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清醒面对梦魇(七)
借巽风以炼丹砂,橐籥玄化;
凭离火而化铅汞,炉鼎妙用。
三丰走进风洞,寒风扑面,夹杂湿气,像从万年地窟突然放出郁闭寒流。冰洞炼得真阳,三丰尚不觉得风透骨髓。当他顺着石阶层层深入,才感到这风寒比冰冻更难受,风从万千毛孔进入体内,奇寒、奇痒,寒气彻骨,呼吸困难,寒风吹过三丰脸面时他感到吸不进一口气,胸闷,头胀,气喘。修炼数十年,难道过不了这一关?三丰静坐洞底,不知寒风从何发出?前辈真仙能在此处修炼,我何不能?突然想起《易经》里的观卦,上卦为巽,下卦为坤,巽为风,风地观(),“观我生,进退”。风行地上,坤卦为安宁之象,二阳统四阴,一味求静,将变为山地剥卦(),阳尽为坤卦(),纯阴之象。坤下能动,地下有雷,成复卦(),阳气必生。复卦下为震卦。震者,动也,雷也。想到这里三丰道人豁然开朗,马上闭息鼓腹以调息,渐渐地,侵入体内的邪气邪风被鼓动起来的真气驱逐体外,三丰内视到每条经络透明、清亮,像透明玻璃管中流动着水银,周身和气流动。三丰放松身心,不再鼓腹,安然入静,我就是风,风就是我,身心虚明,风从八万四千毛孔穿过,带走浊气,带走胎毒,带走骨髓里丝丝细微阴气。一静三个时辰,出静时三丰腹部又自然鼓动起来。“两头武,中间文”,火候玄机,当下顿悟。三丰跪下,礼拜吕祖,礼拜历代仙真。没有他们的指引,如何有此奇遇?丹功最重风火。鼓动巽风,可以冶铁,有风则火旺,火旺则化铁成汁。风者,息也,风是呼吸之气,鼓腹闭息,可以炼气,化去后天水谷之气,化去情欲阴气。火是真阳之气,真火一生,凡精自化,丹道命功的根基永远筑就。风洞闭息炼气中明白了这个道理,三丰感慨无限,拔出龙泉宝剑,信手刻下《风火赋》龙行大草,有数句云:
“起巽风,运坤火兮,真人之教;鼓元阳,扇炉焰兮,《易》理微奥。化阴精,驱邪欲兮,功在阳窍;通百脉,过三关兮,周身魔消。辟谷洗髓兮,闭息伐毛;导引强骨兮,坐忘养浩。
乱曰:巽风坤火,猛烹极炼,真铅激生,静里还丹。”(乱,词赋后的总结语,是一种文体)
赋文刻石仍矗终南风洞,字迹隐约,非修道者不能见之。三丰道人在冰洞、风洞各辟谷七日。四山只闻猿啼虎啸,深夜淡淡的月光透过洞中斜隙、天眼照进山洞,三丰浑然不觉。《易经》复卦()云:“七日来复。”“复见其天地之心。”有感于此,三丰决定修炼数日。辟谷中调炼风火是个诀窍,丹功修炼,辟谷全始全终,各有妙用。
终南山春天清新的空气使丹士肺金得到彻底清洗,朝霞照映山脊仿佛给青山披上锦缎,远远看去似秋深叶红。一会儿太阳躲进云层,青山恢复本来面目,连绵山脉布满青绿之气,像条条巨龙蜿蜒盘旋。大唐开国前,精通奇门的徐茂功看到终南山龙脉旺盛,建议定基长安,李淳风、袁天罡在终南山修建佛塔、道观,借仙佛之灵、龙神之威护佑大唐。三丰望那莽苍群山,心潮起伏,帝王业绩,转瞬成空,英雄豪气,还归笑谈。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如今安在?大元气数,也将尽矣。三丰感叹:“‘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暗暗独成眠’,正是眼前光景啊。”叹罢转身向青山深处走去,阳光下项后长剑泛起幽幽绿光。
