恩师。谁知道,师寻徒易,徒访师难。自古以来都是得道真人寻访命中真徒。看来,机缘未到,继续修炼。三丰相信“灵台方寸无邪念,头顶三尺有神明”,只要修心清静,恩师一定知道,一定接引。三丰想罢,大为快慰,向元阳洞走去。

    欲知三丰如何学得《九阳神雷琴谱》,下山积功累德,并得到南派前辈所传内功导引术,练骨通髓,由此创立太极拳,且听下回分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