三丰辟谷炼气,身骨轻快,行及奔马,不一个时辰已越三百里外,来到终南山深处,远远望见苍崖断壁上刻有“豹林谷”三个丈许大字。谁能书写如此大字?除非人能飞行空中。此地肯定有高人隐居。想到这里,欣然一笑,山风拂动美髯,三丰径直向深谷走去。两边的火山岩头个个像豹子,或咆哮,或奔驰,或嬉戏,或育儿,或夫妻相偎,柔情似水。难怪此处叫豹林谷,取意其象。大约走过二十多里,三丰来到三岔路口,不知往哪边行去,空中有对火红的寿带鸟向南飞去,三丰顺寿带鸟方向复行三十里,眼前现出一座庄园,窗棂早朽,屋宇颓残,野兔出没,山鸡群栖,草掩庭院,葵生古井,三丰感叹不知是哪位隐士故居,人去庐空,唯余残垣,举目四望,不见人烟,那对寿带鸟栖落西边巨碑顶。三丰用手拂去碑上苔藓,年久风蚀,字迹斑驳:大宋故处士种放之墓。三丰陡然一惊,“是陈抟老祖弟子啊!”三丰抚摸石碑长叹。三丰久读经史,知道种放曾是名动朝野的“帝友”,宋真宗器重他,最终因权臣进谗,真宗疏远他,种放抑郁而终。列为看官,种放与三丰道人有极深渊源,著书者简述其生平,免使不谙经史者不知所以。
种放先生,字明逸,北宋初河南洛阳人氏,父种诩宦居于陕,他从小在陕西长大,慕陈抟道风,特去华山访陈抟学道,陈抟善相面,知道种放非尘外仙客,功名缘深,便传他《易经》先天卦图、象数之学、治国之策、用兵之道,丹道只传辟谷修身、练剑强身之术。种诩做过长安县主簿,种放自幼聪颖,其父大喜,以为可以考进士,光门楣。种放从小有山林之志,性放浪,喜隐逸,善书法,有晋人气骨,少年时作《潇湘感事》:
离离江草与江花,往事洲边一叹嗟。
汉傅有才终去国,楚臣无罪亦沉沙。
凄凉野浦飞寒雁,牢落江祠聚晚鸦。
无限清忠归江底,滔滔千顷属渔家。
感叹汉傅张良、楚臣屈原,忠心为国,最终一个隐居,一个沉江。种诩见种放执意世外,就培养其他儿子寻求仕进。宋太祖开宝末年,种诩去世,种放二十二岁,和母亲隐居终南山,结草为庐,教书为业,得束修以赡养老母,神童高怿十三岁时,文章名满三秦,闻种放道德文章,冠绝当世,便辞别父母,亲自到终南山从种放受业。种放读了高怿的文章,大为赞叹,以“小友”呼之。一时从业游学者甚众。种母支持儿子隐居修道,但不愿意儿子聚众讲学,她乐玄道,薄滋味,不以隐居为苦。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华山北峰下云台道院。早春的晨风给道院增添几丝寒意,陈抟先生早起后对道童说:“把道院打扫干净,今日将有贵客至。”中午,有樵夫来访,拜倒阶前,陈抟赶忙扶起来人,延请进屋,笑说:“君岂樵者,二十年后,当为显官,名闻天下。弟子辈中,奇才如麟。”来人说:“先生之言差矣。某为道来,官禄非某所问。”陈抟道,“人之贵贱,莫不有命。贵者自贵,贱者自贱。善恶可以改命,修道可以改命,君命中有富贵气,今虽晦迹山林,恐竟不能安,异日自知。先生隐居终南八年矣,唯与老母相伴。慎勿违母志。”来人闻言,大为心服,扮成樵夫,还是被陈抟以《易》数算出,“圣人面前,吾无隐也。”种放说明来意,陈抟让他和道士张无梦一起学《易》,只是种放须半月回家一次,看望老母。这样种放师从陈抟三年,得到先天《易》图真传、河洛数理。后来,种放传其河洛数理之学于穆修,穆传李之才,李传邵雍,邵雍隐居洛阳,当时文豪司马光、名儒程颐、程颢都亲近他,邵雍隐居修道,人称“儒仙”,是中国象数《易》的集大成者。种放传其先天《易》图给李溉,李传周敦颐,大名鼎鼎的河南二程得周氏之传,开两宋理学先河。故知种放实是承上启下的伟大学者。种放下山前陈抟对他说:“子贵为帝友,而无科名。晚为权贵所陷。慎体《易》理,莫违象数。此去逢豹则止,他日当出于众。然名者古今之美器,造物者深忌之,天地间无全名。子名将起,物必败之。慎之,戒之。”赠诗曰:
事不关身皆是累,心愿未了几时闲?
须将未了并身累,吩咐他人入归山。
种放离开陈抟回到终南山聚徒讲学,寻得竹溪佳处,地处豹林谷东明峰下,想到陈抟所言“逢豹则止”,种放就和母亲长隐此地,和隐士张荛、许勃号称“南山三友”。种放在东明峰顶建立四方之坛“明道堂”,静坐坛中,辟谷修炼,望白云变幻,看四时更替。他喜欢饮酒,从陈抟处得到许多仙方制作药酒,幅巾短褐,常携壶负琴,沿溪而上,坐磐石,听松涛,抚古琴,诵古文,月到中天,独步而归。豹林谷离长安县城少说有一百里,人烟稀少,种放自酿美酒,每每三五月不食,日唯饮酒数杯,这是陈抟所得西蜀高道何昌一药酒辟谷术,偶有三五逸士来访,一醉方休,种放遂自号“云溪醉侯”。醉中吟道:
阴阴林木静,寂寂无人境。
红绽紫葳香,岚沉玉膏冷。
看云时独坐,慎事常中省。
何客驭风来?新篁动疏影。
竹扉常昼掩,幽僻置身安。
自委渔樵分,因思出处难。
周庭方设燎,汉将尚封坛。
莫问渔樵意,人寰事万端。
隐居日久,名声鹊起,常有为官陕西的儒士来访,宋维干转运使欣赏种放才学,多次向朝廷推荐,朝廷征召种放入京。好友张贺劝他暂时隐居,以图大用。种母见种放有入世之心,对他说:“儿啊,娘常劝你别聚众讲学,隐居得有隐居的样子。身既隐逸,何用文为?果为人知,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种放见老母生气,就迁到豹林谷后山避世。此事经张贺与宋维干宣传,宋太宗大为感动,令陕西府每月赐种放缗钱养母,地方长官逢年过节都要来山中慰问。大宋咸平元年真宗朝,种放四十四岁,母亲辞世,种放痛苦异常,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浸悲痛之中。种放终身未婚,老母辞世后家中只剩他一人。种放曾向陈抟问素女之术(房中术),陈抟说种放命数只有五十四岁,赠诗给他说:
只少六年年六十,此间阴骘莫蹉跎。
子若寡欲花甲数,换骨能延岁月多。
如果戒欲修身,可至六十岁。如果修丹换骨,能延寿命。于是种放终生未娶。
种母安葬豹林谷,陈抟早对种放说:“汝母辞世,若葬豹林谷,后代名将辈出。”种放无妻无子,立侄子种世衡为继子,传其兵法剑术。后世衡御边有功,官至将军,世衡有四子,宋辽交兵之际皆因军功列世名将,世衡孙三人是抗金名将,这是后话。种放搭建茅屋为母亲守墓,面对竹溪日月,思念和母亲生活的日子,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天下之痛,莫痛于此。种母生性淡泊,教子严厉,劝诫种放以性命为贵,莫以文章为重。种母去世,惊动朝廷,大学士钱若水与陈抟交厚,陈抟曾经为若水相过面,若水视种放为师兄,知制诏王禹偁曾向陈抟问道,与种放同门,二人向真宗上书,具言种放的孝顺和高致,真宗早闻其名,下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助其办理丧事。陕西府大小官员都来吊丧,一时终南山豹林谷车马喧华,人声鼎沸,白幡飘动,挽联悬壁。
四年后。兵部尚书张齐贤因种放得陈抟用兵之道,精通《易》数,不让卧龙,向朝廷举荐,称赞种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真宗闻言,下诏陕西府赐钱五万作为种放进京费用,希望种放所学能为国家所用。种放以隐居为由,谢绝了赐钱及恩诏,愿意像陈抟先生终老山中,不再出世。
真宗咸平五年,张齐贤来到陕西府,那时叫“京兆”作官,向朝廷再次举荐种放,亲自到豹林谷劝谕种放:“怀济世之才,抱安国之智,大丈夫当为国出力,不可终老山林。大宋立国,百废待兴,仁人志士,为君分忧,老子之道,不避王侯,学道者正可安国兴邦,一如张子房(张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大道内用以修身,外用以济世。先生隐居三十年矣,内用已足,外用无功。不愧乎先祖,亦愧对希夷先生。”种放心动,决定出山。真宗派供奉官周旺持诏书宣种放进京,赐钱十万,帛百匹。诏曰: